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祥和灑脫之路 論述篇▪P5

  ..續本文上一頁。現在,我把傳法的偈語交代給你: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達摩又對慧可說:“《楞伽經》4卷所說的,是印證修持心地法門的道理。這是直指衆生心地法門的要典,開示一切衆生,從此悟入。”接著又說:“我離開南印度,東渡到中國來,是因爲中國有大乘的氣象,以求得繼承心法的人。到此之後,因待機緣際遇,爲法求人而久默待之。現在將法付與你,我此行的本意總算有了結果了。”

  達摩在說了上面這段話後,就與徒衆往禹門千聖寺,結束了少林寺的一段因緣。

  叁、菩提達摩的禅學思想

  菩提達摩所傳的禅,是以印度大乘佛教如來藏系經論中的真如緣起論爲哲學基礎,以“二入四行”爲綱宗,修行進程分安心、發行、順物、方便四門。“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觀”法門爲中心,唐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載:

  “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禅之法

  ”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

  可知,達摩禅的理入,並不離于大小乘佛經的一切教理,由于圓融通達所有了義教理,深悟一切衆生本自具足同一的真性,只要息滅妄想,自然豁露。達到“舍妄歸真”的具體方法,即是凝心住于“壁觀”。壁觀就是“心如牆壁”,取靜坐中面對的牆壁作比喻,以牆壁的直立不倚比調心之要領,不令偏于空、有,不存自他、凡聖等分別,這樣就可與真如的道理相應了。這種禅以調心令直接契合于真如的內容,實即是“真如叁昧”、“一行叁昧”。

  依據達摩“二入四行”之說,在定心悟理之後,還須起行,他以“四行”而概括大小乘佛學經論的要義,這是中國禅宗的精義,但爲後人所忽略。後人只注意看祖師們的公案、參機鋒、轉語,不注重禅宗祖師的言行,殊爲可惜。筆者認爲對“四行”有提出並作弘揚的必要,所謂四行即:一報冤行;二隨緣行;叁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雲何報冤行

  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

  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達摩的報冤行認爲我們來到世界上的一生,實際上都應認爲是來報答與我有關之人的冤緣,是來償還欠債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一無所有,我們能長大成人,吃的、穿的、住的一切,都是國家、父母、師長及一切衆生的恩惠。因此,我們要盡心、盡力將自己的一切貢獻給世界人民,以報答他們的恩惠,還清我有生命以來的宿債。

  “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那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佛教是注重因果律的,認爲世界上一切人、事現象均應包括在因、緣、果之中。因此,佛教徒對苦樂、順逆、榮辱等處境,皆爲必然,應泰然處之。南懷瑾先生在《達摩禅》中提到“但如在“攀緣”爲“隨緣”,則離道日遠,雖然暫時求靜,又有何益

  ”值得大家深思。

  “叁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者,名之爲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爲,行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叁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息想無求。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爲道行。故名無所求行。”

  一般人處世是都有所求的,有了所求之心,就有所欲,就有得失、榮辱之患,如此就有了“求不得苦”。以此聯系上說的“報冤行”,則學佛修禅的人想要誠心學佛,則應認爲盡其所有,都是爲了償還宿世的業債,以酬謝現實世間的一切。有了此心,修行者就能一切放得下,而無所求了,也不會以盡力奉獻布施爲苦了,道業自然易成。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爲法。言解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雲: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悭,于身命財行檀施舍。心無悭惜,達解二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淨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複能利他,亦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亦然。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

  “稱法行”包括佛法大小乘全部行止的要義,上面所說的報冤行、隨緣行和無所求行都可攝入稱法行中。本門要求修禅者要隨時隨地保持與真如之理相契的心,在一切社會活動中和生活中去修行“六度”,盡力去行利他之事,而不要去執著能行所行,也不能圖行爲的果報,更不必計較個人的利害與榮辱,如此行去,逐漸地自心的悭貪、瞋恨、懈怠、散亂、不正知等等煩惱就可得到對治。

  達摩“二入四行”的禅修法門,是真正的學佛、修禅者的正行。“理入”是屬于對教義理論的思考,“行入”則就是實踐,因此說達摩禅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達摩在禹門千聖寺答複期城太守楊炫之的一段對話,正是說明了這個問題,原文如下:

  “楊問師曰:“西天五印師承爲祖,其道如何

  ”師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又問:“此外如何

  ”師曰:“須明他心,知具今古。不厭有無,于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爲祖。”又曰:“弟于歸心叁寶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適聽師言,罔知攸措,願師慈悲開示宗旨。”師知懇到,即說偈曰:“亦不觀惡而生嫌,亦不勸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禅的立宗基礎與參悟方法,達摩也重視經典在“理入”中的作用,因此他在傳法二祖慧可時,還授了《楞伽經》四卷,並說明此經是如來心地要門,要慧可好好弘傳,以“令諸衆生,開示悟入”。所以說不立文字,並不是不用文字。其作用除在禅修者可據經典思想來對照自己的修禅體驗,加以鑒定之外,實際上從誦經中得到開悟的亦大有人在,故達摩傳《楞伽經》給慧可,是有其深遠意義的。

  由禅僧創編的少林武術,名揚四海。武術界曆來將少林武術溯源于禅宗初祖菩提達摩,並說達摩見徒衆久久坐禅,肢體羸弱,昏沈瞌睡,于是教以拳術,令活動筋骨。至今仍流行的《易筋經》、《洗髓經》傳爲達摩所撰,經學者考證,亦屬托名,無信史可查,不足憑信。少林拳術出達摩之手雖不可靠,但少林武僧救秦王,十叁棍僧受秦王敕封獎谕確有碑證。少林武術是以嵩山少林寺爲中心的武僧在長期傳習中創編發明、不斷發展,少林武功還影響于日本和東南亞等地。

  少林寺爲聞名的禅宗祖庭,是佛教寺院,武術與正統佛學格格不入,而在少林寺又相輔相成,長期並存。作爲祖庭的少林寺,我希望它能遠承祖燈,真參實究,多出法門龍象。這就是說少林寺應以造就禅德、弘揚禅宗文化爲主導。也正如趙樸初居士所說的“少林寺要文化、要禅、不要拳。”弘揚少林武術的工作,還是讓體育部門多做爲好。

   四、達摩禅對中國禅的影響

  達摩“二入四行”禅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修學方法。可以說後期禅宗的發展,雖各派各有特色,有新的發揮,但在原則上還是恪守著達摩禅法這些基本特點的。所以達摩是“腳跨中印”,承先啓後的一位禅宗大師。除“二入四行”之外,達摩還十分重視印度大乘空宗的思想,十分重視《楞伽經》。他曾對慧可說:“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和同在達摩座下受教的道友,如僧副、道育、尼總持、林法師和向居士等人,每談起禅法來,總要引證《楞伽經》,後來僧璨、道信、弘忍都以《楞伽經》爲主。

  達摩未來中國之前,我國古來諸師皆修“四禅八定”,至南嶽慧思、天臺教義雖最圓妙,但所修的諸禅行相、止觀法門,亦是如此。達摩曾對武帝宣稱“造寺、度人、寫經、鑄像”沒有真正功德,教導弟子們“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無上禅法,就使中國禅來了個轉折,逐漸地形成了“佛即心,心即佛”的“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但爲客塵所複,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修行理論,形成“口說玄理,不出文記”的習慣。這就是從達摩開始,于初唐形成的中國禅之主幹。

  弘忍之後,開始出現風靡千年、席卷中國,遠至東南亞的南宗禅;而神秀則較保守,他的禅法沿襲達摩以來的傳統,雖有改變的新禅學,但仍“持奉《楞伽》,遞爲心要”,這就是北宗。一般認爲達摩到弘忍的禅法屬“楞伽系”,慧能以下的南宗才轉到“般若系”,但從根本上講,不管《楞伽》還是《金剛》都是修禅的方便施設而已,不知諸高明以爲如何

  

  靠了達摩的東來,其後師資相承、禅匠輩出,展轉演變爲沩仰、曹洞、臨濟、雲門、法眼五家,臨濟下有慧南(1002—1069)、方會(992—1049),又開黃龍、楊岐二派,合前五家,號爲七宗,從此,中國佛刹多成禅宗道場,鋤頭、扁擔體力勞動與禅家的單純、樸素日用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開創了“農禅結合”的禅門新風。

  直至近現代,修達摩禅法者或用壁觀,或據《楞伽》比比皆是,限于篇幅,恕不詳述。

  五、達摩禅與人生

  一般人眼中的禅是死板僵化、高深莫測與生活格格不入。實際上它可隨機應化,威嚴而幽默,像春風雨露時時滋潤著一切。禅充滿了智慧與光明,它給人指明了解脫的道路,可使人得到心理和生理上…

《祥和灑脫之路 論述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