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祥和灑脫之路 論述篇▪P8

  ..續本文上一頁,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從上文所摘大師的部分言說中,當可明白師之以念佛總持釋迦世尊一代時教所倡的廣義念佛說。大師此一學說,非但強固了淨業行人的信心,亦以此方便,善巧地引導了許多他宗行者皈投淨土,大師所闡明的念佛之理,可謂卓絕千古之論。

  信願行是成就淨業之基礎

  大師以釋尊一代時教皆歸于淨,而在淨土叁經中尤以《阿彌陀經》爲重,故大師所著的《彌陀要解》自然成爲闡述大師淨土思想的主要著作。今據大師之《彌陀要解》及《靈峰宗論》述成就淨業的基本條件如下:

  大師以《彌陀經》中的執持名號爲至簡易、至奇特的,普被上、中、下叁根而又攝事、理不可思議之方便。大師認爲修念佛求往生的條件是具足信、願、行。他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說:“此經以信願持名爲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在《靈峰宗論》卷四《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中,大師又說:“欲速脫輪回之苦者,莫如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欲決定生極樂世界者,莫如以信爲前導,以願爲後鞭;若能信決、願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若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又說:“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大師在《要解》中列舉信有六信,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具體的說即是: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诳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爲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

  ”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叁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土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人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衆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

  有關信,大師在《靈峰宗論》卷四的《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中還重新提到:“雲何爲信

  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叁者信六方諸佛贊歎。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可見信之重要。

  關于發願,大師亦在《靈峰宗論》卷四《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中提出:

  “雲何爲願

  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忏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爲願。”

  最後是行,大師于《靈峰宗論》中,《示方爾階》篇說:“以持名爲正行,以六度等爲助行。”大師在《靈峰宗論》卷四《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中還提出有關持名念佛的往生品位,他說:“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爲正行;改惡修善皆爲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人。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對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癡者,即是中叁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上叁品生。……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士;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淨土;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也。”

  此外,在《彌陀要解》中,大師又提到:“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也。然諸經示淨土行千差萬別,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大師主張“以執持名號爲正行,不必更涉參究。”更說“參禅不可無淨土,淨土必不可夾禅機。”在《靈峰宗論》中,大師更強調了憨山大師之“若有禅無淨,奚止十人九錯,敢保十一個錯。”故知大師所弘的法門,是偏重持名求願往生的淨土教。

  由上分析可知,大師的淨土思想是主張以“稱名念佛”爲根本,他認爲無禅之淨土非真淨土,無淨土之禅亦非真禅。大師認爲一心不亂即靜,名號曆然即慮,此即淨土之禅;證極淨心,以理不奪事,期以發願往生,即禅之淨土。至于大師所說的參究念佛,不過是攝禅歸淨之權機,這也是他與袾宏大師之歸體究于理一心的不同之處。

  1999年12月寫于祥慧淨院

  天臺宗概觀

  天臺宗是我國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其實際創始人是陳隋之際的智顗,因他曾住浙江天臺山,後世就以山名宗。此宗直到今天在國內外均有較大的影響。現就其宗史和基本教義略述于下。

  一、天臺宗的學統關系

  本宗的學統是自龍樹至湛然九祖相承,其後一直延至十七祖法智。現敘傳法世系如下:

  龍樹(約3世紀)——慧文——慧思(515—577)——智顗(538—597)——灌頂(561—632)——智威(

  一680)——慧威(634—713)——玄朗(673—754)——湛然(711—782)——道邃(766一

  )、行滿(735—822)——廣修(77l—843)——物外(813—885)——元琇——清竦——義寂(919—987)——義通(927—988)——知禮(960一1028)。

  龍樹 龍樹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著作甚多,有“千部論王”之稱。主要有《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七十空性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等。他沒有到過我們中國,但慧文在看了他的《中論》卷四中說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大智度論》卷二十九中有“叁智(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實在一心中得”等語之後,而悟入“一心叁觀”,由此古人才把龍樹尊爲天臺宗初祖。

  慧文 慧文爲西魏,北齊僧人,他的活動時間約在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至北齊文宣帝天寶八年(557)間。《續高僧傳》卷十七:“禅師慧文,聚徒數百,衆法清肅,道俗高尚。”在《佛祖統紀》卷六《二祖北齊尊者慧文(本記)》中:“師夙禀圓乘,天真獨悟。”因閱《大智度論》第叁十卷(應爲二十七卷)列《大品》雲:“欲以道智具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當學般若。”又說:“論中叁智,實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豈前後而獲。故此觀成時,證一心叁智,雙亡,雙照,即入初住無生忍位。”慧文提出“心觀”修成功之後就可以證得“一心叁智”。師又因讀《中論》(《大智度論》中的《中觀》一品)至《四谛品》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爲中道。師即依《釋論》(即《大智度論》),是知遠承龍樹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讀《中論·四谛品》後領會到“一心叁觀”的禅法,並傳給慧思,思傳智顗,發展成爲天臺宗的叁谛圓融理論。

  慧思 慧思是南北朝僧人,天臺宗叁祖。俗姓李,戒津(今河南上蔡縣東)人。15歲出家,專誦《法華經》,後皈依慧文。他既注重禅法的實踐也注重義理的推究,“晝讀義理,夜便思擇”,“定慧雙開”。慧思由《法華經》義旨構成“諸法實相論”,這也是天臺宗的主要思想之一,請參閱他的《大乘止觀法門》一書。慧思的著作多半是講義,由門徒筆記整理而成,據道宣《大唐內典錄》卷五著錄慧思的著作共“八部,十卷”,其主要者有:

  《諸法無诤叁昧法門》 二卷

  《大乘止觀法門》 四卷

  《法華經安樂行義》 一卷

  《南嶽思大師立誓願文》 一卷

  慧思的弟子很多,其中以智顗爲最著名。

  慧思是天臺宗思想的先驅者,並對當時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義理的學風有所轉變,所以道宣大師在《大唐內典錄》卷六中說:“昔江左佛法,盛學義門,自思南渡,定慧雙舉。”

  智顗 智顗是陳、隋時僧人,雖說他爲天臺宗四祖,實爲創始人,世稱其爲“天臺大師”。俗姓陳,祖籍穎川(今河南許昌),後遷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其父爲梁時大官。18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20歲受具足戒。初從慧曠學律,後到大賢山誦《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等。23歲到河南光州大蘇山禮慧思爲師,修法華叁昧,有了悟解,得到慧思的贊許。30歲時學成後去金陵,在瓦官寺講《法華經》,並講解《大智度論》演說傳布禅法,並著《修習止觀坐禅法要》(簡稱《小止觀》)及《六妙法門》…

《祥和灑脫之路 論述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