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节 于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天籁梵音》序
佛经之汉译,久经中外高僧大德之通力合作,历千余年而成,为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之一大奇迹。此震古烁今之巨大工程,可谓世界翻译史上绝无仅有。
佛经的翻译,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更使当时封闭的中国,首次接触到大规模的外来文化,不仅使国人了解到印度的哲学、因明、语言、文学,也带来了古印度医学、天文、地理、艺术等各领域的影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使我国的文学产生深刻的变化。在南北朝时出现的“志怪小说”,其内容不能不说是受到佛教的影响。此后,更产生了唐代的“变文”与“传奇”,最后形成至今于民间尚颇具影响的“说唱文学”。我国戏曲的取材,至今尚有佛经故事之内容。
此外,佛典中还有大量的寓言和譬喻故事,其影响之大,还往往使人不得自知。例如“水中捞月”、“盲人摸象”、“三重楼喻”、“头尾争大”等等,尽人皆知,又有多少人知其出于佛经呢?
随着佛经的翻译和流布,汉译佛经的语言、词汇、文体直至文风,也使同时代的非佛教文学作品,受到不同的影响。此外,还使汉语增加了许多来自佛经的语汇。不读佛经,谁又能知“借花献佛”、“聚沙成塔”、“顽石点头”、“现身说法”、“作茧自缚”等成语,及“实际”、“世界”、“现行”、“平等”、“相对”、“绝对”等词源于佛典呢?
佛教传入我国虽有两千年的历史,佛典中古印度的故事、寓言、譬喻等也早就随着佛经的翻译而传入,但因卷帙浩繁使人无所适从,或因文字古奥而难以读通,从而使广大读者有失奇文共赏之机。
普陀山佛协的界定法师及舟山市文化局的方伦新先生,奉佛情殷。遂从《六度集经》、《杂宝藏经》、《杂譬喻经》、《贤愚因缘经》及《经律异相》诸典中,集百余则成书,名为《天籁梵音》。该书文笔洒脱,故事精悍,读之妙趣横生,可得大益。承作者索序,愧不敢于佛头着粪,求之再三,遂撰此文以报,并愿读此书者,皆法喜充满,六时吉祥,万事如意。
壬午夏于补怛洛迦山
《居家二众皈戒手册》前言
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它是每个佛教徒自信仰佛法、修习佛法,直至断除烦恼,证得涅槃的阶梯。佛教徒如离开三皈,即是失去了佛教的生命,故三皈依是佛教徒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弘一大师在《受三皈大意》中说:“佛,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法,如大小乘经、律、论三藏;僧,如菩萨僧、声闻僧、剃发被袈裟的凡夫僧等。”细说之,三宝有三种意义:
一、别相三宝,如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教化三千世界的众生为佛宝,所讲说的谛理教法为法宝,度懦陈如等五比丘乃至佛在世时的广大僧团是僧宝。
二、住持三宝,如佛涅槃后的形像塔庙为佛宝,三藏经典为法宝,戒法仪相为僧宝。
三、一体三宝,就是我们现前的心识的体大包含无外,是体大的佛宝之意;心识的相,能有轨范的作用,流转升沉时,还能任持自性,遇三宝善友缘时,能生起智解,是相大的法宝之意;心识的用是周遍的,有过尘沙般的妙用,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是用大的僧宝之意。
此外,尚有本觉是佛宝,始觉是法宝,本始觉不二是僧宝等解释。又有理体三宝是指佛所证的戒、定、慧、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为佛宝,所证的四谛的灭谛道理无为的是法宝,声闻的有学、无学功德,初果以上同见真谛理的叫理合僧宝。
因为皈依是以皈投依凭而请救护为目的,所皈依者必然是要真实有救护的能力。而其救护的能力非是从神权的迷信中发生出来,而是从因果规律上,合乎真理的功德中发生出来的。
必须清楚,皈依的究竟对象是理三宝:佛,一切智五分法身;法,灭谛涅架;僧,诸贤圣学无学功德、自身他身尽处。受皈依者应该使信心寄托在此理三宝上。但也必须知道理三宝是依持于住持三宝的,故住持三宝是直接的礼敬对象。受皈依者必须明白此理,只有正确了解此理,才不会在三宝的理、事、圣、凡上胡猜乱想,方可在受皈依时依法得无作体。
关于受持三皈依的时限,虽然可以随日多少受,但在我国一般都是尽形寿受持的,故在受持之前必须明了,切不可不发尽形寿受持的心愿,也不作若干时间受持的表示。
现在授受三皈时,往往为师者既不讲三皈依的意义,也没有什么仪式,只取一个法名就算是皈依了,受皈依者甚至连什么是三皈都还不知道,这是不合轨范的作法,更不能得到三皈之体。故在受持三皈之前,应先学三皈的意义及方法,在受三皈者能理解受持三皈的真义之后,仪式不妨精简,不过必须诚敬而郑重。由于授受者的真诚,恭谨的作为,所受的皈戒才能纳于受者的心中。所谓“圣德纳心”生“无作体”,从此受者尽形寿任运自然地随时随地会提高警觉,得到皈依三宝的利益。重要的是在授受三皈之后,授者还要负起教导的责任,受者要经常做三宝弟子应做的事,护持圣法纳心结成的三皈之体,使它时常依于心而不忘失,永远发挥防恶增善的作用。
赞云:“三皈纳体,五戒培基”,故受持三皈依之后,应进一步受持五戒。经云:假使布施给满四天下所有众生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的供养,纵然时间长到一百年,也不如一日一夜短时间中持戒的功德。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功德呢?这是因为初受戒时,即已对尽众生界行了财、法和无畏三种布施:
一、尽形寿不偷盗,即为己施法界有情之财了,因为不侵损法界有情的利益,就是对他进行布施。
二、尽形寿不杀生,使有情安乐,就是施予法界有情以无畏。
三、用戒法自行与化他,即是以法布施予遍众生界。
因为戒德是无尽的,所以有限量的财施之功德远不及它。同时还因财施是物质集散之事,集聚的时候,就要产生贪求之欲,散去之时,又有取舍爱憎的心理。如此得喜失瞋,最易生起烦惑恼害,所以不如戒施的清净。如果先能持戒,断绝了不合理、不合法的强求,进而财法兼施,成就清净业行,直到成就佛果,那就圆满了。我们知道了戒德的高胜,也就能深生受五戒与持五戒的坚固信愿。
若在家弟子破此五戒,则非清信士(女),因为犯,则破五分法身(佛和阿罗汉自体所具备的五种功德,即戒身、宝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为大小乘之最高悟境——无学位,但大小乘之五分法身名称虽同,而含义有别)及一切佛法。此因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罗(戒律)之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若能坚持,即是五大施。此五者通称为戒,以防止为义。以能防止恶律义之非,能止三业所起之恶,故通称防止。
有关五戒之授受与毁犯的忏悔,据忏云法师之《五戒表解》,应注意下面数项:
受五戒者须从大僧(比丘、比丘尼)边受,若无大僧,乃依沙弥、沙弥尼受之。
五戒必须尽形寿受。五戒不能悉持,可受一、二、三、四戒,但以总受全分,乃为得戒。
受三皈依者应随分修学五戒,受五戒者应随分修学八关斋戒及优婆塞戒。
三皈为破迷启悟,明慧之源;五戒为断恶修善,行持之本。
受五戒后,应于每日朝暮诵念五戒相,即:一者不杀生,二者不偷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
病时、遇魑魅时,遇障难时,亦应诵之。若有毁犯,不应覆藏过宿。当于僧前(比丘三人或一人)发露忏悔,顶礼忏悔。又应常自礼佛忏悔罪业。或专礼一佛或八十八佛或千佛等,或修大悲、占察、梵网忏法,亦得灭罪。
责心忏:若意业起杀、盗、淫、妄之心,虽身口未犯,亦当即时呵责己心,不应起犯戒恶念,应即转念念佛,此即责心忏。能使意业清净,身口不犯,防祸未然,亦即转识成智的功夫。
八关斋戒为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的学处,受此戒时在家居士能得出家功德。
“八”是所防止的境界有八件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关”是受戒者静定自己身心,禁闭非法的事,有如世间设门关以防止偷窃等事故那样的作用。
“斋”是以过了中午不食为体,以八戒防止过恶,才能显出清净的斋体之意。此外又含二义:一是齐的意思,齐是齐其杂乱思虑,专注一境,心无差别;二是清的意思,即静摄心念,远离过失,断绝杂想。
“戒”是止恶的行为,有制止恶法的力量和作用。
受持八关斋戒是世间戒过渡到出世间戒的戒法。而在五戒过渡到八戒的学习过程中,不淫戒是进入学习出世间戒的重点。如《大乘义章》说:“五戒是在家人持在家戒,唯制邪淫,不防自妻,以是义故,但言不邪淫。八戒则是在家人得持出家戒,故似出家者有淫皆离,非但制邪淫,自妻亦防,故说不淫”。过午不食戒,则是解脱因缘的前方便。因为少食加上禅观本心,必然少睡与减低淫欲之念,有助修道。不着华香、不卧好床,则是引导在家求道者朝向不放逸、不享受、不贪睡等入道之路前进。其余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饮酒等,亦是引导在家居士不仅要做到身、口不作恶行的戒法,更应深入使心念也不起恶念。由此可知八关斋戒的整体意义,是引导在家学戒者发清净持戒心,走向入道资粮的前方便。
修净行者再进一步于持八戒时,如能在一日一夜之中以念佛、诵经、拜佛之行,使心思远离杂念及烦恼,念佛心如明镜般地清净,以此功德回向净土,那就说明你的身、口、意三业,已确实朝向西方极乐世界前进了。
因为八关斋戒比五戒前进了一步,故其受持功德利益亦大大超出受持五戒的利益。
经中说:作阎浮王于人间宝物一切自在,但不如受持八戒所得的清净自在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善生经》说:受持八戒,除去五逆重罪,其余的罪障都能够灭除。
《成实论》中,佛说受持八戒与三乘圣人的无漏…
《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