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節 于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天籁梵音》序
佛經之漢譯,久經中外高僧大德之通力合作,曆千余年而成,爲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之一大奇迹。此震古爍今之巨大工程,可謂世界翻譯史上絕無僅有。
佛經的翻譯,不僅傳播了佛教文化、促進了佛教的發展;更使當時封閉的中國,首次接觸到大規模的外來文化,不僅使國人了解到印度的哲學、因明、語言、文學,也帶來了古印度醫學、天文、地理、藝術等各領域的影響,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由于佛經的大量翻譯,使我國的文學産生深刻的變化。在南北朝時出現的“志怪小說”,其內容不能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此後,更産生了唐代的“變文”與“傳奇”,最後形成至今于民間尚頗具影響的“說唱文學”。我國戲曲的取材,至今尚有佛經故事之內容。
此外,佛典中還有大量的寓言和譬喻故事,其影響之大,還往往使人不得自知。例如“水中撈月”、“盲人摸象”、“叁重樓喻”、“頭尾爭大”等等,盡人皆知,又有多少人知其出于佛經呢?
隨著佛經的翻譯和流布,漢譯佛經的語言、詞彙、文體直至文風,也使同時代的非佛教文學作品,受到不同的影響。此外,還使漢語增加了許多來自佛經的語彙。不讀佛經,誰又能知“借花獻佛”、“聚沙成塔”、“頑石點頭”、“現身說法”、“作繭自縛”等成語,及“實際”、“世界”、“現行”、“平等”、“相對”、“絕對”等詞源于佛典呢?
佛教傳入我國雖有兩千年的曆史,佛典中古印度的故事、寓言、譬喻等也早就隨著佛經的翻譯而傳入,但因卷帙浩繁使人無所適從,或因文字古奧而難以讀通,從而使廣大讀者有失奇文共賞之機。
普陀山佛協的界定法師及舟山市文化局的方倫新先生,奉佛情殷。遂從《六度集經》、《雜寶藏經》、《雜譬喻經》、《賢愚因緣經》及《經律異相》諸典中,集百余則成書,名爲《天籁梵音》。該書文筆灑脫,故事精悍,讀之妙趣橫生,可得大益。承作者索序,愧不敢于佛頭著糞,求之再叁,遂撰此文以報,並願讀此書者,皆法喜充滿,六時吉祥,萬事如意。
壬午夏于補怛洛迦山
《居家二衆皈戒手冊》前言
叁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叁寶,它是每個佛教徒自信仰佛法、修習佛法,直至斷除煩惱,證得涅槃的階梯。佛教徒如離開叁皈,即是失去了佛教的生命,故叁皈依是佛教徒應具備的最基本條件。
弘一大師在《受叁皈大意》中說:“佛,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法,如大小乘經、律、論叁藏;僧,如菩薩僧、聲聞僧、剃發被袈裟的凡夫僧等。”細說之,叁寶有叁種意義:
一、別相叁寶,如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教化叁千世界的衆生爲佛寶,所講說的谛理教法爲法寶,度懦陳如等五比丘乃至佛在世時的廣大僧團是僧寶。
二、住持叁寶,如佛涅槃後的形像塔廟爲佛寶,叁藏經典爲法寶,戒法儀相爲僧寶。
叁、一體叁寶,就是我們現前的心識的體大包含無外,是體大的佛寶之意;心識的相,能有軌範的作用,流轉升沈時,還能任持自性,遇叁寶善友緣時,能生起智解,是相大的法寶之意;心識的用是周遍的,有過塵沙般的妙用,無盡之用,一一同于覺性,是用大的僧寶之意。
此外,尚有本覺是佛寶,始覺是法寶,本始覺不二是僧寶等解釋。又有理體叁寶是指佛所證的戒、定、慧、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爲佛寶,所證的四谛的滅谛道理無爲的是法寶,聲聞的有學、無學功德,初果以上同見真谛理的叫理合僧寶。
因爲皈依是以皈投依憑而請救護爲目的,所皈依者必然是要真實有救護的能力。而其救護的能力非是從神權的迷信中發生出來,而是從因果規律上,合乎真理的功德中發生出來的。
必須清楚,皈依的究竟對象是理叁寶:佛,一切智五分法身;法,滅谛涅架;僧,諸賢聖學無學功德、自身他身盡處。受皈依者應該使信心寄托在此理叁寶上。但也必須知道理叁寶是依持于住持叁寶的,故住持叁寶是直接的禮敬對象。受皈依者必須明白此理,只有正確了解此理,才不會在叁寶的理、事、聖、凡上胡猜亂想,方可在受皈依時依法得無作體。
關于受持叁皈依的時限,雖然可以隨日多少受,但在我國一般都是盡形壽受持的,故在受持之前必須明了,切不可不發盡形壽受持的心願,也不作若幹時間受持的表示。
現在授受叁皈時,往往爲師者既不講叁皈依的意義,也沒有什麼儀式,只取一個法名就算是皈依了,受皈依者甚至連什麼是叁皈都還不知道,這是不合軌範的作法,更不能得到叁皈之體。故在受持叁皈之前,應先學叁皈的意義及方法,在受叁皈者能理解受持叁皈的真義之後,儀式不妨精簡,不過必須誠敬而鄭重。由于授受者的真誠,恭謹的作爲,所受的皈戒才能納于受者的心中。所謂“聖德納心”生“無作體”,從此受者盡形壽任運自然地隨時隨地會提高警覺,得到皈依叁寶的利益。重要的是在授受叁皈之後,授者還要負起教導的責任,受者要經常做叁寶弟子應做的事,護持聖法納心結成的叁皈之體,使它時常依于心而不忘失,永遠發揮防惡增善的作用。
贊雲:“叁皈納體,五戒培基”,故受持叁皈依之後,應進一步受持五戒。經雲:假使布施給滿四天下所有衆生的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的供養,縱然時間長到一百年,也不如一日一夜短時間中持戒的功德。爲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功德呢?這是因爲初受戒時,即已對盡衆生界行了財、法和無畏叁種布施:
一、盡形壽不偷盜,即爲己施法界有情之財了,因爲不侵損法界有情的利益,就是對他進行布施。
二、盡形壽不殺生,使有情安樂,就是施予法界有情以無畏。
叁、用戒法自行與化他,即是以法布施予遍衆生界。
因爲戒德是無盡的,所以有限量的財施之功德遠不及它。同時還因財施是物質集散之事,集聚的時候,就要産生貪求之欲,散去之時,又有取舍愛憎的心理。如此得喜失瞋,最易生起煩惑惱害,所以不如戒施的清淨。如果先能持戒,斷絕了不合理、不合法的強求,進而財法兼施,成就清淨業行,直到成就佛果,那就圓滿了。我們知道了戒德的高勝,也就能深生受五戒與持五戒的堅固信願。
若在家弟子破此五戒,則非清信士(女),因爲犯,則破五分法身(佛和阿羅漢自體所具備的五種功德,即戒身、寶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爲大小乘之最高悟境——無學位,但大小乘之五分法身名稱雖同,而含義有別)及一切佛法。此因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屍羅(戒律)之根本,若犯五戒則不得更受大小乘戒;若能堅持,即是五大施。此五者通稱爲戒,以防止爲義。以能防止惡律義之非,能止叁業所起之惡,故通稱防止。
有關五戒之授受與毀犯的忏悔,據忏雲法師之《五戒表解》,應注意下面數項:
受五戒者須從大僧(比丘、比丘尼)邊受,若無大僧,乃依沙彌、沙彌尼受之。
五戒必須盡形壽受。五戒不能悉持,可受一、二、叁、四戒,但以總受全分,乃爲得戒。
受叁皈依者應隨分修學五戒,受五戒者應隨分修學八關齋戒及優婆塞戒。
叁皈爲破迷啓悟,明慧之源;五戒爲斷惡修善,行持之本。
受五戒後,應于每日朝暮誦念五戒相,即:一者不殺生,二者不偷盜,叁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
病時、遇魑魅時,遇障難時,亦應誦之。若有毀犯,不應覆藏過宿。當于僧前(比丘叁人或一人)發露忏悔,頂禮忏悔。又應常自禮佛忏悔罪業。或專禮一佛或八十八佛或千佛等,或修大悲、占察、梵網忏法,亦得滅罪。
責心忏:若意業起殺、盜、淫、妄之心,雖身口未犯,亦當即時呵責己心,不應起犯戒惡念,應即轉念念佛,此即責心忏。能使意業清淨,身口不犯,防禍未然,亦即轉識成智的功夫。
八關齋戒爲佛陀爲在家弟子所製定暫時出家的學處,受此戒時在家居士能得出家功德。
“八”是所防止的境界有八件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以華鬘裝飾自身、不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不非時食。
“關”是受戒者靜定自己身心,禁閉非法的事,有如世間設門關以防止偷竊等事故那樣的作用。
“齋”是以過了中午不食爲體,以八戒防止過惡,才能顯出清淨的齋體之意。此外又含二義:一是齊的意思,齊是齊其雜亂思慮,專注一境,心無差別;二是清的意思,即靜攝心念,遠離過失,斷絕雜想。
“戒”是止惡的行爲,有製止惡法的力量和作用。
受持八關齋戒是世間戒過渡到出世間戒的戒法。而在五戒過渡到八戒的學習過程中,不淫戒是進入學習出世間戒的重點。如《大乘義章》說:“五戒是在家人持在家戒,唯製邪淫,不防自妻,以是義故,但言不邪淫。八戒則是在家人得持出家戒,故似出家者有淫皆離,非但製邪淫,自妻亦防,故說不淫”。過午不食戒,則是解脫因緣的前方便。因爲少食加上禅觀本心,必然少睡與減低淫欲之念,有助修道。不著華香、不臥好床,則是引導在家求道者朝向不放逸、不享受、不貪睡等入道之路前進。其余不殺、不盜、不妄語、不飲酒等,亦是引導在家居士不僅要做到身、口不作惡行的戒法,更應深入使心念也不起惡念。由此可知八關齋戒的整體意義,是引導在家學戒者發清淨持戒心,走向入道資糧的前方便。
修淨行者再進一步于持八戒時,如能在一日一夜之中以念佛、誦經、拜佛之行,使心思遠離雜念及煩惱,念佛心如明鏡般地清淨,以此功德回向淨土,那就說明你的身、口、意叁業,已確實朝向西方極樂世界前進了。
因爲八關齋戒比五戒前進了一步,故其受持功德利益亦大大超出受持五戒的利益。
經中說:作閻浮王于人間寶物一切自在,但不如受持八戒所得的清淨自在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善生經》說:受持八戒,除去五逆重罪,其余的罪障都能夠滅除。
《成實論》中,佛說受持八戒與叁乘聖人的無漏…
《生活中的佛教 碑記序跋及其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