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可消除行者的烦恼及痛苦,还可以在自己的意识中得到圆满的智慧和快乐,享受永恒的存在。
达摩后的禅宗自弘忍至慧能后,虽“一花开五叶”,但五家均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事圆融”为宗旨。由于门庭施设、门风各有差异,各家各派自有其特有的接引方法而已,如临济之痛快、曹洞之细密、沩仰之谨严、云门之高古、法眼之简明,“所谓五家宗派者,五家其人,非五其道”。
禅是佛教的修行方法,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是达摩特别提出的,慧能亦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是习禅者的第一要务。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弘扬少林禅法,亦当以此为首。又因禅的入门契机、禅的种种现实效应与东方文化的形成、与现代人的生活及现代“人学”有特殊的贡献,可对现实社会产生殊胜的社会效果。故少林禅寺应负的责任和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就更为重大。其表现在:
1.禅与生活 人们整天忙碌着是为了生活,禅者亦是如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拥有了前人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但物欲的追求,使他辛苦的奔波,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封锁了本有的智慧。但是如果现代人行禅,那么由于禅之妙用的发挥,则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有了禅,就会使生活更活泼自然,心态也更安详。
2.禅与自然 古人有“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心”;“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禅者慧眼观之,大地万物皆禅机,“物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自然而然,何等超然。门外看禅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其实,不假外求,俯拾即得。即禅即境,即境即禅,就似山中清泉,自可洗去心灵中的尘垢;天空的白云,让你任运逍遥。如此无牵无挂地学佛,不亦乐乎!
3.禅与心态 真正的禅者,其主要目标是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由于各人的心量有广狭之别,所得成效殊异。不管发心如何,只要能去修习禅法,其心态必无牵无挂,处处安详。禅者必时时事事处于安详的心态,虽每日仍参加繁忙的工作,即使是遇到极大的困难,他也永远不会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禅者持“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去面向现实,心态就会永远平衡、永远安详。
4.禅与道德行为 一切禅法的修持者,均以持戒为基,以佛教戒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心口意三业。用佛教戒律可约束恶行,起教化作用,在抽象意义上说,这是它对现实社会的适应。通过禅修能使心理平衡、道德高尚,行为合乎理性,正如陈兵先生所说的,他们已“具有高度的心理自控能力,很强的自塑能力,有力量把持自心,使行为符合自己的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形象。”他还认为:“如果全社会都能修习以道德修养、观无我为核心内容的禅定,不局限于以祛疾健身为主旨,因而也可能增益我执的气功锻炼,无疑会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道德水平,培养出大批具有高尚品格、高度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优秀人物,这种禅定再加上智力开发,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文明建设,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上的高技术。”
禅除开佛教意义,在客观上它与现实社会关系密切,发扬大乘禅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尚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例如:
禅定与智慧的开发;禅定与健康长寿;禅定与治病;禅定与神通;……
祈少林诸师、同修师友在禅修上再创业绩,为佛教的弘扬、为社会的安详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引用书目:
《大正藏》卷十六、四十八、五十、五十一。
《中国佛教》一、二册。中国佛教协会编,知识出版社,1980年、1982年版。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陈兵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禅宗·历史与文化》张文达 张莉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禅话》南怀谨着,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版。
《佛教论译集》李尚全着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禅》杂志。
《少林禅苑》杂志。
只有断除身见 方可契入正定
禅定的修习确能使人健康长寿,能使人的寿命延长无数倍,郭元兴居士前不是曾着文发表于《法音》吗
他论说修禅者可住世一劫,这个时间是很长了吧;外道的世间禅定,也可延长他们今世的寿命,如果他们认真修行,亦可达到坚固身体,甚至可以将生命延续到千万世之后。但是在这有漏的善业果报结束之后,还是会随着个人宿世的业力因缘,轮回于六道之中,只是他们今世用了修习禅定的方法,将自己前世的业果因缘推后感报而已;同样,现代气功的各个门派,无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其作用亦不过是强健身体,得些小神通而已。修习禅定虽可长寿,但我们佛教徒求的是明心见性,了脱生死,从来没有将习禅作为健身长寿的手段,于身体上所得的益处,亦只是副产品而已。这就是修正定与世间禅的根本区别!
近十余年来,由于受气功界的影响,更由于佛教界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素质低下,真正的禅师可谓凤毛麟角,故对禅定的修习产生一些混乱、如不澄清,必会使禅修走上邪路。笔者有鉴于此,特写本文供养于诸禅修新学大德。
认清目的——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虚云老和尚在开示中曾经说过参禅“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由此可知我们佛弟子习禅的目的是求明心见性,也即是求了生脱死、上成佛道。
许多气功师虽也说他们功法修炼的高级层次,能“见性成佛”、能开“法眼”、“慧眼”、“佛眼”。笔者在听到一些来访者的谈话后,几年来也翻阅了多种介绍气功功法或宣扬大气功师们成就的书籍。不看则已,一看就发现许多问题:有些是他们误解误用佛教的名相,有的是想借佛教“顿悟成佛”来炫耀自己……总之,要想达到他们所宣扬的层次是绝对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
首先是从他们的功法理论来说,是不能和佛法相比的,明眼人一看便知——虽然他们也用了一些佛学上的名相,但绝不要被其蒙蔽住。在德行上,气功师虽也谈炼功要重德,甚至有些功也主张吃素,但与我们佛弟子的“严持净戒”来说,是相距甚远的。不持戒而修三昧,纵以其智慧得少分禅利,能够显现一些神通——如搬运移物、透视诊病、发功治病等,但这些与我们学佛悟道是不相关的。
学佛者要想悟道,就必须有正见。有正见才能入正定。要想具足正见,必先断除我见。如我见不断,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亦不能断,这样就不可能证入了生脱死的正定。上面所说的五见,以身见为本,什么是身见呢
依佛经上说,由于世间众生不知我们今世所拥有的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因缘假合所成,也不知它是会随着无常业力的因缘而分散,故对现实的今生、宝贵的生命生出贪执、难舍的心,想尽办法去追求、享受现在所能看到的一切人、事、物,并且对已经拥有的人、事、物种种景象坚持不舍,认为这是属于我的东西,是我辛苦赚来的钱财,还有这是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我的朋友等等,甚至于临终前仍对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的妻子儿女,我的钱财等产生难舍难分的眷恋之心,凡此种种有关“我”、“我所”的一切现象在佛学上称为“身见”。
因为有身见,故对于死后的去向问题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人死了之后,如烟灭火尽,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断灭见;还有一些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常住不灭,这是常见。因为这两种看法,都是在人身死后的问题上各执一边,佛经上就称为“边见”。
因果法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原则,即是佛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由因得果,又仗缘的力量助成,故其关系相当复杂,对此认识不清,以为宇宙万物自然而成,为善为恶均无因果关系,这种主观知见,称为“邪见”。
世间众生如果坚持上面谈到的身见、边见、邪见,即使是坚持其中的一种,并以为其最符合宇宙真理及生命起源现象之理,这种主观见解即是“见取见”。执此见取见,往往在修世间禅中,明明是自己还没有亲证圣果,却有妄执已得圣果的错觉。执此见者会使其不能开悟、证果,因为他们会永远地停留在“我说的对”、“我的理解对”、“别人的见地不正、说法不对”等等主观知见上。学佛者如执此见,停留在学者研究的位置上,一味收集历史资料,并以世间思维来衡量佛法,把重“解”、“行”的佛法扭曲成“伦理”、“哲学”范围之知识。要知道佛学是释迦世尊亲证的、是走向无上佛道修证道路的理论基础,如果将对佛学的信仰,仅偏重于学者个人对佛学知见成果的探讨,并以此为实的话,就会陷入身见、见取见。因此学佛的方向必须建立在释迦世尊修证佛道的因果历程上,不管大小乘佛法,凡合乎业力与因果之理的,我们才可学习与修持,如果一入见取见,就会迷失学佛的方向,此点必须引起新学者的注意!
佛子学佛,必依佛戒,凡不能令我们获得解脱生死的戒法,都是“戒禁取见”。例如印度外道的以身投水、投火等邪行;佛弟子对戒的固执不通,虽持戒但不解戒根源,以戒自傲,以戒轻人等,亦不超身见的范围,是障碍我们解脱的。
没有佛法正见的修道者,虽然可入定境,但其知见不能离断见、常见、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的范围,故其境与佛弟子所入的正定根本不同。世间禅的行者以其…
《祥和洒脱之路 论述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