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祥和灑脫之路 基礎篇

  基礎篇

  學佛基礎教程

  第一講 釋迦牟尼佛略史

  一、世尊成道以前的狀況

  釋迦牟尼的意義

  創立佛教的大教主叫做釋迦牟尼,我們佛教徒稱他爲“世尊”,因爲他是世上最尊貴的人。釋迦是種族的名稱,意譯是“能仁”,牟尼的意思是“寂默賢人”。這意思是說他是釋迦種族中的寂默賢人。他的實在的姓,叫喬答摩,實在的名叫悉達多,漢譯的意思是“成就”,然而通常稱呼,總是叫佛陀,或叫釋迦牟尼佛,喬答摩·悉達多的真姓名倒不大有人知。

  世尊的降生

  釋迦種族聚居在中印度羅泊提河的東北,分成十個國家,族內長者各爲國家的君主。在這許多國家中,以迦毗羅衛國(在現在尼泊爾境內)勢力最大,國王叫淨飯王,就是世尊的父親。和迦毗羅衛國隔河相對的是拘利國。兩家王族,彼此向來通婚嫁,所以淨飯王也依舊例,娶了拘利國王的兩個女兒做王妃,長的叫摩耶,次的叫波阇波提。摩耶夫人到了45歲才懷胎,那裏的土俗很希奇,女子懷胎足月,必定要回到娘家去生産。摩耶夫人回娘家時,走到半路就要生産了,那裏恰巧有一座別莊,叫蘭比尼園,是拘利國王替他的夫人蓋的,摩耶夫人就在這園中娑羅樹下,生下悉達多,那時正是公元前624年四月初八日,太陽初出的時候。摩耶夫人在生産以後,經過7天就病死了。悉達多太子,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撫養成人的。

  世尊以太子出家

  悉達多太子天資聰明,七、八歲時跟婆羅門的學者受文化教育,通曉世間的一切學問,又跟武士學習各種武藝,膂力也勝過別人。有一天,同其他王子出城比武,忽然有一只大象擋住城門,王子們都不敢前進,他卻不慌不忙地跑到門口,兩手把象舉起,向門外擲去,接著飛步向前,又把象接在手中。這樣高的本領用世間的眼光看,他既是王太子,又是文武全才,真可享盡人間的富貴,哪裏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但悉達多太子,卻也奇怪,他一眼看清人間生、老、病、死的苦痛,沒有法子可以解脫。從小就把這件大事時刻放在心中,要想出家學道,求個解脫辦法。淨飯王知道了,大吃一驚,趕緊在他16歲的時候,就替他娶了個耶輸陀羅做妃子。這位耶輸陀羅也是拘利國王的女兒,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叫羅睺羅,淨飯王又想盡方法,在太子的宮中陳設種種娛樂,選擇城中的許多美女,叫她們侍候太子,然而太子毫不在意,加上他看到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壁壘森嚴的四姓階級製度,悉達太子雖身爲王族,但感到這種殘酷的社會製度,是極不合理的。爲追求真理,來解決當時階級不平等的苦難,太子在19歲(一說爲29歲)到二十九歲時,他毅然決然地放棄榮華富貴的享受,離別家庭,出家修道。

  二、世尊的成道

  世尊先修苦行後成正覺

  世尊出家以後,就去訪問婆羅門教中的學者,想學他們的解脫大道。先後訪過叁人,初次訪問隱居森林中的跋迦婆,其次訪問阿羅邏迦蘭,最後訪問郁陀迦羅摩子。這些都是仙人,他們大都是以生前修苦行,死後生天上,爲解脫法門。世尊以爲死後升天,仍舊不能超出生死,對于他們這種大道不能滿足,就自己跑到東北方尼連禅河旁邊苦行6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麥,結果身體削弱,只存皮骨,仍舊一無所得。後來他明白了苦行是徒勞無益的,就跑到尼連禅河邊,清洗多年積垢,這時遇到一個牧牛的女孩子,她很慷慨,拿牛乳送給他飲,世尊喝了以後,身體和精神漸漸恢複原狀,于是跑到佛陀迦耶地方的菩提樹下,鋪了些吉祥草,向東方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默然思維,同時發大誓願說:“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甯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坐”。(無上,是無可再上的意思,大菩提的意思是大智慧)世尊發了這個大誓願,下了這樣大決心,思維到七七四十九天的半夜,在靜坐的時候,忽然看到明星照破黑暗,心中豁然大悟,就修成了無上正覺。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日,總計世尊從出家到成道共修行了6年。如今寺院中,于臘月八日,用菜果和米,煮粥送人,叫做臘八粥,民家也多在這日煮粥,成了一種風俗,就是紀念世尊成道日子的。

  叁、世尊的轉*輪

  轉*輪的意義

  世尊說法度衆生,叫做轉*輪。法字的意思是法律或法則,就是指一切萬有的真理而言;輪是指印度古代戰爭時所用的輪狀的武器,這武器所向無敵。現在用來比喻佛陀所說的法獨得真理,一切邪說異論都被他摧破無余,所以叫做轉*輪。

  世尊遊化的地方

  世尊成道以後,49年中,遊化四方,說法度衆生,從來不曾間斷,他足迹所到的地方很多,如:北方雪山腳下的迦比羅衛國,西方的拘睒彌國,東方的瞻波國,南方的婆羅捺斯國。這些國家大都在恒河流域,世尊都曾去過。那裏的國王們對于佛教大都十分信仰,尤其是摩揭陀國的頻婆沙羅王和舍衛國的波斯匿王,他們誠心誠意地保護佛教,更是無微不至。由于世尊的信徒一天多一天,有的就拿他們的園林住宅獻給佛陀,因此,世尊的道場有好多處。這中間最廣大並最著名的,一個是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建築在靈鹫山(原名耆阇崛山)中,那是摩揭陀國的長者迦蘭陀歸依佛教以後,在世尊成道那年,拿自己的竹園供獻給佛,而建立成的。這精舍在印度是最初建立的僧園,又叫做迦蘭陀精舍(精舍的意義,是說精進修行息心養靜的地方);還有一個是舍衛國的只園精舍,那是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在世尊成道的後一年,向波斯匿王的只陀太子購買了園林所造的,所以又叫做給孤獨園。其他國王和長者們供獻的園林殿堂極多,不再一一列舉,世尊說法,以在後兩個精舍的時候爲最多。

  四、世尊的入涅槃

  涅槃的意義

  涅槃二字是梵音,譯爲滅度。滅度就是滅盡貪瞋、煩惱,度過生死的苦海,得到解脫,永遠不再受生死苦痛的意思。我們因不知無常苦空的道理,隨著貪瞋習氣,前世造因,今世結果;今世又造因,來世又要結果……生生死死,好像車輪旋轉,永久沒有完了的時候。世尊爲了教化衆生,使衆生知道,諸行無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到80歲時,就示現涅槃,如今寺院裏所塑的臥佛,就是世尊的涅槃相。

  世尊最後一次的遊行

  世尊到80歲的高年,覺得教化衆生的因緣已滿,因此從王舍城向拘施那揭羅地方,做最後一次遊行,又率領弟子度恒河,到摩揭陀國的毗舍離地方;這時恰巧碰到雨期,原來印度天氣,從四月十六日起的叁個月裏是夏季,這時候常常下雨,稱爲雨期。世尊就打算在毗舍離安居叁個月再去。又因爲這地方剛剛碰著荒年,隨從弟子人數又多,不容易得到食物,就叫大衆各自分散,自己和阿難陀在這裏安居。因此,後來佛教徒們在這叁個月內,禁止出外,專心坐禅修學,叫做安居。等到安居期滿,世尊又向西行,到波婆城。在那裏過了幾天,又回到拘施那揭羅的跋提河邊。他在沙羅雙樹中間,一日一夜,說完一部《大般涅槃經》,頭向北,面向西,右肋側臥,于二月十五日入了涅槃。世尊臨滅度時,囑咐阿難陀說:“汝謂佛滅度後,死複覆護,失所恃耶

  勿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見《長阿含遊行經》第二後分)又告弟子:“無爲放逸!我以不放逸故

  自致正覺;無量衆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同上)這是世尊最後的教誡,他對弟子的懇切叮咛,永遠銘記在佛教徒的心中。

  世尊涅槃後,照佛家的規矩,應用火葬,名叫荼毗。因此時世尊的高足弟子大迦葉尚在靈鹫山,諸弟子以爲葬事很重大,要等迦葉到後才可舉行。經過7天之後,迦葉趕到,方行荼毗。于是摩揭陀國人和釋迦同族的八國人民,共分世尊遺骨回去各自建造寶塔供養。這時,是公元前544年。此年就定爲佛教紀元的開始,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四十多年了。

  思考題:

  1.釋迦世尊的出家動機是什麼

  你認爲他的出家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爲什麼

  

  2.釋迦世尊的成道經過如何

  

  3.什麼叫“轉*輪”

  世尊是如何度化衆生的

  

  4.什麼叫“涅槃”

  世尊入涅槃前的最後教導是什麼

  

  第二講 緣起論和慈悲平等的人生觀

  從前,佛的弟子舍利弗,是印度一名年青的宗教師,一天他遇見馬勝比丘,看到他儀態莊嚴不凡,慈和灑脫,就肅然起敬。于是上前問他的師父是什麼人,教導他什麼法

  馬勝比丘回答: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因爲我自己根鈍,只有記得一偈:

  “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根利,一聽就悟,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理,在于緣起,于是就和好友目犍連,帶領了500個弟子,皈依了釋迦牟尼佛。

  那麼這個緣起法講什麼呢

  爲什麼大智慧的舍利弗一聽就能信受呢

  

  我們說“緣起法”,是佛所覺悟到的根本真理之一。這個緣起法能把人生,所以有生、老、病、死的原因和盤托出!我們人所以有生、老、病、死是因爲有生,生從何來呢

  是因爲過去所作的無明煩惱業因,所以招感這個身體的果報,有了這個果報身體的生,所以有老、病、死,這是避免不了的!要避免,就要修道,斷除根本煩惱無明,跳出叁界,進入聖域,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故我們說這緣起法,是佛教徹底解決生死問題的根本理法。

  以佛教的觀點,不論宇宙之大,還是螞蟻之小,無不是從因緣而生、因緣而成、因緣而滅。“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這是一切事物與有情都逃脫不了的定律。

  例:植物生長……。(種子、地、肥、陽光、水、人工……)

  人的生老病死……。(先天、父母、家庭、學校、社會環境,教育)。

  由于佛教的緣起論,一些不明白佛理的人,往往會産生如下幾種誤解:

  1.神是造物主,能主宰世界;

  2.封建社會的“定命論”,認爲一切由命注定;

  3.無因論,斷滅論。

  此外還可以舉一些,這些理論都是不正確的,我們應當澄清。

  于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佛教…

《祥和灑脫之路 基礎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