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从上文所摘大师的部分言说中,当可明白师之以念佛总持释迦世尊一代时教所倡的广义念佛说。大师此一学说,非但强固了净业行人的信心,亦以此方便,善巧地引导了许多他宗行者皈投净土,大师所阐明的念佛之理,可谓卓绝千古之论。
信愿行是成就净业之基础
大师以释尊一代时教皆归于净,而在净土三经中尤以《阿弥陀经》为重,故大师所着的《弥陀要解》自然成为阐述大师净土思想的主要著作。今据大师之《弥陀要解》及《灵峰宗论》述成就净业的基本条件如下:
大师以《弥陀经》中的执持名号为至简易、至奇特的,普被上、中、下三根而又摄事、理不可思议之方便。大师认为修念佛求往生的条件是具足信、愿、行。他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说:“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在《灵峰宗论》卷四《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大师又说:“欲速脱轮回之苦者,莫如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欲决定生极乐世界者,莫如以信为前导,以愿为后鞭;若能信决、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若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大师在《要解》中列举信有六信,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具体的说即是: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
”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土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人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
有关信,大师在《灵峰宗论》卷四的《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还重新提到:“云何为信
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佛赞叹。夫世间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可救。”可见信之重要。
关于发愿,大师亦在《灵峰宗论》卷四《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提出:
“云何为愿
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最后是行,大师于《灵峰宗论》中,《示方尔阶》篇说:“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大师在《灵峰宗论》卷四《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还提出有关持名念佛的往生品位,他说:“信愿既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对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上三品生。……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士;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也。”
此外,在《弥陀要解》中,大师又提到:“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千差万别,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大师主张“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参究。”更说“参禅不可无净土,净土必不可夹禅机。”在《灵峰宗论》中,大师更强调了憨山大师之“若有禅无净,奚止十人九错,敢保十一个错。”故知大师所弘的法门,是偏重持名求愿往生的净土教。
由上分析可知,大师的净土思想是主张以“称名念佛”为根本,他认为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亦非真禅。大师认为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此即净土之禅;证极净心,以理不夺事,期以发愿往生,即禅之净土。至于大师所说的参究念佛,不过是摄禅归净之权机,这也是他与袾宏大师之归体究于理一心的不同之处。
1999年12月写于祥慧净院
天台宗概观
天台宗是我国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其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顗,因他曾住浙江天台山,后世就以山名宗。此宗直到今天在国内外均有较大的影响。现就其宗史和基本教义略述于下。
一、天台宗的学统关系
本宗的学统是自龙树至湛然九祖相承,其后一直延至十七祖法智。现叙传法世系如下:
龙树(约3世纪)——慧文——慧思(515—577)——智顗(538—597)——灌顶(561—632)——智威(
一680)——慧威(634—713)——玄朗(673—754)——湛然(711—782)——道邃(766一
)、行满(735—822)——广修(77l—843)——物外(813—885)——元琇——清竦——义寂(919—987)——义通(927—988)——知礼(960一1028)。
龙树 龙树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甚多,有“千部论王”之称。主要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七十空性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等。他没有到过我们中国,但慧文在看了他的《中论》卷四中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大智度论》卷二十九中有“三智(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实在一心中得”等语之后,而悟入“一心三观”,由此古人才把龙树尊为天台宗初祖。
慧文 慧文为西魏,北齐僧人,他的活动时间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至北齐文宣帝天宝八年(557)间。《续高僧传》卷十七:“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在《佛祖统纪》卷六《二祖北齐尊者慧文(本记)》中:“师夙禀圆乘,天真独悟。”因阅《大智度论》第三十卷(应为二十七卷)列《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又说:“论中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慧文提出“心观”修成功之后就可以证得“一心三智”。师又因读《中论》(《大智度论》中的《中观》一品)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师即依《释论》(即《大智度论》),是知远承龙树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读《中论·四谛品》后领会到“一心三观”的禅法,并传给慧思,思传智顗,发展成为天台宗的三谛圆融理论。
慧思 慧思是南北朝僧人,天台宗三祖。俗姓李,戒津(今河南上蔡县东)人。15岁出家,专诵《法华经》,后皈依慧文。他既注重禅法的实践也注重义理的推究,“昼读义理,夜便思择”,“定慧双开”。慧思由《法华经》义旨构成“诸法实相论”,这也是天台宗的主要思想之一,请参阅他的《大乘止观法门》一书。慧思的著作多半是讲义,由门徒笔记整理而成,据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五着录慧思的著作共“八部,十卷”,其主要者有: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二卷
《大乘止观法门》 四卷
《法华经安乐行义》 一卷
《南岳思大师立誓愿文》 一卷
慧思的弟子很多,其中以智顗为最着名。
慧思是天台宗思想的先驱者,并对当时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义理的学风有所转变,所以道宣大师在《大唐内典录》卷六中说:“昔江左佛法,盛学义门,自思南渡,定慧双举。”
智顗 智顗是陈、隋时僧人,虽说他为天台宗四祖,实为创始人,世称其为“天台大师”。俗姓陈,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后迁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其父为梁时大官。18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20岁受具足戒。初从慧旷学律,后到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等。23岁到河南光州大苏山礼慧思为师,修法华三昧,有了悟解,得到慧思的赞许。30岁时学成后去金陵,在瓦官寺讲《法华经》,并讲解《大智度论》演说传布禅法,并着《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简称《小止观》)及《六妙法门》…
《祥和洒脱之路 论述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