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祥和灑脫之路 論述篇▪P7

  ..續本文上一頁定力,可得到與其定力相應的境界,但由于他們沒有正確的禅修真理作爲指導,雖入禅定但仍我見不斷,即使他能在定中得小神通,甚至獲得五種神通,但仍與悟道無關,因其五見不斷,而所得的禅定通力不足恃,當其通力極盡時,仍不免沈墮輪回生死,而證初果的佛弟子則永遠不會墮到叁惡道中去,故新學禅定者,必須具正確的知見。

  由上面所述可知佛弟子爲求解脫而進行的禅修,必須斷身見,故佛教的禅定在基礎修因上與氣功、道家禅定等教外禅修有根本的區別,這也是佛經中不提生理與禅定相互影響的原因,佛弟子修禅當然也不能跟在教外禅定修持者的後面瞎跑了。

  道家與氣功家的靜坐修習都著重在打通任、督等奇經八脈爲其先決條件,密宗行者則以打通人體內部的叁脈七輪爲主要。但顯宗的禅修,就根本不談這個問題。在公認的佛經正確講述禅理的論著如《般若經》、《大智度論》、《阿毗昙論》及《阿含經》中,幾乎都未明顯地提到人體氣脈等問題,更沒談氣機的轉換情形,其主要原因在:

  由于每個人的思想、智慧、心理、生理、觀點等等狀態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講了修定與生理的相互影響關系,就易使後學者進入身見的執著範圍,在禅坐時其意識就在無形中被閱讀時所知的生理變化現象暗引,或者被生理變化牽著走而不自知,很容易走火入魔,易入外道的修法中去,此是其一。

  生理上氣機的暢通,甚至超越、升華,但與解脫知見無關。佛子修定前不應有上述知識,而必須在修定前具備正見,應先有很深厚的佛法中觀正見作基礎,這樣在其內心才可熄滅貪瞋癡,才容易斷身見。否則,即使修得神識與肉身分離,也與悟道無關。故密宗行者必須先有深厚的顯教經學爲基礎,否則不能修密,其原因就在于此。

  略論蕅益大師的淨土思想

  智旭《1599——1655》,字蕅益,明末清初高僧,爲淨土宗第九祖。師俗姓鍾,江蘇吳縣人。父歧仲公,曾持念《大悲咒》10載以祈子,後其母金氏夢菩薩抱兒授之,遂于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生大師。師少好儒學,12歲讀儒書,嘗撰文數千言以辟釋老。師年17,得閱袾宏大師的《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悟昔謗佛之非,遂將所著數十篇之《辟佛論》付之一炬。師年20之冬,其父亡故,因薦亡讀《地藏經》而萌念佛出世之志,24歲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剃度,命名智旭。次年,受比丘戒于雲棲。26歲,于袾宏塔前受菩薩戒。

  28歲,大師喪母後誓居深山,掩關修道。旋于關中罹病,乃以參禅功夫求生西方淨土。其後,大師多次閉關專持《往生咒》,又曾專念阿彌陀佛,以往生西方淨土爲願。由于師之廣學專弘,身體力行,終使蓮風大扇于世。33歲秋,大師入靈峰造西湖寺,隨後雖曾遊曆諸方,但以往靈峰從事著述爲主。

  清順治十一年(1654)夏,大師臥病靈峰,于十二月啓建淨社,作《發願文》及《求生淨土偈》。翌年一月,年57而寂,世稱靈峰蕅益大師。塔于靈峰大殿之右。

  大師著作達60余種,凡164卷,綜禅教律而會歸淨土,由其弟子成時編爲《釋論》和《宗論》兩大類。大師撰述的專弘淨土著作有:《阿彌陀經要解》、《靈峰宗論》及大師選定由成時編就的《淨土十要》等,後均成爲淨土宗修學的經典著作;師弘淨土而選入《靈峰宗論》的著作有《阿彌陀佛贊》、《佛說阿彌陀經塔贊》、《答卓左車彌陀疏鈔叁十二問》、《示念佛法門》、《念佛叁昧說》、《示念佛叁昧》、《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參究念佛論》、《念佛即禅觀論》、《靈峰寺淨業緣起》、《禮淨土忏文》、《結壇念佛回向文》、《大病中啓建淨社願文》等,並有贊頌淨土的《刻淨土忏序》、《刻寶王叁昧念佛直指序》、《修淨土忏並放生社序》、《觀泉開士化萬人畢生念佛同生淨土序》、《惠應寺放生蓮社序》、《廬山香爐峰重結蓮社序》等。

  綜觀大師之一生,從儒入佛,始習禅,繼而研教、究律,知禅者佛心,教者佛語,律者佛行(見《宗論》卷二),叁者統一而不可分割。叁學之歸趣,則不外念佛一門,並以念佛爲禅教律之歸結。乃倡禅、教、律叁學一源之說。

  由于大師對淨土有獨特的見解與實際的行持,故後人奉他爲淨土宗第九祖。今爲繼承與弘揚大師之業績,特對大師之淨土思想作如下介紹。

   大師之叁學一源統歸于淨說

  大師之叁學一源思想,是其目睹當時教內之門戶分歧的流弊後,于修學中逐漸形成的。師先習禅,是由于聽《楞嚴經》和《成唯識論》後,于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會而起疑,于是大師一意宗乘,以尋求性相的會通,並期依修禅解脫生死。但在徑山大悟後,徹見當時爲禅者之流弊,則更研于律。其後,大師曾叁閱律藏,對戒律的持犯開遮有精深的理解,並身體力行,立再興律學之志。遂致力于大小乘律藏的疏釋和講說,疏《梵網經》,著《毗尼事義集要》等,可謂元照(1048—1116)大師後之律宗唯一大家。大師之弘律尤重實行,以嚴持戒律來匡正時弊,大師于疏釋律部之同時,又結壇忏願,以“生弘律範,死歸安養”爲矢。但響應者很少,難以糾正當時衰怠之風,故又不願久留律門。由是大師更入教門,于天臺教觀深有所得,待其透徹宗見後,因覺臺宗末流的門戶之爭,故雖“究心臺部”亦“不肯爲臺家子孫”,“私淑臺宗,不敢冒認法脈。”

  值得提出的是大師之禅教律諸學,都以指歸淨土爲目的。他的淨土思想則隨他學佛的經曆而深化,禅教律叁學均作淨用。大師22歲喪父,聞地藏本願而發心念佛,這是以報父母恩爲主的念佛,只是單純的持名;28歲喪母閉關時,則以參禅功夫回向淨土,他在《靈峰宗論》卷四中說;“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爲念佛。但具信願,參禅即淨土行”,這時期是大師從事持轉向理持的階段;30到40歲之時期,大師以研習及疏釋律部爲主,此時行結壇忏願,以弘律、忏罪回向淨土;大師40歲以後,曾疏釋多種經論,以融會性相諸宗之理;49歲作《彌陀要解》,此書先依天臺家之釋經方式,敘《阿彌陀經》的五重玄義,說明此經以能說所說之人爲名,以實相爲體,以信願持名爲宗,以往生迳登不退爲用,以大乘菩薩藏無問自說爲教相。大師認爲《阿彌陀經》可總攝一切佛教,以信願行總攝《阿彌陀經》的宗旨。

  從大師的實踐佛學過程中,我們可知他發揚了永明延壽及雲棲袾宏等大德的思想,在理論上融攝性相,在實踐上融會禅淨,而主張禅教律叁學的統一,以消除當時教內門戶分歧的流弊。故隆蓮法師將大師的思想總結爲“(禅教律)叁學攝歸一念,以念佛總攝釋迦一代時教”,最後終于“形成了教、觀、律歸入淨土的靈峰派,一直延續到今”(見《中國佛教》第二冊)。而大師融攝叁學的理論根據,就在于他將禅宗的參究歸納于天臺教觀,再以天臺教觀應用于念佛法門。在《靈峰宗論》卷五《念佛即禅觀論》中大師說:“究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爲參禅,達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爲止觀,思維憶持現前一念心性名爲念佛。”因爲天臺教觀圓攝一切佛教,念佛也就圓攝一切佛教,持名一法也當可統攝一切宗、教、事、理,這也就是大師的持名“以般若爲導,以淨土爲歸”思想之來源。

  大師之廣義念佛說

  大師嘗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理,依他佛之輔助而顯明自己的本性,以實踐一心叁觀,領納一念叁千之理,導致西方極樂世界爲旨趣,展示廣義的念佛法門。時有卓左車居士者,以崇禅抑淨之心列叁十二問投書難于師,大師一一解答之,又作《答卓左車茶話》一篇,文中有雲:“如何是念佛門中的向上一路

  如何得離四句絕百非

  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

  如何是淆僞處腦後一錘

  冀和尚將向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語撇向一邊,親見如來境界,快說一番,震動大千世界。”

  大師答言:“向上一著,非禅非淨,即禅即淨。才言參究,已是曲爲下根,果大丈夫,自應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設一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叁昧。若念念與佛無間,何勞更問阿誰

  淨土極則事,無念外之佛爲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即生十方諸佛國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現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舍西方淨土,別言唯心淨土,此是淆僞公案。經雲:“叁賢十信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是腦後一錘。但能深信此門,依信起願,依願起行,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遍坐十方微塵國土,轉大*輪,照古照今,非爲分外,何止震動大千世界”(見《靈峰宗論》內《答卓左車茶話》)。

  大師又于《示念佛叁昧》中說:“念佛叁昧名寶王叁昧,叁昧中之王也。凡偏圓權實之種種叁昧,無不從此叁昧中流出,亦無不還歸此叁昧門,誠爲至圓頓之要旨,亦叁根普利之巧方便也。”更于《示念佛法門》雲:“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力行爲要耳。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天臺雲;“四種叁昧,同名念佛。念佛叁昧,名爲叁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如今人將念佛當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克。或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念佛叁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爲向上。殊不知一念現前之心,本自離句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佛,亦本超情離見,何勞說妙說玄。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叁萬,以決定不缺爲准,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而不得往生者,叁世諸佛便爲诳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種種法門悉得現前。”又說:“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叁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叁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嗔癡…

《祥和灑脫之路 論述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