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使大家共乘佛法的大船,同登解脫之岸。但是,我們並不能以此爲滿足,還要再到生死海中,使所有衆生脫離苦海。這就是說:要以上面所說的八種道理,開導一切衆生,使他們都能覺悟到生死的痛苦,自覺地遠離財、色、名、食、睡之五欲,努力修行,達成佛果。
如果佛的弟子,能經常思維讀誦這八種道理,淨化身心不起貪欲,就可以滅除無量罪業,向著覺悟的大道邁進,並可迅速達到真正覺悟的境地,永遠超脫生死輪回,安住身心解脫的真正快樂!
破除迷信 弘揚正法
尤智表在他的《佛教科學觀》這本書中,使讀者清楚地了解:“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
對佛教稍有知識的人也都知道,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正信是了解事物、明白道理後的一種信仰;迷信是不顧真理,盲從人家胡言亂語的不合理信仰。《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是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沒有信心,那什麼工作都做不成功。正信是合理的信仰,因此它能滋養善根,獲得善果;相反迷信——因爲信仰的對象和動機都不對,因此會腐蝕善根,産生惡果、苦果。
現在社會上流行的佛教,可謂邪正不分,良莠並蓄。由于佛教徒本身對于信仰的邪正一向不夠注意,因此概念模糊,在行動上就有許多迷信的表現,許多根本不是佛教的東西,也“慈悲”地讓它進入佛門。趙樸初會長早就說過:“佛教徒過去太軟弱,冥器錫箔等迷信的東西,與佛教本來無關系的;但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天主教的天主堂、基督教的禮拜堂它們就送不進去,而佛教寺院允許它們送進去了。佛教徒就是在小的問題上太馬虎妥協,以至大的問題發生時,招架不住。”的確是這樣,如果我們去一下鄉村小庵堂,那裏就有佛菩薩與神鬼共處,佛經、道忏並誦,可謂任求願者各取所需。將一所所學習修持的大學府,變成標價交易的“佛店”,戒律、德行根本丟在腦後,這還有一點佛教氣息嗎
我們佛教的領導大德早就看到了這點,我們尊敬的趙樸老在《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報告中指出:“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當今中國佛教從自身建設來說,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中央關于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在對外開放、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腐朽思想的泛起是難以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佛教是有相當的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風敗壞,結黨營私,追名逐利,奢侈享樂乃至腐化墮落;個別寺院的極少數僧人甚至有違法亂紀、刑事犯罪的行爲。這種腐敗邪惡的風氣嚴重侵蝕著我們佛教的肌體,極大地損害了我們佛教的形象和聲譽,如果任其蔓延,勢必葬送我們的佛教事業。如何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形勢下,保持佛教的清淨莊嚴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從而發揮佛教的優勢,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是當今佛教界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接著趙樸老著重地談了“各級佛教協會和全國佛教界都必須把注意力和工作重點轉移到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高四衆素質上來。”
地方佛教面臨以上課題的主要任務,就是具體抓好佛教界的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製建設、人才建設和組織建設。因爲信徒居住分散,各寺庵與居士團體又都有一定的日常工作而不可能集中學習,這個任務就自然地落在作爲本地教徒學習資料的“會刊”身上了,《甯波佛教》出刊,這是“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高四衆素質”的需要,我們爲叁寶弟子之一員,表示熱烈的祝賀和盡力支持!同時,我還希望甯波同道發揚甯波佛教的優良傳統,發揮人才優勢,在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製建設、人才建設和組織建設的同時,繼續開展對佛教文化學術的研究,把握當前的大好機遇努力工作,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爲信衆的正信正行、爲佛教的清淨莊嚴多作貢獻!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菩提達摩禅學及其現實意義
少林名刹遠承祖燈,卓立道風,龍象輩出,已曆1500個春秋。隨著國家昌盛繁榮,法運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興。爲更好地體現寺院特色與弘揚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
一、菩提達摩行略
菩提達摩(
一536,一說528,一說530)通稱達摩,是禅宗二十八祖、中國禅宗初祖。大師生于南印度,婆羅門族,爲南天竺國香至王第叁子,本名菩提多羅。香至王非常崇尚佛教,時有東印度僧人般若多羅來傳法,香至王以禮相待,般若多羅因而得知叁王子是可以傳授佛法的人,及至香至王去世,衆人均號啕大哭,唯叁王子在靈前入定7日,出定後即請求隨般若多羅出家,更名爲菩提達摩。菩提達摩出家後,曾問般若多羅:“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
”般若多羅回答道:“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待我滅後67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
梁普通年間(520—526),達摩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廣州刺史蕭昂“具主禮迎接”,武帝派使者迎他至金陵。梁武帝接見達摩,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
師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
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
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
師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
師曰:“不識。”
由于武帝不能理解達摩這番答話的含義,達摩即渡江入魏。
後來禅宗名著《碧岩錄》把這則公案作爲第一則“頌古”流傳,它便廣泛地印入衆人的腦海裏。
據《洛陽伽藍記》卷一記載,達摩北行至魏,他在洛陽看見永甯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150歲,曆遊各國都未曾見到過,于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後到嵩山少林寺,在那裏“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有道育、神光等沙門禮見並親近供養達四、五年,達摩感其真誠,遂傳神光以衣法,並“與易名曰慧可”,又把《楞伽經》授與慧可。
達摩晚年行狀,未見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殁,塔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陽),但又傳說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于蔥嶺,見他手攜只履,翩翩獨逝,因此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二、達摩與嵩山少林寺
據多種史料記載,達摩來華後主要的活動地點是少林寺,更多的時間是在少林寺後山五乳峰的“蚩尤洞”(後改稱達摩洞)中度過,這也就是傳說中達摩“九年面壁”的地方。
神光(487—593)爲洛陽有名高僧,俗姓姬氏,武牢(今河南荥陽縣)人。母懷妊時有異光發其家,及出生而名之曰光。爲儒生時即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後覽佛書盡棄前學。年30遠遊訪師,至洛陽龍門香山,依寶靜禅師出家,旋得戒于永穆寺。32歲返香山。終日宴坐8載,經論悉通。于定境中,有神人對他說:“將欲受果,何滯此耶
大道非遙,汝其南矣。”轉天,他覺得頭痛非常,難以忍受。寶靜禅師知道後,想叫他去醫病,此時忽然聽得空中有聲說:“這是換骨,不是平常的頭痛。”于是神光便把自己先後兩次奇異的經過告訴師父。其師視之,見他的頭頂變了樣,頭骨像五個山峰挺立而出。因此便對他說:“你的相確實變了,這是吉祥之兆,是可以證果的證明。你曾聽到過叫你南行的聲音,我看現在少林寺住著達摩大師,他是一位得道的“至人”,可能他就是你的師父,你快去拜訪。”
神光拜別寶靜禅師去少林寺,拜見達摩後就一直跟著他,向他求教。可是達摩大師卻像沒看見一樣,仍經常地“面壁”而坐。神光沒有因此而灰心退志,他想到古人有爲法忘身,孜孜以求的決心,就“立雪數宵,斷臂表示他的決心,”這樣才從達摩祖師處得到安心的法門,並給他更名爲慧可。
此後缁素皆靡然趨之于達摩大師,聲聞于朝,魏孝明帝聞祖異迹,遣使持诏叁請,達摩終不下少林,帝愈加欽尚,就賜贈二摩納袈裟並金銀財物,達摩皆辭讓之,以至叁次往複,始受。缁素等衆,倍加信向。
達摩在魏居止九年,即將回國,一天忽然對門人們說:“我想回天竺的時間快到了,你們各說一下自己的心得吧!”
道副說:“依我的看法,不執著文字,但也不能離開文字,這便是道的妙用。”
達摩說:“你已得我的皮毛了。”
比丘尼總持說:“依我的見解,猶如慶喜看到阿盰佛國一樣,見過一次,認識實相後,便不須再見了。”
達摩說:“你得到我的肉了。”
道育說:“四大本來是空的,五陰也不是實有。依我所見,並無一法可得。”
達摩說:“你得到我的骨了。”
最後輪到慧可,但他只是作禮叩拜,而後仍站在原位,並沒有說話。
達摩說:“你得到我的真髓了!”于是就對慧可說:“從前佛以“正法眼”交付給摩诃迦葉,展轉至我,我現在交付給你,你應當好好地護持它。同時我把我的袈裟一件傳授給你,作爲傳法的征信。我這樣做,是表示一定意義的。你知道嗎
”慧可說:“請師父明白地指示。”達摩說:“內在傳授法印,以實證心地法門。外加傳付袈裟,表示建立禅宗的宗旨。因爲以後的人,心地愈來愈狹窄,多疑多慮,可能會說我是印度人,你是中國人,憑什麼說你已得法了呢
有什麼證明呢
你現在接受了我的衣法,以後可能會有阻難。到時,你只要拿出這件袈裟和我傳法的偈語,用來表明事實,對于將來的教化,便沒有什麼妨礙了。到我逝後200年,這件袈裟就可以停止再傳下去了。那時禅宗傳遍各處,不過明道的人多,真正行道的人卻很少;講道理的人多,通道理的人太少。但在千萬個人中,沈潛隱秘地修行而得道果的人是還會有的。你應該弘闡此法門,不可以輕視沒有開悟的人。你要知道,如果他能在一念之間,回轉了向外馳求的心,便會等同于本來已自得道的境界一樣…
《祥和灑脫之路 論述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