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论述篇▪P4

  ..续本文上一页能使大家共乘佛法的大船,同登解脱之岸。但是,我们并不能以此为满足,还要再到生死海中,使所有众生脱离苦海。这就是说:要以上面所说的八种道理,开导一切众生,使他们都能觉悟到生死的痛苦,自觉地远离财、色、名、食、睡之五欲,努力修行,达成佛果。

  如果佛的弟子,能经常思维读诵这八种道理,净化身心不起贪欲,就可以灭除无量罪业,向着觉悟的大道迈进,并可迅速达到真正觉悟的境地,永远超脱生死轮回,安住身心解脱的真正快乐!

   破除迷信 弘扬正法

  尤智表在他的《佛教科学观》这本书中,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

  对佛教稍有知识的人也都知道,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正信是了解事物、明白道理后的一种信仰;迷信是不顾真理,盲从人家胡言乱语的不合理信仰。《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信心,那什么工作都做不成功。正信是合理的信仰,因此它能滋养善根,获得善果;相反迷信——因为信仰的对象和动机都不对,因此会腐蚀善根,产生恶果、苦果。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佛教,可谓邪正不分,良莠并蓄。由于佛教徒本身对于信仰的邪正一向不够注意,因此概念模糊,在行动上就有许多迷信的表现,许多根本不是佛教的东西,也“慈悲”地让它进入佛门。赵朴初会长早就说过:“佛教徒过去太软弱,冥器锡箔等迷信的东西,与佛教本来无关系的;但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的天主堂、基督教的礼拜堂它们就送不进去,而佛教寺院允许它们送进去了。佛教徒就是在小的问题上太马虎妥协,以至大的问题发生时,招架不住。”的确是这样,如果我们去一下乡村小庵堂,那里就有佛菩萨与神鬼共处,佛经、道忏并诵,可谓任求愿者各取所需。将一所所学习修持的大学府,变成标价交易的“佛店”,戒律、德行根本丢在脑后,这还有一点佛教气息吗

  

  我们佛教的领导大德早就看到了这点,我们尊敬的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报告中指出:“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今中国佛教从自身建设来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央关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泛起是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是有相当的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个别寺院的极少数僧人甚至有违法乱纪、刑事犯罪的行为。这种腐败邪恶的风气严重侵蚀着我们佛教的肌体,极大地损害了我们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如果任其蔓延,势必葬送我们的佛教事业。如何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从而发挥佛教的优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当今佛教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接着赵朴老着重地谈了“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

  地方佛教面临以上课题的主要任务,就是具体抓好佛教界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因为信徒居住分散,各寺庵与居士团体又都有一定的日常工作而不可能集中学习,这个任务就自然地落在作为本地教徒学习资料的“会刊”身上了,《宁波佛教》出刊,这是“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的需要,我们为三宝弟子之一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尽力支持!同时,我还希望宁波同道发扬宁波佛教的优良传统,发挥人才优势,在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同时,继续开展对佛教文化学术的研究,把握当前的大好机遇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信众的正信正行、为佛教的清净庄严多作贡献!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

   一、菩提达摩行略

  菩提达摩(

  一536,一说528,一说530)通称达摩,是禅宗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大师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为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罗。香至王非常崇尚佛教,时有东印度僧人般若多罗来传法,香至王以礼相待,般若多罗因而得知三王子是可以传授佛法的人,及至香至王去世,众人均号啕大哭,唯三王子在灵前入定7日,出定后即请求随般若多罗出家,更名为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出家后,曾问般若多罗:“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

  ”般若多罗回答道:“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我灭后67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

  梁普通年间(520—526),达摩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武帝派使者迎他至金陵。梁武帝接见达摩,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

  师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

  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

  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

  师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

  师曰:“不识。”

  由于武帝不能理解达摩这番答话的含义,达摩即渡江入魏。

  后来禅宗名着《碧岩录》把这则公案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它便广泛地印入众人的脑海里。

  据《洛阳伽蓝记》卷一记载,达摩北行至魏,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150岁,历游各国都未曾见到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后到嵩山少林寺,在那里“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有道育、神光等沙门礼见并亲近供养达四、五年,达摩感其真诚,遂传神光以衣法,并“与易名曰慧可”,又把《楞伽经》授与慧可。

  达摩晚年行状,未见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殁,塔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但又传说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葱岭,见他手携只履,翩翩独逝,因此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二、达摩与嵩山少林寺

  据多种史料记载,达摩来华后主要的活动地点是少林寺,更多的时间是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的“蚩尤洞”(后改称达摩洞)中度过,这也就是传说中达摩“九年面壁”的地方。

  神光(487—593)为洛阳有名高僧,俗姓姬氏,武牢(今河南荥阳县)人。母怀妊时有异光发其家,及出生而名之曰光。为儒生时即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后览佛书尽弃前学。年30远游访师,至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旋得戒于永穆寺。32岁返香山。终日宴坐8载,经论悉通。于定境中,有神人对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耶

  大道非遥,汝其南矣。”转天,他觉得头痛非常,难以忍受。宝静禅师知道后,想叫他去医病,此时忽然听得空中有声说:“这是换骨,不是平常的头痛。”于是神光便把自己先后两次奇异的经过告诉师父。其师视之,见他的头顶变了样,头骨像五个山峰挺立而出。因此便对他说:“你的相确实变了,这是吉祥之兆,是可以证果的证明。你曾听到过叫你南行的声音,我看现在少林寺住着达摩大师,他是一位得道的“至人”,可能他就是你的师父,你快去拜访。”

  神光拜别宝静禅师去少林寺,拜见达摩后就一直跟着他,向他求教。可是达摩大师却像没看见一样,仍经常地“面壁”而坐。神光没有因此而灰心退志,他想到古人有为法忘身,孜孜以求的决心,就“立雪数宵,断臂表示他的决心,”这样才从达摩祖师处得到安心的法门,并给他更名为慧可。

  此后缁素皆靡然趋之于达摩大师,声闻于朝,魏孝明帝闻祖异迹,遣使持诏三请,达摩终不下少林,帝愈加钦尚,就赐赠二摩纳袈裟并金银财物,达摩皆辞让之,以至三次往复,始受。缁素等众,倍加信向。

  达摩在魏居止九年,即将回国,一天忽然对门人们说:“我想回天竺的时间快到了,你们各说一下自己的心得吧!”

  道副说:“依我的看法,不执着文字,但也不能离开文字,这便是道的妙用。”

  达摩说:“你已得我的皮毛了。”

  比丘尼总持说:“依我的见解,犹如庆喜看到阿盰佛国一样,见过一次,认识实相后,便不须再见了。”

  达摩说:“你得到我的肉了。”

  道育说:“四大本来是空的,五阴也不是实有。依我所见,并无一法可得。”

  达摩说:“你得到我的骨了。”

  最后轮到慧可,但他只是作礼叩拜,而后仍站在原位,并没有说话。

  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真髓了!”于是就对慧可说:“从前佛以“正法眼”交付给摩诃迦叶,展转至我,我现在交付给你,你应当好好地护持它。同时我把我的袈裟一件传授给你,作为传法的征信。我这样做,是表示一定意义的。你知道吗

  ”慧可说:“请师父明白地指示。”达摩说:“内在传授法印,以实证心地法门。外加传付袈裟,表示建立禅宗的宗旨。因为以后的人,心地愈来愈狭窄,多疑多虑,可能会说我是印度人,你是中国人,凭什么说你已得法了呢

  有什么证明呢

  你现在接受了我的衣法,以后可能会有阻难。到时,你只要拿出这件袈裟和我传法的偈语,用来表明事实,对于将来的教化,便没有什么妨碍了。到我逝后200年,这件袈裟就可以停止再传下去了。那时禅宗传遍各处,不过明道的人多,真正行道的人却很少;讲道理的人多,通道理的人太少。但在千万个人中,沉潜隐秘地修行而得道果的人是还会有的。你应该弘阐此法门,不可以轻视没有开悟的人。你要知道,如果他能在一念之间,回转了向外驰求的心,便会等同于本来已自得道的境界一样…

《祥和洒脱之路 论述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