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碑記序跋及其他▪P5

  ..續本文上一頁福相等。

  《拾毗尼義鈔》說:優婆塞受叁皈五戒的,聞佛說法,可以證得初果、二果,不能證叁果、四果;受八戒的,聞佛說法,就能證得殊勝的叁、四果的果位。

  由于以上原因,在家居士若欲早日解脫,成就佛道,應盡量發起大心,抽時間求受一日一夜的出家持戒法,以作未來成佛資糧的助道因緣。

  在世間戒過渡到出世間界的戒法中,除了五戒與八戒引導我們淨化心、口、意叁業外,十善更能深入達到徹底清淨心、口、意叁業的行持。《受十善戒經》載:“某甲憶念、堅持汝身,持身如佛、持身如法、持身如僧,身叁業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欲,如是身叁,汝當受持。”“某甲憶念、堅持汝口,持口如佛、持口如法、持口如僧,口四業者:一不妄語,二不兩舌,叁不惡口,四不绮語,如是口四,汝當受持”。“某甲憶念、堅持汝心,持心如佛、持心如法、持心如僧,意叁業者:一者貪欲,二者瞋恚,叁者愚癡,如是憶叁,汝當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終身。”

  由上叁段引文可知,修習十善業的重心在心地,如果不能深入地用一顆心如諸佛與阿羅漢的修道心、正見心、慈悲心來修學十善業,則十善亦成世間戒。能在心地上下功夫,逐步使貪、瞋、癡斷除而不起現行,這是修習十善業的目的。

  最後,談一談居士菩薩戒,居士菩薩戒即菩薩優婆塞戒,也即《優婆塞戒經》所說的“六重二十八輕”戒。

  居士在受五戒之後,要進一步學佛,則必須于六齋日修學八關齋戒,八關齋戒若能守持得好,則更應進一步求受菩薩優婆塞戒。這是繼五戒、八關齋戒之後,培養居士向佛、向法、向僧及護持叁寶之發心,而更深入的學習內容。居士能進一步發心求受菩薩優婆塞戒,方能說是真正踏上修學佛道之路,則可從此種下在未來的菩薩道上,生生世世六根具足的引因。

  居士若能發心受持菩薩優婆塞戒,便說明你已初發要成佛的心,已是一位實實在在的、行持實修、實證的佛弟子了。但現實社會的一些實際情況,某些戒可能會不能如法盡持,即使你發慈悲心去幫助他人,也很可能會惹起許多麻煩。因此,在一些具體的場合,你必須悲智雙運地去分辨,決定什麼事應做或不應該做。在某些情況下,碰到不能盡如戒法的要求的去做,則應知此是過去已經造下的業障,要以禮忏心來忏悔自己不能盡持戒法的言行,絕不能因爲不能守持完整的戒法而望戒卻步。

  如因環境因素,不能進一步求受在家菩薩戒的佛弟子,可以在內心依戒法的內容,慢慢的學習,能受學幾分,就學習幾分。但不可因爲勉強受戒而影響家庭生活,令妻子、丈夫咒罵佛教而造罪,要謹慎反省自己所處的環境,作出明智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既不妨礙家庭生活,又能學習戒法。

  淨業行人發心求受菩薩優婆塞戒,最好應到念佛道場求受,福建莆田廣化寺就是這樣的道場。求戒者必須依戒法的內容,謙虛、謹慎、用心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使持戒者的身、口、意叁業趨于淨業因緣中,使念佛心與持戒心兩者俱清淨,從而能在今生就可達到往生淨土的目的。

  菩薩優婆塞戒的受持,雖因環境等等的關系,往往不能守持完整的戒法。我們既已學佛就要不怕一切困難,處處小心謹慎,時時忏悔求叁寶加持,一定能成爲佛陀的菩薩弟子的。因爲菩薩戒不同于五戒只是盡形壽受持,它是盡未來際、並且是對一切衆生的。你在受持中即使犯了,但只是對某個衆生在某件事上的犯戒,對無量無邊的衆生,你還沒犯,還存有菩薩之心,所以仍可忏悔清淨。退一萬步說,此罪即使沒有忏除掉,你要去惡道受報,待報滿之後,以此受戒因緣轉生善道,亦可作爲未來世的證果因緣。

  最後必須說明的是,五戒的持犯重在律儀;菩薩優婆塞戒除以六重二十八輕的律儀來防止身、口的惡行之外,更重要的是內心不犯。學菩薩戒的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舉心動念之間,都不可忘記“我是一個菩薩行者”,時時刻刻存菩提心于心內,應該以最虔誠求學佛道的心,謹言慎行地學習菩薩心地大戒,以使自己早日與佛心相應,早同與阿彌陀佛接引衆生上品上生的大願相應!

  《護生放生手冊》前言

  釋迦世尊初成正覺時的第一句話就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佛智慧德性,但以種種貪著不能證得。”佛教導我們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他們的本體都是一樣的,因爲存心不同,行爲有異,障蔽了原有的光明智慧,故有衆生有各種人、天、魚、鳥、畜生的分別,並且認爲各類衆生,最後都可以成佛。因此,“慈悲爲本”就成了大乘佛教的重要觀點,甚至認爲佛心就是大慈大悲心。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把平安、快樂給予人,就是與樂;以同情心、用種種辦法,來解決和消除他人的種種痛苦,叫做拔苦。

  讀者同修們都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種真直無私的愛,正因爲父母對子女有純厚的愛和悲愍同情之心,才能將子女撫育成人。若能將這種精神推廣到社會,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無限美好。一家人,大家都互助互濟,家庭和睦了;鄰居之間互諒互讓,社會上敬老護幼,互相謙讓,道德風尚提高了。隨著大家都心情舒暢,精神也文明起來了。這就是從父母之慈愛,擴大到全社會所得到的效益。

  佛教所提創的慈悲,比這更要進一步,即所謂“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是。佛教徒對種種動物,應有一體觀念。動物也和我們一樣地貪生怕死,也知恩知怨,雖然口不能說,但在行動上也會表現出來,想同修們都有這個感覺或體會。既然是這樣,爲什麼人類還要吃衆生的肉,于心何忍呢?

  動物與我們人類一樣有靈性,在殺害宰割之時心驚膽碎,臨死掙紮,慘痛哀號,在挖腸煎煮時,有些生靈還肉跳筋抽,故有仁心的人,當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有人說葷食有營養,可補身,但動物肉中所含的膽固醇及種種病菌、毒素,對人體帶來的影響不堪設想,想健康長壽反而多病短命。佛經說的“殺生害命者,得多病夭折報”,真實不虛!

  學佛者都知道,佛教對一切事物現象,有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因緣所生法,也就是因果法則。當因緣成熟了,各種事就成功;因緣分散了,就壞滅。這種現象,在空間上通達十方;在時間上連續不斷,即通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每個環節都受前後左右影響,所以看起來非常錯綜複雜。雖然錯綜複雜,但亦非常准確,分毫不差。猶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此觀之,假使過去造了惡業,難免今生墮入畜生道,因此現在的各種動物中,可能就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子女或六親眷屬,故《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夫食肉者斷大慈種、佛性種子,一切衆生見而舍去。”又《入楞伽經》說:“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爲鳥獸等身,雲何于中取之而食。”所以放生非但是救物命、使生態平衡的善事,也是救我們過去世親人的大事。

  還有一條最重要的事,就是《楞嚴經》上說的:“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人之食衆生肉,今世你殺他,來世他殺你,冤怨相報,互相殘殺,無有了期。小而橫禍仇殺,大而戰爭侵奪,都受此惡因影響。我們爲消滅惡報相續,爲得大衆都能無病長壽,要盡力放生!

  殺生得無量罪,放生得無量福。戒殺放生之心是慈悲心,此心與十方諸佛之心相應,故感應最速,故凡祈福禳災,祝壽薦亡,皆宜多作放生功德。如能再以此功德,回向十方衆生,同生極樂世界,必定會蒙佛慈悲攝受,永脫苦輪!

  

《生活中的佛教 碑記序跋及其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