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祥和灑脫之路 論述篇▪P6

  ..續本文上一頁更實在的和諧與寂靜,禅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可消除行者的煩惱及痛苦,還可以在自己的意識中得到圓滿的智慧和快樂,享受永恒的存在。

  達摩後的禅宗自弘忍至慧能後,雖“一花開五葉”,但五家均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理事圓融”爲宗旨。由于門庭施設、門風各有差異,各家各派自有其特有的接引方法而已,如臨濟之痛快、曹洞之細密、沩仰之謹嚴、雲門之高古、法眼之簡明,“所謂五家宗派者,五家其人,非五其道”。

  禅是佛教的修行方法,見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是達摩特別提出的,慧能亦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這是習禅者的第一要務。少林寺爲禅宗祖庭,弘揚少林禅法,亦當以此爲首。又因禅的入門契機、禅的種種現實效應與東方文化的形成、與現代人的生活及現代“人學”有特殊的貢獻,可對現實社會産生殊勝的社會效果。故少林禅寺應負的責任和將來對社會的貢獻就更爲重大。其表現在:

  1.禅與生活 人們整天忙碌著是爲了生活,禅者亦是如此。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擁有了前人夢想不到的物質生活,但物欲的追求,使他辛苦的奔波,失去了最寶貴的心靈自我,封鎖了本有的智慧。但是如果現代人行禅,那麼由于禅之妙用的發揮,則不受欲念牽累,到處充滿著生命力,有了禅,就會使生活更活潑自然,心態也更安詳。

  2.禅與自然 古人有“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心”;“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谛”;“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禅者慧眼觀之,大地萬物皆禅機,“物我一體,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無礙”,自然而然,何等超然。門外看禅深不可測,高不可攀。其實,不假外求,俯拾即得。即禅即境,即境即禅,就似山中清泉,自可洗去心靈中的塵垢;天空的白雲,讓你任運逍遙。如此無牽無挂地學佛,不亦樂乎!

  3.禅與心態 真正的禅者,其主要目標是要“了生脫死,超出輪回”,由于各人的心量有廣狹之別,所得成效殊異。不管發心如何,只要能去修習禅法,其心態必無牽無挂,處處安詳。禅者必時時事事處于安詳的心態,雖每日仍參加繁忙的工作,即使是遇到極大的困難,他也永遠不會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禅者持“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去面向現實,心態就會永遠平衡、永遠安詳。

  4.禅與道德行爲 一切禅法的修持者,均以持戒爲基,以佛教戒律,自覺地約束自己的心口意叁業。用佛教戒律可約束惡行,起教化作用,在抽象意義上說,這是它對現實社會的適應。通過禅修能使心理平衡、道德高尚,行爲合乎理性,正如陳兵先生所說的,他們已“具有高度的心理自控能力,很強的自塑能力,有力量把持自心,使行爲符合自己的所處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形象。”他還認爲:“如果全社會都能修習以道德修養、觀無我爲核心內容的禅定,不局限于以祛疾健身爲主旨,因而也可能增益我執的氣功鍛煉,無疑會大大提高整個社會群體的道德水平,培養出大批具有高尚品格、高度創造力和責任感的優秀人物,這種禅定再加上智力開發,對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文明建設,是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事,是一種精神文明建設上的高技術。”

  禅除開佛教意義,在客觀上它與現實社會關系密切,發揚大乘禅的精神,對現實生活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尚能發揮多方面的作用,例如:

  禅定與智慧的開發;禅定與健康長壽;禅定與治病;禅定與神通;……

  祈少林諸師、同修師友在禅修上再創業績,爲佛教的弘揚、爲社會的安詳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引用書目:

  《大正藏》卷十六、四十八、五十、五十一。

  《中國佛教》一、二冊。中國佛教協會編,知識出版社,1980年、1982年版。

  《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陳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禅宗·曆史與文化》張文達 張莉編,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禅話》南懷謹著,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4年版。

  《佛教論譯集》李尚全著譯,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禅》雜志。

  《少林禅苑》雜志。

  只有斷除身見 方可契入正定

  禅定的修習確能使人健康長壽,能使人的壽命延長無數倍,郭元興居士前不是曾著文發表于《法音》嗎

  他論說修禅者可住世一劫,這個時間是很長了吧;外道的世間禅定,也可延長他們今世的壽命,如果他們認真修行,亦可達到堅固身體,甚至可以將生命延續到千萬世之後。但是在這有漏的善業果報結束之後,還是會隨著個人宿世的業力因緣,輪回于六道之中,只是他們今世用了修習禅定的方法,將自己前世的業果因緣推後感報而已;同樣,現代氣功的各個門派,無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其作用亦不過是強健身體,得些小神通而已。修習禅定雖可長壽,但我們佛教徒求的是明心見性,了脫生死,從來沒有將習禅作爲健身長壽的手段,于身體上所得的益處,亦只是副産品而已。這就是修正定與世間禅的根本區別!

  近十余年來,由于受氣功界的影響,更由于佛教界因衆所周知的原因,素質低下,真正的禅師可謂鳳毛麟角,故對禅定的修習産生一些混亂、如不澄清,必會使禅修走上邪路。筆者有鑒于此,特寫本文供養于諸禅修新學大德。

  認清目的——參禅的目的在“明心見性”,虛雲老和尚在開示中曾經說過參禅“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汙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汙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爲諸佛衆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衆生。只爲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汙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禅。”由此可知我們佛弟子習禅的目的是求明心見性,也即是求了生脫死、上成佛道。

  許多氣功師雖也說他們功法修煉的高級層次,能“見性成佛”、能開“法眼”、“慧眼”、“佛眼”。筆者在聽到一些來訪者的談話後,幾年來也翻閱了多種介紹氣功功法或宣揚大氣功師們成就的書籍。不看則已,一看就發現許多問題:有些是他們誤解誤用佛教的名相,有的是想借佛教“頓悟成佛”來炫耀自己……總之,要想達到他們所宣揚的層次是絕對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

  首先是從他們的功法理論來說,是不能和佛法相比的,明眼人一看便知——雖然他們也用了一些佛學上的名相,但絕不要被其蒙蔽住。在德行上,氣功師雖也談煉功要重德,甚至有些功也主張吃素,但與我們佛弟子的“嚴持淨戒”來說,是相距甚遠的。不持戒而修叁昧,縱以其智慧得少分禅利,能夠顯現一些神通——如搬運移物、透視診病、發功治病等,但這些與我們學佛悟道是不相關的。

  學佛者要想悟道,就必須有正見。有正見才能入正定。要想具足正見,必先斷除我見。如我見不斷,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亦不能斷,這樣就不可能證入了生脫死的正定。上面所說的五見,以身見爲本,什麼是身見呢

  依佛經上說,由于世間衆生不知我們今世所擁有的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緣假合所成,也不知它是會隨著無常業力的因緣而分散,故對現實的今生、寶貴的生命生出貪執、難舍的心,想盡辦法去追求、享受現在所能看到的一切人、事、物,並且對已經擁有的人、事、物種種景象堅持不舍,認爲這是屬于我的東西,是我辛苦賺來的錢財,還有這是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兒女,我的朋友等等,甚至于臨終前仍對我的家庭、我的事業、我的妻子兒女,我的錢財等産生難舍難分的眷戀之心,凡此種種有關“我”、“我所”的一切現象在佛學上稱爲“身見”。

  因爲有身見,故對于死後的去向問題産生了兩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爲人死了之後,如煙滅火盡,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斷滅見;還有一些人認爲人死之後靈魂常住不滅,這是常見。因爲這兩種看法,都是在人身死後的問題上各執一邊,佛經上就稱爲“邊見”。

  因果法則是佛教的一個基本原則,即是佛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由因得果,又仗緣的力量助成,故其關系相當複雜,對此認識不清,以爲宇宙萬物自然而成,爲善爲惡均無因果關系,這種主觀知見,稱爲“邪見”。

  世間衆生如果堅持上面談到的身見、邊見、邪見,即使是堅持其中的一種,並以爲其最符合宇宙真理及生命起源現象之理,這種主觀見解即是“見取見”。執此見取見,往往在修世間禅中,明明是自己還沒有親證聖果,卻有妄執已得聖果的錯覺。執此見者會使其不能開悟、證果,因爲他們會永遠地停留在“我說的對”、“我的理解對”、“別人的見地不正、說法不對”等等主觀知見上。學佛者如執此見,停留在學者研究的位置上,一味收集曆史資料,並以世間思維來衡量佛法,把重“解”、“行”的佛法扭曲成“倫理”、“哲學”範圍之知識。要知道佛學是釋迦世尊親證的、是走向無上佛道修證道路的理論基礎,如果將對佛學的信仰,僅偏重于學者個人對佛學知見成果的探討,並以此爲實的話,就會陷入身見、見取見。因此學佛的方向必須建立在釋迦世尊修證佛道的因果曆程上,不管大小乘佛法,凡合乎業力與因果之理的,我們才可學習與修持,如果一入見取見,就會迷失學佛的方向,此點必須引起新學者的注意!

  佛子學佛,必依佛戒,凡不能令我們獲得解脫生死的戒法,都是“戒禁取見”。例如印度外道的以身投水、投火等邪行;佛弟子對戒的固執不通,雖持戒但不解戒根源,以戒自傲,以戒輕人等,亦不超身見的範圍,是障礙我們解脫的。

  沒有佛法正見的修道者,雖然可入定境,但其知見不能離斷見、常見、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的範圍,故其境與佛弟子所入的正定根本不同。世間禅的行者以其…

《祥和灑脫之路 論述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