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5.佛教的優良傳統有哪叁項
你准備怎樣去繼承
第六講 在家佛子學佛法要
我們在家佛教徒的學佛,首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把做利益衆生的事業作爲佛事來做,能夠在利益衆生事業中投入最大力量,就能夠在自己的修持上增長最大的功德。這正是《華嚴經》所說的:“一切衆生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我們所講的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古德說過:“發心功德,說不能盡,遍于群經。”又說:“無菩提心,叁皈五戒亦不成就,以不知佛法根本故。”
發菩提心的功德于《華嚴經》、《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等經論中廣說,茲舉數端于下:
(一)受生利益:發此心已,得四種利益,因以菩提心爲種子,般若波羅密爲生母,大禅定樂爲胎藏,大悲長育爲乳母故。
(二)得出家功德:居士本不能夠得出家功德。《維摩經》說;“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是出家”所以居士發心,雖身不出家,亦能得出家功德。
(叁)具足佛法:《維摩經》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一切具足。”《毗婆沙論》說:“此法門是諸佛之母,諸佛之父,諸佛之眼、無生法忍之母,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習,功德無量無邊。”《大般若經》說:“如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無不中者。發心成佛,如箭射地。無不成者。”
(四)入劫超劫:世人常嫌叁大阿僧只劫成佛時期太長,不知汝修雜觀行,尚在叁大阿僧只劫之外。今日發心,未入劫者得入劫,已入劫者能超劫。
(五)諸佛授記,諸佛加被:初發心時,佛與授記,群經有明文,如《出生菩提經》、《大乘心地觀經》、《思益經》等,最廣在《華嚴經》;諸佛加被者《楞嚴經》說:“十方諸國土,所有無量佛,悉引光明手,而摩是人頂。”是諸佛常常加被如是行者。
(六)能轉女身:藏中有《轉女身經》,經中說:佛說菩提心,八百居士婦,轉爲男身。
(七)往生上品:世人念佛,不知發心,縱使得往生,只是中、下品,如能念佛而又發心,則可希望上上品生。《觀經》說:“不知第一義,不得上品生。”第一義即菩提心,他經尚多,茲不具引。
(八)遠離災橫:《毗婆沙論》、《華嚴經》、《瑜伽師地論》等廣說此事,說發菩提心的人常爲一切天龍八部諸佛皆共護念稱贊,一切災橫、疾病無不消滅。
發菩提心者不拘出身如何,只要肯發心,皆能得如來道果,故爲成佛之要道。現舉《賢劫經》中數例于下:
1.星王如來,昔爲牧牛人,于聲授如來所,初發菩提心。
2.名稱如來,昔爲織師,于電光如來所,初發菩提心。
3.明焰如來,昔爲守城人,于無邊光如來所,初發菩提心。
4.難勝如來,昔爲樵人,于堅固步如來所,初發菩提心。
5.功德幢如來,昔爲醫生,于大譬如來所,初發菩提心。
總之,我們佛教以慈悲爲根本,發菩提心,其歸趣在利他。《法華經》中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的事迹,應成爲我們學佛者的榜樣。《楞嚴經》中說的:“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是菩薩利他的行願。
《本生經》裏說到菩薩在叁大阿僧只劫中,爲度衆生,不惜財物,不惜身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對那些只求自利的人來說,應是當頭棒喝。
抗日戰爭期間,太虛大師從南洋訪問歸來時說:“南傳佛教是小乘,行爲是大乘,中國佛教教理是大乘,行爲卻是小乘。”一語說出了要害,我們今天的中國佛教徒應以大乘教理爲指導,實行菩薩道,矯正過去留下的畸形,使言行趨于一致,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我們在家居士要學佛,還必須明了佛法的真義是什麼
如果不領會佛法真義而盲目修行,那只是隔靴抓癢——不頂事。
劉洙源先生在《佛法要領》中曾說:“經雲:“未知真實法,不名爲布施。未知真實法,不名爲供養。”余今例此,再作數語:未知真實法,不名爲持戒。未知真實法,不名爲禮拜。未知真實法,不名爲誦經。未知真實法,不名爲念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爲持咒。未知真實法,不名爲修觀。君未到真實處,所以我不認可。經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又曰:“欲修大行,須知因地法行。”世人懵懵不此之求,所以徒勞無益。”那末,在家居士究竟應如何修行呢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要先明了佛教修持的特質是什麼
如果不明此理,死執人我是非,什麼禅、教、律、淨……真是千門萬戶,于是妄生門戶知見,將如來一代聖教妄分高低,真是罪過。“戒、定、慧”稱爲叁學,是我們修學佛道的根本。一般所說的由戒生定,因定發慧,這是實證的次第。如果就學者修學來說,則首先重要的是“慧”,“慧”是正見,有正見的指引加上以戒行作爲資糧,才能較穩妥地走上修定的途程。昔日太虛大師曾經說:“佛教的特質在禅。”是的,不管誦經、持咒、念佛、禮佛、參禅、持戒、……各種修法都只是入門的方便,是達到“心一竟性”過程的初階;修習四攝六度,廣行利他之事是菩薩道的方便,否則亦達不到最究竟覺悟——佛的境界。明確這二點之後,我們就可以依信、解、行、證”的步驟去實踐佛道了,現試述居家學佛綱要于下:
(一)信解,這是學佛的第一階段,在此期間要建立信心,行叁皈,發菩提心等。在理論基礎方面要讀誦佛教大小乘主要經籍,爭取在叁至五年內達到對佛學有較全面而又准確的了解,在此期間要學佛的人格,依有相門修禮忏、供養等培植福慧,消除業障。
長期來佛徒一味追求離塵出世。這不是大乘佛道的精神,我們主張學佛還應學佛的人格,太虛大師曾有四句偈雲: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故我們說學佛的第一步是先完成人格。
在教理學習方面,建議讀誦下列幾種書籍:
1.學習佛傳、教史及佛教概論方面有:《中國佛教》一至四輯、《佛教常識答問》、《佛教問答選輯》、《佛本行集經》、《過去現在因果經》等。
2.學習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四谛十二因緣及世間法,可看《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善生經》、《玉耶女經》等。
3.學習般若方面以《心經》、《金剛經》爲主,有條件者加《小品般若經》。
4.學習唯識方面,可依正果法師的《佛教基本知識》爲主,有條件者加讀《成唯識論》等。
5.學習《大乘起信論》、《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或加《楞嚴經》、《法華經》明大乘圓教基本教義,或于發心可加《發菩提心論》。
6.學習淨土或它宗經論,如《淨土十要》等。
7.學習一些科學哲學著作以增長知識。
(二)在理解佛法大意的基礎上修慧、明心、此屬“聞、思、修”的“思”之階段,最好依念佛一行入一行叁昧,以念佛一行融通世間、出世間法。在明心之基礎上修理事不二,世間出世間不二,佛與我不二,淨土與此土不二之念佛法門,動靜忙閑不忘念佛,打成一片。靜時念念系佛,動時(工作中)以佛爲榜樣,以佛心廣行利益衆生之事,以一切世間善事爲建設人間淨土手段,作往生淨土之資糧,而此二事,二而不二。這在理論上既可破佛與我,淨土與此土爲二的執著,在事上則可變過去純欣淨厭穢的消極往生爲有益于世之積極淨土法門。
(叁)至老年則一意念佛,還可結期閉關,“結七”和“閉關”之法請參看拙著《四衆學佛手冊》第一集內有關資料,以期修成念佛叁昧,現前即見彌陀,則往生淨土之勝券可操。
如此修行雖是念佛法門,但其總攝禅、教、律、密之精華,即仗自力又仗他力,既符合我國國情,又可仗佛盡快超出生死。
但純照上法進行,根要利並要具一定文化程度。若一般信徒,則第一信解,可以精讀數種經籍,不必求博聞廣知,然須明大乘根本教義及淨土法門,唯以誠敬念佛,學佛一行,爲完成人格與往生淨土路徑。
以上是我們正在探索前進的一條路徑,它于世出世法皆無礙,所以我們認爲這是既利國又利教的大道,希諸位同修在今後的學修實踐中去驗證。阿彌陀佛!
思考題
1.何謂發菩提心
它的重要性如何
2.爲什麼學佛必須理解佛法的真義
試比較解義與否對實修的損益
3.學佛爲什麼要從“做好人”開始
你准備如何以佛心廣行利他事業
4.過去你對于佛教的修持認識如何
今後准備怎麼辦
第七講 行十善 斷煩惱 證菩提
我們經常說學佛是斷煩惱,證菩提,現在我們就來研討一下煩惱是什麼
怎樣斷除煩惱
有關斷除煩惱問題,我們在前幾講已學習過,修習叁十七道品和四攝,六度即是斷除煩惱的方法,望大家次第修習。初學佛的基本群衆,對于什麼是煩惱一定還不很清楚。現在,我們就學習這個問題:
煩惱即是迷惑,人類因迷惑而造諸惡業,受種種痛苦。在佛經中把煩惱分成二大類,一是根本煩惱,二是隨煩惱。根本煩惱好比樹的根,隨煩惱好比樹的枝葉,這兩者均是從人類的心理變化上研究分析得出來的。
下面我們再簡略解釋一下這六種根本煩惱:
(一)貪——即是貪愛、貪戀、貪著。對于六塵六欲種種境界,過分的追求,甚至不義的竊取;或于自我的財物與所學理法,悭吝不舍,更不肯惠施于人。執貪往往只爲私欲,損害他人,故貪之爲害,罪惡深重。
(二)瞋——是瞋恚,對違逆不順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橫起暴惡,損害他人;或饑渴寒熱時,無涵養心,而生瞋恨。《華嚴經》說:“一念貪心起,八萬障門開。”危害極大。
(叁)癡——是愚癡的迷惑。智慧閉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謗無因果,起諸邪見,名爲愚癡。因爲愚癡而妄生貪求,求之不得,則成瞋恚,故愚癡爲叁毒(貪、瞋、癡)總根。
(四)慢——是我慢貢高,驕傲自大,看不起人。對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甚至于超過自己的與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示輕慢…
《祥和灑脫之路 基礎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