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說因果,但它不是命定論,而是重在緣起的轉變,正信教徒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就會不斷努力,去改變“苦”的環境,所以我們說“緣起論”實際上是“努力論”。因此我們說,佛教的人生觀,不是呆板的注定,是富有一種活力的人生觀。
從上面的學習,我們懂得了“諸法緣生,萬有緣起”的理論,從這個理論來看宇宙人生,我們這個世界就好像一張互相交織起來的大網。因緣起的道理,是說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同時亦是“此滅故彼滅”。既然一切事物,彼此的生滅,均有互相爲因,互相爲緣的關系,因此一個人和其他的人,一個團體與另一個團體,廣言之爲一個國家和整個世界,都有休戚相關,不可分割的關系。一個人要想得到解脫,就會想起衆生的離苦,因此一切菩薩不辭辛勞爲衆生服務,一切諸佛舍己爲群,救度衆生,故知由緣起而無我,在無我法中,不知有我存在,所以能犧牲自己;如覺得有我存在,就有“我愛”和“我所愛”,就不會很好地爲衆生服務了,故大乘菩薩的“自舍己樂,爲衆生故”,“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等精神均是建立在“緣起無我”的基礎上的,如果一個佛教徒,懂得了這個道理,他就絕不會自私,就能積極地“爲衆生趨走給使”,更不會計較個人的得失了。
但我們又應知道佛教雖說“無我”,但不否定“我”的存在。只不過是要通過“我”審察到沒有個人單一存在的“小我”而歸入一個共同緣成的“大我”。爲了大我,忘了小我。便是“我爲人人,人人爲我”。唯有從這個緣起的理論,才能透徹地闡明人生無我的意義。無我是緣起的必然結論。
“緣起”原則,解決了宇宙人類的來源問題。在此同時,釋迦牟尼佛爲了廣度衆生,揭示了平等的理性,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後,就發現每個衆生都具有佛性,都有資格成佛。佛在《華嚴經》中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梵網經》說:“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當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法華經》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成佛。”這些都說明了人人都具佛性,都可成佛。但是這只能說明個個都具佛性,是就各人的理具說的,我們與圓具佛果的世尊相比,真有天地之差。這就因爲我們迷昧,沒有發現自己身內的寶藏,好比明鏡蒙塵,光明不顯!《六祖壇經》中神秀大師偈語: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指的是我們衆生,衆生與佛雖同具佛性,但不能勉強湊合來講平等。只有經過不斷修行,經過一番修習苦功之後,才能了生死,得解脫,證到圓滿佛果,這樣就能達到究竟平等。待你證佛位之後,就明了我們之身本來清淨,到那時一切法不立,就能真正明白六祖大師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爲了方便度生,便運用種種權巧方便。常言說:“佛教以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佛教如果沒有慈悲的根本,那末方便之門便無法打開,便失去了佛法利世救人的勝妙作用了。
現在我們看一下佛的慈悲心是怎樣産生的
佛自從在菩提樹下成道後,他發現一切衆生都具有佛性,而衆生本身因迷成著,不知這種道理,沈淪六道生死之中,佛觀此就動了悲天憫人的大悲之心,誓願救撥衆生同到彼岸。這便是從慈悲的本心,開出方便之門爲此說法度生,在人間奔走了50年。
什麼叫做慈悲呢
慈——慈能與樂,是仁慈愛物。
悲——悲能撥苦,是同情的濟援。
有了慈悲心就有了溫暖與快樂,其反面是瞋恚殘暴,獸性發作。互相憎恨,互相爭鬥,互相殘殺。佛教慈悲的對象,不限于人類,只要是有生命的,就應去救護他,使一切衆生都能離苦得樂,只有這樣才算是盡了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佛教的慈悲相似于博愛,但又有不同,因爲佛教的慈悲是無限的,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把施慈的對象和界限統統忘了。只覺得自己和一切衆生同體,衆生的苦,便是我的苦,衆生的樂,便是我的樂,完全沒有彼此分別之心。
佛陀之所以能把慈悲無限擴展到如此程度,這是佛大徹大悟,大智大力體察到衆生界的生命循環往來,互相關涉,冤親逆順,已溶于一體,真如《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從之受生,當生孝順心,慈悲心。”把一切衆生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師長、兄弟、姐妹,再無親疏厚薄的界限可分了。只覺得救撥他人的苦,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故“佛觀大地衆生,一如羅睺羅。”難道還可說佛教的人生觀是消極的嗎
關于十二因緣的說明:
1.此十二因緣分流轉和還滅二門,惑業苦叁道流轉生死爲“流轉門”,如能明白苦因,證無明非實,當體即真空妙性,這就是還滅門。
2.修十二因緣行成“圓覺”或稱“獨覺”,“辟支佛”。
3.六入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對塵起用,因胚胎期作用尚未完具,因此稱“六入”。
4.因十二因緣道理較深,若欲進一步了解,可看其他佛教書籍。
思考題:
1.什麼叫做緣起
我們的身體是怎樣緣起的
懂得緣起道理對我們修行有什麼好處
2.“神主宰論”、“定命論”、“無因論”是否是佛教的思想
爲什麼
3.舍利弗等皈依了什麼真理
馬勝比丘說的偈你能背誦嗎
4.佛、菩薩爲什麼能舍己爲群
5.不懂緣起無我的人有何毛病
你怎樣去放棄我執,成全大我
6.慈悲二字的解釋是什麼
慈悲心從何而發
7.默寫出《梵網經》中所說有關慈悲心這段話。
第叁講 四聖谛和叁十七道品
四谛法門是佛教的總綱,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爲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說法時,說的就是“四谛”的道理。
“谛”是“真理”的意思,表明苦、集、滅、道的四谛法,是佛聖智所親自證驗到的四種正確的真理。
用簡單的話來說是這樣的:
人生的一切痛“苦”,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業(不明是非,胡作非爲),自行招“集”而來的;如果想“滅”絕這些痛苦,則必須修行正“道”。
人生有哪些苦呢
一般地照《涅槃經》的說法有下面八種,是誰都避免不了的,這八種苦是:生的苦惱(生苦),老衰的苦惱(老苦),病痛的苦惱(病苦),死亡的苦惱(死苦),遇到可憎者的苦惱(怨憎會苦),同要好的親人朋友分別的苦惱(愛別離苦)及身體被種種的煩惱所燃燒、所煎逼、所襲擊的苦(五陰熾盛苦)。佛一開始說法就提出“苦”字,目的是提高大家的警惕,要正視苦,並去尋求解決痛苦的方法。
集谛是說明人生集起貪瞋癡等許多煩惱的“因”,去造種種的不善業,才會招受種種的苦果,所以“苦”以“集”爲因。
滅谛即是所證得的聖果,也稱涅槃,譯成漢語是“圓寂”的意思,即寂滅一切煩惱,圓滿一切智德的明淨境界。這種境界是現量的,是直覺的,唯親證方知,超越世間一切相對的境界,是絕對絕待,無爲無相,不可思議,不可名狀的無以爲名,爲方便講說強立名詞,名之爲滅谛,稱之爲涅槃。
道谛是闡明學佛修行的真理,有自利的道和利他的道:由修自利的道所證的聖果叫做小乘涅槃,由自利利他的道所證的聖果叫做大乘涅槃。自利道多指叁十七種道品的道;利他道多指修六度、四攝的梵行,也即是菩薩行。
佛說四谛法時,把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線劃得很清楚:由煩惱的集因,招感世間的苦報,這是世間法;由于修道的淨因,證得涅槃的聖果,這是出世間法的真理。當時釋迦世尊將四谛法說得清晰明白,所以阿若憍陳如等五人聽了都能悟道。因爲他們是聽佛說四谛法的聲音而悟道的,所以稱爲“聲聞”。
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從四谛的道谛中,開示出的叁十七種修道方法,叫做“叁十七道品”,亦叫做“叁十七菩提分”法,這些道品,是修習佛法的基本,計有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現分述如下:
(一)四念處:即常把心放在四種觀法上,使之正而不邪。這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爲體,以慧觀的力量,把自己的念頭常住于正當的道法中,這樣就不至于走向邪路了。
(二)四正勤:即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策勵身口意叁業,最爲殊勝,因此又稱四正勝。
(叁)四神足:這四種道法是注重修禅定的,因爲光是智慧和精進,還是不能應付外境的,所以要用這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精神力量充沛了,所願皆能成功,故名四神足,亦稱四如意足。
(四)五根:由下面五法的修習,能生聖道。如大樹有根,能生枝幹,所以叫做五根,
(五)五力:五力之名與五根相同,而程度深淺不同。
(六)七菩提分:修習叁十七道品以前從修四念處到五根五力時均爲未覺,後修八正道時爲已覺,中間這七菩提分(七覺支)是由迷而入悟,由未覺而成覺,所以這七分法就獨得覺名。
第一擇法覺支,以智慧擇法的真僞;每二是精進覺支,以勇猛心,努力去行正法;第叁是喜覺支心得善法,真理在握,生大喜悅;第四是輕安覺支,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也叫除覺支;第五是念覺支,念定慧雙融,境智一如,由此契證真如,入妙覺海;第六是定覺支,即修習禅定,心唯一境,而不散亂;第七是舍覺支,舍諸謬妄,更行精進。
凡夫修此七菩提分法,能成聖道,故《維摩經》中有偈: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樹林,
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
這就是說,由于覺意的淨華,所以得到解脫的智果。
(七)八正道:不邪謂之正,修習八正道,可以養成一個人的正當的思想,和正當的行爲,可令苦集永盡,達到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修此八正道對于現實生活,也切實受用,是我們生活的准則:
1.正見,是正當的見解,世間正見如布施、持戒,出世正見是明達苦集…
《祥和灑脫之路 基礎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