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地藏菩薩是我們的榜樣

  生活中的佛教

  地藏菩薩是我們的榜樣

  提要地藏菩薩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彌勒佛未成佛前這段漫長的時間中,釋迦佛把我們這個世界交托給他的一位大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部流通極廣的經。其中主要講佛門的孝,講因果報應。如果人人都明白因果的道理,那就不敢做壞事而努力行善,這是對製止違法犯罪的最大輔助。如此,則人心向上,社會公德不斷提高,更沒有搶劫、殺人等擾亂社會治安的行爲。其結果當然會促進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世界和平,這是從社會學角度來說明。

  另一個方面是從佛教的本身來說,佛教四衆弟子如果確立了對因果的信仰,佛教就會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對社會的貢獻,或是對本人的修持都大有好處。

  還有一點也是佛教本身的,亦值得一說,修淨土的同修,應該重視這部經。因爲要自己修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若臨終時心念一亂,神識就會墮到幽冥界中去了。如果此時不仗地藏菩薩威神之力,把你送到極樂世界,那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挽回呢?所以這部《地藏經》對念佛的人特別重要。

  諸位菩薩: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地藏經》。首先我們一起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大家起立跟我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南無阿彌陀佛!(叁稱)

  南無地藏王菩薩!(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坐下。我們今天名爲講《地藏經》,因爲大家的時間都很緊張,故實際上是講一講《地藏經》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內容,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佛經中所說的“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一位出世聖人的名字。菩薩的梵文是Bodhisattva,音譯“菩提薩埵”,意譯爲“覺有情”、“道心衆生”、“覺悟的衆生”,又譯爲“開士”、“大士”,所以人們也常稱菩薩爲大士。菩薩兩字的完整意義即是“上求佛道(菩提),下化衆生(有情)”的人。地藏,梵文是Ksitigarhha,音譯讀成“乞叉底蘖婆”,亦譯“乞叉阿樂迦”。梵語“叉底”就是“地”,“俱舍”就是“藏”。我們現在所稱的“地藏”是義譯,這個名字是說菩薩如大地那樣,含藏著無量的善根種子,菩薩的德行,符合于他的名字,《地藏十輪經》卷一中有兩句話:“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地就是土地,萬物都依地而住,它又能使萬物生長,這就說明這位菩薩廣大慈悲,一切衆生都要靠他來救護,衆生的善根都要靠他生長。藏就是寶藏,財寶可以救濟人的貧苦,使人得到滿足,這位菩薩有無量的法財,布施給一切苦惱衆生,使大家都能修行成就。這也可以理解爲佛說的:心地之大,是約心以明地。藏爲蘊藏,指般若、解脫、法身之叁德秘藏,衆生皆具,而爲煩惱無明之所覆。智者悟之,以了脫生死輪回,故可知地藏即爲心地寶藏,其在迷時隱而不失,正當悟處亦證而不著。

  《地藏十輪經》稱贊地藏菩薩說:此善男子,曾過無量數大劫,于無量佛所,發大精進堅固誓願。由此願力,爲欲成熟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種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須、芽莖、枝葉、花果,悉皆生長。此善男子亦複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薩于過去不可說不可說無數劫來,散影分身,放光說法,恒處幽冥界內,常教六道衆生,或已成佛道,或久階真因,或住聲聞緣覺,或在天上人間,乃至未來衆生,天宮囑令度脫。正如大地,一切賴以住持、生長、荷負。《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以六道爲其觀境,觀叁德秘藏于地獄、畜、鬼、人、天中,利他以自利。

  地藏菩薩的本願最大,他以最大的願力來度脫這個娑婆世界的六道衆生,特別是地獄道裏的衆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是地藏菩薩的大願。因此,釋迦牟尼世尊在涅槃前,就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和《地藏十輪經》中,把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之衆生,都義給地藏菩薩,特別是末法衆生越來越剛強,越來越難以調伏,這一切,都要請菩薩來化度。這不僅表明地藏菩薩有大慈悲、大宏願的力量以大方便來救度,我們更應以感恩之心,來學菩薩之行。

  我們在學地藏菩薩前,應先明白什麼是願?誓願與平常我們所說的“欲望”既有聯系,但又有很大的區別,主要在于:願是無我、無條件的,欲望則與此相反。比如你想名利、想出人頭地、想發財等等,這些都有你爲自己的種種因素在內,這是欲望。所以欲望是有我的、有條件的,這就不清淨了;與此相反,誓願則是無我的、無條件的、清淨的。如果所發之願真正是無條件、無我、清淨的,能夠清淨地行欲,欲就是願;如果以貪嗔之心、不清淨、有我之心發願,願就會變成欲。故知誓願與欲望有本質的不同,學佛者千萬不要將欲望代替行願。願是修菩薩行的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條;

  我們學習地藏菩薩,除了他的大願之外,接著還要以菩薩的實際行動,啓發我們對因果的信;

  我們世間對父母、師長之孝,是世間之孝,是小孝。地藏菩薩的孝,是佛門之孝,是大孝。有大孝就會有無我,能無我就能無私和無畏;

  最後留下的就是學菩薩,我們應怎樣從實際去修的問題,修有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如果在這兩個方面都能做好,那就能自他兩利,就能解脫了。

  說回來,我今天想講的問題是《地藏經》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內容。《地藏經》,我們大家都念過,我在過去也曾念過許多部,但理解得不深、不全面。常把這部經當成是祭度亡靈的一部經典,所以僅在七月地藏菩薩勝會期間,或超度先亡時讀誦它,後來經過深入的學習,也聽過一些大德的講解,受到很大啓發,才曉得這部經,對我們每個學佛的人關系,都非常密切,實際上《地藏經》可以說是四衆佛弟子必修的經典。爲什麼這樣說呢?有沒有根據呢?現在,就讓我講一下學習的體會和談談幾點根據。下面分五個部分來講。

   第一部分《地藏經》是怎樣的一部經

  第一點《地藏經》是佛門的一部孝經

  佛門有叁部孝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盂蘭盆經》、《地藏經》。孝道是佛法的基礎,孝親是做人的基礎,度衆生就是孝親的擴大。

  《華嚴經》告訴我們“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這個就是孝親的擴充,發展。反過來說,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怎麼能夠相信他會愛護衆生,會救度衆生呢?所以,離開孝道就沒有佛法,佛法就是孝道的擴展和深入。

  《梵網經》告訴我們:孝順父母、師長、叁寶。孝順是至道之法,孝名爲戒。這個對于孝道的解釋,就非常之透徹了。

  這部《地藏經》說,地藏菩薩示現婆羅門女、光目女,孝親度親的事迹,地藏菩薩正是以一念孝親之心,而發展爲“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偉誓願。這個就是給我們修行的人作出了典範。父母就是堂上的佛,在家不孝父母,而到寺院裏頭去求佛菩薩保佑自己的獨生子女。這真是非常荒唐!絕不可能如願。曾經有一些青年,他們向我提一個問題,他說我們這些都是現在的獨生子女,當然全部精力都關注到子女的成長上。別人說要保險,最好初一,十五到寺院裏頭去燒炷香,捐點功德,就最保險。他問我可不可靠?我說不可靠。這個不是佛教的主張,佛教是教我們如何做人,你在家不孝父母,你把父母當成仆人來看待,你到寺院裏頭去燒香,捐錢,你的小孩就消災免難了,那佛菩薩都成,受賄了。難道佛菩薩還會希奇你那個錢?我說佛教講的是自種”因,自受果。佛教教我們孝順父母,你不孝順父母;你反而虐待父母,你種的這個因,就該得什麼果報?印光大師對這個問題也有很明白的開示。他說你現在當別人的子女,再過幾年,你就是父母了,你現在如何對你的父母,就是種因,等于屋檐下滴水,點點滴滴不差移,你對父母怎麼樣,到後來你的兒子、媳父就會跟著來了。如是因,如是果,這絕對沒有錯了的。今天來說對青年一代提倡孝道非常重要,我們學習《地藏經》就很好的體會孝道在學佛上的重要。這部經正是佛門一部孝經,值得我們很好的學習。

  第二點 《地藏經》是佛陀的遺囑

  佛陀在圓寂前,有兩部遺囑。一部是《佛遺教經》,《佛遺教經》重點是對出家弟子講的。它告訴我們佛滅度以後,以戒爲師,戒律住世就是佛住世。這個對出家人來說必須遵守,佛教有沒有前途,會不會滅亡,就看我們對于佛陀最後的遺囑如何看待。另外一部遺囑就是《地藏經》。民國時期,浙江樂清的朱鏡宙居士專門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地藏經)是佛陀對在家弟子的遺囑》。他這個提法有道理,因爲《地藏經》裏說,佛對地藏菩薩托孤,在忉利天宮托孤,托的什麼呢?這個範圍就廣了,時間就長了。就是從佛滅度後到了彌勒菩薩成佛之前,這一長段時間內所有的衆生都包括在內,著重在人道,天道。爲什麼在人道,天道?因爲人、天道的衆生是法器,人天道的衆生容易修行。容易成佛,把人、天道的衆生度了,就有更多的人來做度衆生的工作。包括了這麼大的範圍,這麼長的時間的衆生在內,當然也包括了我們今天在座的大家在內。所以這遺囑啊,涉及的時間長,範圍廣,也體現了佛的悲心之深重,怕我們墮入叁惡道,叫地藏菩薩要多方的保護,救度,這個就恰恰像家庭父母臨終的時候,諄諄地告誡,反複的叮咛,所以佛陀講《地藏經》,十方諸佛都來出席,都來贊歎,就顯示了這部遺囑的重要,也說明了十方諸佛對于衆生都是如母憶子。因此這部遺囑也可以說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共同的遺囑。當年弘一大師和靜權法師在聽講《地藏經》的時候,都情不自禁地在講堂裏放聲大哭。今天我們學這部經,應該生起佛恩深重難報的思想,不忍聖道衰,不忍衆牛苦,才發得起菩提大願。我們大家都應當發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不負佛陀的遺囑,荷擔如來的家業。我們看《地藏經》上最後一品“…

《生活中的佛教 地藏菩薩是我們的榜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