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P8

  ..续本文上一页而悟道,自然也可以离苦;如果因修道而离苦,自然也可以开悟,所以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是一体的二面,目的则是一个。转迷成悟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上面所学过的:要理解缘起性空的学说,皈依三宝,行五戒十善,明四圣谛,依三十七道品、广作四摄六度之菩萨行等。

  对于修行证果的方法,我们一口气说了许多,虽“理可顿悟”,但“事须渐修”,这就是要我们依第七讲中已谈及的“信、解、行、证”四个步骤来修习。下面我们对这四个步骤再稍作解释:

  “信”是信受,如果对于一件事物没有信心。存在着怀疑的念头,我们就根本不会学习、研究它,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学佛的历程,起信第一。

  其次是“解”,在起信之后,要进一步了解佛法的内容,只有在理解佛法的基础上,我们的信心才会坚定不移。佛经中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我们信奉的是佛法,不是信哪个人、神或偶像。对于“法”,我们应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和“一实相印”来鉴别。如果不符合这个道理的就是外道,与这个道理相符的就是佛法。

  在起信求解之后,再进一步就是“行”。行是实践,我们不能只将佛学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鉴赏。因为这样只是“说食数宝”,得不到实益。我们学佛,是要在明白佛的教法之后,躬行实践,依法修持,端正行为,澄清妄念,只有这样才能明心见性,转迷成悟,获得学佛的真正利益。

  学佛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证”。在世间法上,我们对于一件事情,具备信心,充分了解,再能脚踏实地去实践,最后必可获得成效。而我们学佛亦是这样,如果能信心坚定,教理明了,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后在心境上必有所得,这就是“证”。至于所证到的境界究竟如何,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自证得者才能领会。

  从学佛的途径来说,就是戒、定、慧。我们具体学佛必须从“三皈依”起,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成为佛教徒。若不受三皈依,虽然研究佛教的典籍,但仍不能算是佛教徒,故学佛的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皈是皈投、皈向,依是依托、依止,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这就是皈依。在所皈的境——三宝方面来说,皈依即救护义。如《大毗婆沙论》三十四卷说:“救护义是皈投义……诸有皈依佛、法、僧宝、不破学处,不犯律仪,不违法制,便能救护。”学佛的人为求解脱,皈依三宝,仰求救护,就必须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好好的学习佛陀,奉行教法,亲近僧众,就能得到救护。佛弟子自皈依佛后,以佛为师,更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后,以法为师,更不皈依魔外眷属。如《优婆塞戒经·受戒品》说:“若皈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皈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皈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

  皈依之后,进而求受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这些戒是具体实践佛法的规则,是医治我们身心疾病的良药。《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论长行文中并说,譬如大地,为生长一切万物的依处,戒亦如是,为生长一切世出世间善法的依处。下品持戒,得生人中;中品持戒,生于天上;上品持戒清净,可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故受持戒法的人。若守护无犯,则能远离一切灾难恐怖,具足一切善法顺缘,常为善神之所守护,三宝之所加持,可得之愿,随其所求,皆得成办。所以《大智度论》说:“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五戒 即是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这五条戒为得人天善趣异熟报身的根本,也是修行圣道与成就无上菩提的基础。所以学佛的人,在皈依三宝之后,就应该受持五戒。严持五戒,即为得一切戒的根本,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果的所依器。如《优婆塞戒经》卷三说:“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

  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又说:“善男子!僧已和合听汝受持优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戒者,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大智度论》卷十三广说赞叹持戒功德,呵责破戒过失,并多用譬喻,有心持戒行者当检论披读,以广闻慧。从以上所说持戒功德可以知道,无论求现生与后世的利益。有漏与无漏的功德,皆当以清净受持五戒为根本,故凡欲受持五戒者,均须事先研习开遮持犯之戒相,凡是受了五戒的优婆塞与优婆夷,都应当严持净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开出来的,即略为五戒,详成十善。

   能守五戒,则人伦道德无缺,取得人的资格。学菩萨应从做好人起步,能行十善,便可从人而天,缘无贪、无瞋、无痴。其心境平静清宁。已入于天人的境界。唯我们学菩萨者目的在成佛,不求个人的享乐为足,要永与大众为友,于大众中学习菩萨道。其它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及菩萨戒等,条文明细,要专门研习,佛教在家居士不学出家戒条,我们初学佛者不必研究,这里也就不谈了。

  定又名禅定。在于治心。修习禅定,可以免去情虑上的散放,除去精神上的纷乱。上几讲已谈到我们身心感受的苦果,是业和烦惑聚集而来的,因此想得到解脱,先要断除苦因。苦因的由来,无非是由我们这颗妄心上发生。试看我们心上的妄念,前念刚灭,后念已生,刹那不停,相续不已。妄念是惑,发生在身口意的意念行为是业。因惑造业,因业受苦,这就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所以说修道在于治心——戒是戒身口的恶业,定是治内心的妄念,要依戒而资定,由定而生慧。

  修定的具体方法很多,初学佛的人,以念佛入门为最稳当。

  慧就是智慧,但这种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无漏智慧。

  真如佛性,人人本来皆有,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含藏于矿中,又如明镜蒙尘。矿中之金,本质未损,蒙尘之镜,照物之性仍存,若经提炼或拭去尘垢,纯金的本质和镜能照物之本性,仍然可以显露出来。正如我们被妄念遮蔽的真心,若用持久的定力,扫除妄惑,归于一个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真心显露,这就是证得“般若”了。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佛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因我们众生的根器习性不同,而方便立说。事实上“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门门皆归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们初学佛的人,对于各种法门,要本着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胜劣的执见,才能事理圆融地选择对机者修习。各宗的修法,虽然有同一的目的。但立场和方法,却有所不同。从来祖师大德,因悲心激切,恐我们不肯专心于一个法门去修学,所以都苦口婆心,特别强调自己法门的优胜,希望大家都用一个法门去修。各宗的修持方法虽然不同,但都应以愿力为主。愿力要发得正大切实,痛念生死无常,决心要求解脱。同时还要发广大悲愿。誓愿同一切众生,共同获得平等圆满的无上正觉。其次就是要注重实修,要从内心出发,不只是表面上的唱念礼拜;修学中必须一门深入,不能变换法门。

  以上所说的,是一般修持所必需的知识,下面再向大家介绍一个修行的妙法——念佛法门。

  广大微妙、空有圆融的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是释迦世尊住世之时,于耆阇崛山说《无量寿经》,于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于只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说明西方净土的情况,开阐这个众生念佛往生的方便之门。

  世尊灭度后,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劝生净土;世亲菩萨造《净土往生论》,提倡弘扬;诸大乘经如:《华严经》、《大集经》……等多有劝赞。佛法传入中国后,此净土法门即有流布。在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结莲社念佛之后,就逐渐成为专宗。历代经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莲池、蕅益、截流、省庵、彻悟、印光诸大师的弘化,流布日广。

  当今社会是科学发达的社会,一般人往往认为念佛是迷信,哪里知道念佛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贪、瞋、痴的有效方法。迷妄若去,智慧现前,它的妙用决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在已经学佛的人中,又往往以念佛为浅近,认为是愚夫愚妇的事,这是个大错。

  念佛即是六度 信净土法门者,发愿自度度人,同证佛果,就是菩提心。以此菩提大心,专心念佛不着物欲,心无悭贪,即与布施相应;念佛时心、口、意三业集中于佛念上,其它杂念当然不起,三业能够清净,则众戒自然具足;专修念佛。逆境现前,不计人我,不生瞋恚之心,即是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就是精进;《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能一心不乱,则妄想亦不弛逐,这即是大禅定;释迦世尊教我们称念佛号。这是擦磨心镜,断除烦恼的方法,如真能行住坐卧不离于佛,则不为他歧所惑,再能念兹在兹无有间断,则妄想渐离,佛慧自发,所以念佛即是智慧。

  念佛与禅修 禅宗一门,唯论见性,直指人心。净土法门,原不离自性清净心,当体无心,就是净土。《宗镜录》说:“自心遍一切处,所以若见他佛,即是自佛。”无生即生,生即无生,能于净土法门,理不碍事,事不碍理,处处圆融,丝毫不隔,如此持名笃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故《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不过念佛未得定前,是与禅有不同之处:

  禅心非欣厌取舍,而念佛欣净厌秽;

  禅心不能着境,而念佛则心境对待,能所宛然;

  禅心应远离法执,而念佛要利用法执;

  禅心即是法性身,非生死义,而念佛则应作死此生彼想。

  以上种种皆是禅净不同之处。但是如果能念到得定之时,则禅净即无分别,念佛三昧的境界,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当前一念心性,与十方诸佛法身融合,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时便离开六识分别,与禅的真如三昧,无二无别,禅净不分了,此时可以说净即是禅。

  念佛与天台宗 一句阿弥陀佛,若论文字,只有六字,若论作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教理,均在其中;也可以说释迦世尊应化以来所说之法,一字不漏的都在其中,如此还有什么教理,能在这六字之外呢

  我们研教的目的在于生信解,起行证,而念佛的作用,正是息妄心,得正念,实已超过信解,而直达行证的阶段。所以学者,若无智力和时间,如能老实念佛,则无需研教,天台宗的修持重在“止观双运”、“定慧一如”、“三观顿修,三谛圆融”,净土法门于此亦具足。一声佛号,能念的体本来空寂,所念的佛也无形相,这就是空观;一句佛号,虽能所俱寂。但又不妨能念分明,所念宛然,这就是假观;一声佛号,当能所俱寂时,即能所宛然。正能所宛然时,即能所俱寂。空假互存互泯,这就是中观。所以温陵禅师说:“念佛一声。入三观门。”当念佛时,专心而念,无有别想,即是止;又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所以说念佛具足止观。念佛念到因果相契,则心佛一如,一念全体,全体一念,绝待圆融。念佛所具有的天台止观之益,于是显现。

  念佛法门显密圆具 古人说;“净土法门,事是大因缘,理是秘密藏。”所谓事是大因缘,是“全实即权”,这不是显教吗

  理是秘密藏,则是“全权即实”,这就是密乘了。为便初学者的理解,再作如下说明:密宗注重三密加持,强调即身成佛,获得六种无畏。

  净土法门中,亦是注重三业集于一念的——口念一句阿弥陀佛,也正同无上密咒(南无阿弥陀佛。本为“南无阿迷达补达耶”的化音);

  且净宗观想于西方三圣,等于密宗的观想本尊。净宗以弥陀,观音为主体,密宗也未曾离开弥陀、观音;

  行、坐二时念佛,常用弥陀印契(就是两手仰掌,右按左上,二大拇指相触的手印,又称法界定印。)以助定力。

  再念佛的作用能使我心佛心融合于一,而当三昧现前时,但觉性光交错,凝成一片,实不能分别心与佛,这个境界称即身成佛,亦无不可。即使未得三昧,而当念佛时,为了感应道交,佛光摄受故,行者当前即为佛神通力用所加被,如是当何所畏

  这样看来,不是即净即密吗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将净土法门,列为易行道。其实净土法门中修行的方法亦多,其中难易悬殊。

   依照各种方法去修持,都可往生净土;但其中以持名念佛为重心,因这法门收机最广,利人也最多,所以说下手易而收效高。真是“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对任何人,都是相宜的。

  但念佛法门,虽说下手简易,实际上也并不简单,必须恳切专勤,唯精唯一,行住坐卧,动静忙闲,笃直念法;尤其当遇到一切顺逆境界时,总要使一句洪名,不离心口,若有事打断,必须记起就念。只有这样,久久方能业消智朗,净念现前。如果认为简易,而悠悠忽忽,间断夹杂,即使称唱累年亦不得实益,这不是法门不妙,而是我们念的人不老实。我们念佛时,如能念念提起,则念念是佛。这样由“执持名号”到“一心不乱”,虽不求见性,却暗合妙道,即使念时心仍散乱,也可仗自己的真信切愿力量,带未断的烦惑。出离三界,“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净土法门,普遍适应于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称为教内别传。

  至于初学念佛行人的具体修法,我们建议采用金刚念——即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虽不出声,但嘴唇必须微动,来帮助忆念。因高声念易费气力伤气,默念又易昏沉散失,但也不可执定。看各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每日跏趺坐念一小时,助其常摄在定,自能得力。万一觉得妄念纷飞,不易收摄,则可用一面在口里念,一面在耳根听的方法,旋听旋失,旋失旋听。若一根被摄,则六根也都自然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是念佛的要道。此经又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总之,能把全部心力用在一句佛号上,日积月累功夫纯熟,自然流入真觉果海,念念冥契客观实相,将成就一行三昧,而满九品往生的本愿。

  念佛修持本通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我现在建议采用趺坐方法念佛的原因是:初学行人,妄念纷飞,必定静中较动中容易得力故。坐时是以右趾押左股上,名单跏趺坐,假使能双趺更好。身体必须端正,不动不摇。手结弥陀印,安于脐下跏趺之上。合目断光,闭口,舌抵上腭。呼吸听其自然,要宽衣......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