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论述篇▪P7

  ..续本文上一页定力,可得到与其定力相应的境界,但由于他们没有正确的禅修真理作为指导,虽入禅定但仍我见不断,即使他能在定中得小神通,甚至获得五种神通,但仍与悟道无关,因其五见不断,而所得的禅定通力不足恃,当其通力极尽时,仍不免沉堕轮回生死,而证初果的佛弟子则永远不会堕到三恶道中去,故新学禅定者,必须具正确的知见。

  由上面所述可知佛弟子为求解脱而进行的禅修,必须断身见,故佛教的禅定在基础修因上与气功、道家禅定等教外禅修有根本的区别,这也是佛经中不提生理与禅定相互影响的原因,佛弟子修禅当然也不能跟在教外禅定修持者的后面瞎跑了。

  道家与气功家的静坐修习都着重在打通任、督等奇经八脉为其先决条件,密宗行者则以打通人体内部的三脉七轮为主要。但显宗的禅修,就根本不谈这个问题。在公认的佛经正确讲述禅理的论着如《般若经》、《大智度论》、《阿毗昙论》及《阿含经》中,几乎都未明显地提到人体气脉等问题,更没谈气机的转换情形,其主要原因在:

  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智慧、心理、生理、观点等等状态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讲了修定与生理的相互影响关系,就易使后学者进入身见的执着范围,在禅坐时其意识就在无形中被阅读时所知的生理变化现象暗引,或者被生理变化牵着走而不自知,很容易走火入魔,易入外道的修法中去,此是其一。

  生理上气机的畅通,甚至超越、升华,但与解脱知见无关。佛子修定前不应有上述知识,而必须在修定前具备正见,应先有很深厚的佛法中观正见作基础,这样在其内心才可熄灭贪瞋痴,才容易断身见。否则,即使修得神识与肉身分离,也与悟道无关。故密宗行者必须先有深厚的显教经学为基础,否则不能修密,其原因就在于此。

  略论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

  智旭《1599——1655》,字蕅益,明末清初高僧,为净土宗第九祖。师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歧仲公,曾持念《大悲咒》10载以祈子,后其母金氏梦菩萨抱儿授之,遂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生大师。师少好儒学,12岁读儒书,尝撰文数千言以辟释老。师年17,得阅袾宏大师的《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昔谤佛之非,遂将所着数十篇之《辟佛论》付之一炬。师年20之冬,其父亡故,因荐亡读《地藏经》而萌念佛出世之志,24岁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剃度,命名智旭。次年,受比丘戒于云栖。26岁,于袾宏塔前受菩萨戒。

  28岁,大师丧母后誓居深山,掩关修道。旋于关中罹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西方净土。其后,大师多次闭关专持《往生咒》,又曾专念阿弥陀佛,以往生西方净土为愿。由于师之广学专弘,身体力行,终使莲风大扇于世。33岁秋,大师入灵峰造西湖寺,随后虽曾游历诸方,但以往灵峰从事着述为主。

  清顺治十一年(1654)夏,大师卧病灵峰,于十二月启建净社,作《发愿文》及《求生净土偈》。翌年一月,年57而寂,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塔于灵峰大殿之右。

  大师著作达60余种,凡164卷,综禅教律而会归净土,由其弟子成时编为《释论》和《宗论》两大类。大师撰述的专弘净土著作有:《阿弥陀经要解》、《灵峰宗论》及大师选定由成时编就的《净土十要》等,后均成为净土宗修学的经典著作;师弘净土而选入《灵峰宗论》的著作有《阿弥陀佛赞》、《佛说阿弥陀经塔赞》、《答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示念佛法门》、《念佛三昧说》、《示念佛三昧》、《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参究念佛论》、《念佛即禅观论》、《灵峰寺净业缘起》、《礼净土忏文》、《结坛念佛回向文》、《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等,并有赞颂净土的《刻净土忏序》、《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观泉开士化万人毕生念佛同生净土序》、《惠应寺放生莲社序》、《庐山香炉峰重结莲社序》等。

  综观大师之一生,从儒入佛,始习禅,继而研教、究律,知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见《宗论》卷二),三者统一而不可分割。三学之归趣,则不外念佛一门,并以念佛为禅教律之归结。乃倡禅、教、律三学一源之说。

  由于大师对净土有独特的见解与实际的行持,故后人奉他为净土宗第九祖。今为继承与弘扬大师之业绩,特对大师之净土思想作如下介绍。

   大师之三学一源统归于净说

  大师之三学一源思想,是其目睹当时教内之门户分歧的流弊后,于修学中逐渐形成的。师先习禅,是由于听《楞严经》和《成唯识论》后,于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会而起疑,于是大师一意宗乘,以寻求性相的会通,并期依修禅解脱生死。但在径山大悟后,彻见当时为禅者之流弊,则更研于律。其后,大师曾三阅律藏,对戒律的持犯开遮有精深的理解,并身体力行,立再兴律学之志。遂致力于大小乘律藏的疏释和讲说,疏《梵网经》,着《毗尼事义集要》等,可谓元照(1048—1116)大师后之律宗唯一大家。大师之弘律尤重实行,以严持戒律来匡正时弊,大师于疏释律部之同时,又结坛忏愿,以“生弘律范,死归安养”为矢。但响应者很少,难以纠正当时衰怠之风,故又不愿久留律门。由是大师更入教门,于天台教观深有所得,待其透彻宗见后,因觉台宗末流的门户之争,故虽“究心台部”亦“不肯为台家子孙”,“私淑台宗,不敢冒认法脉。”

  值得提出的是大师之禅教律诸学,都以指归净土为目的。他的净土思想则随他学佛的经历而深化,禅教律三学均作净用。大师22岁丧父,闻地藏本愿而发心念佛,这是以报父母恩为主的念佛,只是单纯的持名;28岁丧母闭关时,则以参禅功夫回向净土,他在《灵峰宗论》卷四中说;“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参禅即净土行”,这时期是大师从事持转向理持的阶段;30到40岁之时期,大师以研习及疏释律部为主,此时行结坛忏愿,以弘律、忏罪回向净土;大师40岁以后,曾疏释多种经论,以融会性相诸宗之理;49岁作《弥陀要解》,此书先依天台家之释经方式,叙《阿弥陀经》的五重玄义,说明此经以能说所说之人为名,以实相为体,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迳登不退为用,以大乘菩萨藏无问自说为教相。大师认为《阿弥陀经》可总摄一切佛教,以信愿行总摄《阿弥陀经》的宗旨。

  从大师的实践佛学过程中,我们可知他发扬了永明延寿及云栖袾宏等大德的思想,在理论上融摄性相,在实践上融会禅净,而主张禅教律三学的统一,以消除当时教内门户分歧的流弊。故隆莲法师将大师的思想总结为“(禅教律)三学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释迦一代时教”,最后终于“形成了教、观、律归入净土的灵峰派,一直延续到今”(见《中国佛教》第二册)。而大师融摄三学的理论根据,就在于他将禅宗的参究归纳于天台教观,再以天台教观应用于念佛法门。在《灵峰宗论》卷五《念佛即禅观论》中大师说:“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维忆持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因为天台教观圆摄一切佛教,念佛也就圆摄一切佛教,持名一法也当可统摄一切宗、教、事、理,这也就是大师的持名“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思想之来源。

  大师之广义念佛说

  大师尝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依他佛之辅助而显明自己的本性,以实践一心三观,领纳一念三千之理,导致西方极乐世界为旨趣,展示广义的念佛法门。时有卓左车居士者,以崇禅抑净之心列三十二问投书难于师,大师一一解答之,又作《答卓左车茶话》一篇,文中有云:“如何是念佛门中的向上一路

  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

  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

  如何是淆伪处脑后一锤

  冀和尚将向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语撇向一边,亲见如来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

  大师答言:“向上一着,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

  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国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伪公案。经云:“三贤十信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见《灵峰宗论》内《答卓左车茶话》)。

  大师又于《示念佛三昧》中说:“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之王也。凡偏圆权实之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中流出,亦无不还归此三昧门,诚为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方便也。”更于《示念佛法门》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如今人将念佛当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或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一念现前之心,本自离句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佛,亦本超情离见,何劳说妙说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则永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又说:“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

《祥和洒脱之路 论述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