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P5

  ..续本文上一页福相等。

  《拾毗尼义钞》说:优婆塞受三皈五戒的,闻佛说法,可以证得初果、二果,不能证三果、四果;受八戒的,闻佛说法,就能证得殊胜的三、四果的果位。

  由于以上原因,在家居士若欲早日解脱,成就佛道,应尽量发起大心,抽时间求受一日一夜的出家持戒法,以作未来成佛资粮的助道因缘。

  在世间戒过渡到出世间界的戒法中,除了五戒与八戒引导我们净化心、口、意三业外,十善更能深入达到彻底清净心、口、意三业的行持。《受十善戒经》载:“某甲忆念、坚持汝身,持身如佛、持身如法、持身如僧,身三业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如是身三,汝当受持。”“某甲忆念、坚持汝口,持口如佛、持口如法、持口如僧,口四业者:一不妄语,二不两舌,三不恶口,四不绮语,如是口四,汝当受持”。“某甲忆念、坚持汝心,持心如佛、持心如法、持心如僧,意三业者: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痴,如是忆三,汝当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终身。”

  由上三段引文可知,修习十善业的重心在心地,如果不能深入地用一颗心如诸佛与阿罗汉的修道心、正见心、慈悲心来修学十善业,则十善亦成世间戒。能在心地上下功夫,逐步使贪、瞋、痴断除而不起现行,这是修习十善业的目的。

  最后,谈一谈居士菩萨戒,居士菩萨戒即菩萨优婆塞戒,也即《优婆塞戒经》所说的“六重二十八轻”戒。

  居士在受五戒之后,要进一步学佛,则必须于六斋日修学八关斋戒,八关斋戒若能守持得好,则更应进一步求受菩萨优婆塞戒。这是继五戒、八关斋戒之后,培养居士向佛、向法、向僧及护持三宝之发心,而更深入的学习内容。居士能进一步发心求受菩萨优婆塞戒,方能说是真正踏上修学佛道之路,则可从此种下在未来的菩萨道上,生生世世六根具足的引因。

  居士若能发心受持菩萨优婆塞戒,便说明你已初发要成佛的心,已是一位实实在在的、行持实修、实证的佛弟子了。但现实社会的一些实际情况,某些戒可能会不能如法尽持,即使你发慈悲心去帮助他人,也很可能会惹起许多麻烦。因此,在一些具体的场合,你必须悲智双运地去分辨,决定什么事应做或不应该做。在某些情况下,碰到不能尽如戒法的要求的去做,则应知此是过去已经造下的业障,要以礼忏心来忏悔自己不能尽持戒法的言行,绝不能因为不能守持完整的戒法而望戒却步。

  如因环境因素,不能进一步求受在家菩萨戒的佛弟子,可以在内心依戒法的内容,慢慢的学习,能受学几分,就学习几分。但不可因为勉强受戒而影响家庭生活,令妻子、丈夫咒骂佛教而造罪,要谨慎反省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妨碍家庭生活,又能学习戒法。

  净业行人发心求受菩萨优婆塞戒,最好应到念佛道场求受,福建莆田广化寺就是这样的道场。求戒者必须依戒法的内容,谦虚、谨慎、用心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持戒者的身、口、意三业趋于净业因缘中,使念佛心与持戒心两者俱清净,从而能在今生就可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

  菩萨优婆塞戒的受持,虽因环境等等的关系,往往不能守持完整的戒法。我们既已学佛就要不怕一切困难,处处小心谨慎,时时忏悔求三宝加持,一定能成为佛陀的菩萨弟子的。因为菩萨戒不同于五戒只是尽形寿受持,它是尽未来际、并且是对一切众生的。你在受持中即使犯了,但只是对某个众生在某件事上的犯戒,对无量无边的众生,你还没犯,还存有菩萨之心,所以仍可忏悔清净。退一万步说,此罪即使没有忏除掉,你要去恶道受报,待报满之后,以此受戒因缘转生善道,亦可作为未来世的证果因缘。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五戒的持犯重在律仪;菩萨优婆塞戒除以六重二十八轻的律仪来防止身、口的恶行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心不犯。学菩萨戒的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举心动念之间,都不可忘记“我是一个菩萨行者”,时时刻刻存菩提心于心内,应该以最虔诚求学佛道的心,谨言慎行地学习菩萨心地大戒,以使自己早日与佛心相应,早同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上品上生的大愿相应!

  《护生放生手册》前言

  释迦世尊初成正觉时的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佛智慧德性,但以种种贪着不能证得。”佛教导我们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们的本体都是一样的,因为存心不同,行为有异,障蔽了原有的光明智慧,故有众生有各种人、天、鱼、鸟、畜生的分别,并且认为各类众生,最后都可以成佛。因此,“慈悲为本”就成了大乘佛教的重要观点,甚至认为佛心就是大慈大悲心。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把平安、快乐给予人,就是与乐;以同情心、用种种办法,来解决和消除他人的种种痛苦,叫做拔苦。

  读者同修们都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真直无私的爱,正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纯厚的爱和悲愍同情之心,才能将子女抚育成人。若能将这种精神推广到社会,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无限美好。一家人,大家都互助互济,家庭和睦了;邻居之间互谅互让,社会上敬老护幼,互相谦让,道德风尚提高了。随着大家都心情舒畅,精神也文明起来了。这就是从父母之慈爱,扩大到全社会所得到的效益。

  佛教所提创的慈悲,比这更要进一步,即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是。佛教徒对种种动物,应有一体观念。动物也和我们一样地贪生怕死,也知恩知怨,虽然口不能说,但在行动上也会表现出来,想同修们都有这个感觉或体会。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人类还要吃众生的肉,于心何忍呢?

  动物与我们人类一样有灵性,在杀害宰割之时心惊胆碎,临死挣扎,惨痛哀号,在挖肠煎煮时,有些生灵还肉跳筋抽,故有仁心的人,当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有人说荤食有营养,可补身,但动物肉中所含的胆固醇及种种病菌、毒素,对人体带来的影响不堪设想,想健康长寿反而多病短命。佛经说的“杀生害命者,得多病夭折报”,真实不虚!

  学佛者都知道,佛教对一切事物现象,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因缘所生法,也就是因果法则。当因缘成熟了,各种事就成功;因缘分散了,就坏灭。这种现象,在空间上通达十方;在时间上连续不断,即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个环节都受前后左右影响,所以看起来非常错综复杂。虽然错综复杂,但亦非常准确,分毫不差。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此观之,假使过去造了恶业,难免今生堕入畜生道,因此现在的各种动物中,可能就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子女或六亲眷属,故《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夫食肉者断大慈种、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又《入楞伽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为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所以放生非但是救物命、使生态平衡的善事,也是救我们过去世亲人的大事。

  还有一条最重要的事,就是《楞严经》上说的:“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人之食众生肉,今世你杀他,来世他杀你,冤怨相报,互相残杀,无有了期。小而横祸仇杀,大而战争侵夺,都受此恶因影响。我们为消灭恶报相续,为得大众都能无病长寿,要尽力放生!

  杀生得无量罪,放生得无量福。戒杀放生之心是慈悲心,此心与十方诸佛之心相应,故感应最速,故凡祈福禳灾,祝寿荐亡,皆宜多作放生功德。如能再以此功德,回向十方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必定会蒙佛慈悲摄受,永脱苦轮!

  

《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