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地藏菩薩是我們的榜樣▪P2

  ..續本文上一頁囑累人天品”佛是這樣說的,概括起來有四句話“現在、未來天人衆(當然包括我們都在內),吾今殷勤咐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怕我們墮叁惡道。我們學習了之後,就會使我們體會到,佛教徒必須知恩報恩,體會到佛恩深重很難報答。

  第叁點 《地藏經》是爲人處世的准則

  淨業叁福第一福就是講做人,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基礎,也是淨土法門的基礎。《地藏經》首先提出來的就是淨業叁福,特別是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非常具體,讓我們懂得,教導我們不離日常生活來修學佛法,實際上就是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如何居家,乃至于出生、死亡、疾病等等日常生活當中應當怎樣做,就是《地藏經》告訴我們的。能夠依《地藏經》修行,你就能止惡行善,消災免難。這個非常具體的指導,只要我們能夠這樣做,必然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說這部經對我們做人處世非常有用,這是一部做人處世的教科書。

  第四點 《地藏經》是具體講因果規律的經典

  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虛雲大師說得很明白“因果二字把佛所說的法概括無余了。”這個結論不是隨便下的,離開了因果就沒得佛法。他又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不僅是我們凡夫逃不了,有神通的人也逃不了。他用這個“逃”字,這個字分量很重啊!印光大師說:“諸佛成正覺,衆生墮叁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凡夫一天到黑種的是殺盜淫妄的因,當然得的果報就在六道輪回裏面受苦果。這個決沒有錯嘛。種汙染的因,當然得汙染的果報。種清淨的因,才得清淨的果報。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則不敢作惡;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則無所忌憚。經所謂:菩薩畏因,衆生畏果,正是如此。”又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所以我們今天作爲佛弟子,必須明因識果,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虛雲大師提出學道的先決條件,第一個就是深信因果,第兩個就是嚴持戒律,因爲你不信因果就守不住戒律。所以這一點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關系都非常密切。《地藏經》對因果談得很具體,這個是絕對真實不虛,沒有信心的人把這部經看成神話,那就錯了,那就得不到真實受用。

  因爲因果輪回說之難信,下面我們就對這方面作一深入理解。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談到了佛于忉利天宮爲母摩耶夫人說法,說地藏菩薩宿世弘誓因緣,以佛滅度後衆生付托地藏菩薩救度,贊歎禮拜稱念地藏菩薩的功德,並廣說地獄苦況,善惡業果。該經所講到的都是因果輪回之事,不但一般群衆懷疑,同時也是許多佛教信徒,久久難以建立正信的主要原因,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談不上對佛教的真正信仰。如果把輪回、因果、生死、業力這幾個問題能搞明白,那佛教中的許多問題就會說清楚了,就可以對萬事萬物的來源,從根本上找到答案。

  談到輪回二字,先要明白佛教的因果律。佛教認爲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形成的,這稱之爲緣生,就是萬法從因緣而生,也稱萬有因果律。因必要遇緣才能結果。例如植物,它最初是一顆種子爲因,種子種入土壤中以後,經過人工的灌溉、施肥、松土及日光的照射、空氣的流通等助緣,便會逐漸發芽、生出根、莖、葉、花,最後結果。我們人也一樣,最初以自己的業識爲因,經過父母的孕育爲緣,懷胎十月後,由母胎出世,便成爲我們這個人。其中都包含許多因緣條件與種種因果關系,我們要研究這個因果過程,在時間上就應分爲過去、現在和未來叁世。過去世是因,現在世就是果。現在世是因,未來世又是果。所以佛說:“欲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這些爲善作惡,感因招果的道理,在佛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業感緣起”。

  這個業到底是什麼?從業的本身來講,它沒有固定的性質,它是隨著我們善惡的心理,所産生的一種造作行爲而集成的力量,這種力量稱爲“業力”。例如我們心中存有貪、嗔、癡、慢等煩惱,引起我們的身與口所作的殺、盜、淫、妄等罪惡行爲,名之爲惡業。又如我們心中存有五戒、十善等純善的思想,當然所行所爲的都是善業了。由此即知業力之惡,就是由煩惱的惡因,所造成的一種惡的行爲;業力之善,就是由對治煩惱惡因,所起的一種善的行爲。由于有這種業行造作的力量,所以就會招感到我們現生苦樂的果報。

  我們心中爲什麼有貪、瞋、癡煩惱呢?佛告訴我們無明是煩惱的根本,由于有無明熏習力故,才有種種煩惱的生起,故亦可以說無明是煩惱的發動機。但無明究竟是什麼呢?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也就是我們心中有了一念迷惑,而不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到底是什麼意思。無明只有迷理成事的作用,而沒有實際存在的體性。因無明有成事的作用,所以能起貪嗔癡等煩惱。又因無明沒有實在的體性,所以修行得力,即能斷除,更應知道衆生心中一念迷既是無明,那麼反過來衆生心中一念悟即是智慧了。由此可知迷悟皆是衆生心中的一種作用,而不是衆生心中的自性本體。

  無明是衆生心中法爾具足的一種力量,它沒有生起的時間,更沒有生起的現象,故佛經中說“無始無明”,它是依著真心而有,但不可說無明是從真心生起的。因爲無明與真心本是二始同源的東西,不能說誰先誰後。因爲真心之體如如不變,則真心無始亦無終;因無明妄法修行能斷故,所以無明則是無始有終。我們明白了這種修斷的道理,就可以反推到因果輪回起自業力,業力由煩惱造作而成,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所以我們只要能斷掉根本無明,則世間的一切因果輪回,自然都可停息而斷滅了。

  那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斷除無明呢?這只要我們依著佛陀的指示,努力修習戒定慧等叁種法門,就可逐漸斷除根本無明。這就是以持戒修善法,來製止惡念不起,從而生出一種禅定功夫,由禅定功夫而發出一種智慧的力量。因智慧之力,而起一種淨化的作用,如此即可斷掉心中的種種煩惱,以及無始的根本無明。從此生死輪回永息,菩提涅槃得證,一切智慧光明,功德法財悉皆圓滿成就。

  從以上四點說明了《地藏經》是佛門的一部孝經,是佛說的遺 囑,是做人處世的教科書,是學習因果的重要經典,所以我們從這囂四個方面就可以說明這部經典應是佛弟子必修的經典。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地藏經》的重要內容

  第二部分就想談一下《地藏經》的重要內容。

  經題

  先簡單介紹一下《地藏菩薩本願經》經題的大概意思。“地藏”這兩個字,上面我們已簡略地談過,“地”,就是大地。大地能夠生長一切,能夠運載萬物。“藏”,就是寶藏。也含有儲藏的意思,大地能夠儲藏一切寶藏。佛法是心地法門,心如大地。心地是一切智慧福德的寶藏,智慧福德都從這裏生長。正如慧能大師開悟時說的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叁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原來有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都由心生,都是自性的顯現,這就是佛法的精髓。佛陀證悟了這個事相,他毫不保留地把這些東西拿來教化我們,希望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讓我們都能夠悟人佛的知見,這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教育我們開發自己心地的寶藏,才能脫離塵世的苦惱,才能夠得自在樂,如來不開示,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正如經典上說的,“譬如暗室寶,無燈不可見”暗室裏有一顆金剛鑽,沒得燈,你在哪裏去找?“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菩薩是自覺覺他,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人。菩薩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人。但是很多人錯誤地認爲,泥塑木雕的就是菩薩,所以土地、財神都稱爲菩薩,這是錯誤的。“本願”就是根本大願,也就是自性的流露,度一切衆生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這個就是菩薩的根本大願。

  翻譯者

  譯者是和田沙門實又難陀,“沙門”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戒定慧是我們自性本具,貪嗔癡是我們本來沒有的,也就是說除去本來沒有的,恢複本來有的,所以沙門含有返本還源,恢複本來面目的意思。“實叉難陀”漢譯爲喜學。他是西域和田人,他當時應武則天的邀請,攜帶了八十卷《華嚴經》來到洛陽,後來同菩提流支、義淨法師一起把八十卷《華嚴經》翻譯出來了,就是這位大德,他是《地藏經》的譯者。

  全經內容

  現在把《地藏經》的內容大體上作個介紹。《地藏經》共有十叁品,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包括忉利天空神通品第一,分身集會品第二這兩品。第一部分這兩品主要介紹地藏菩薩,他是幽冥教主,他的誓願就是“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他久遠劫來分身無量,化度衆生,出地獄,生人天,行孝道,培福德。他發心是從度親,度自己的親人開始,再擴大爲度一切衆生,所以在這一部分裏,介紹了地藏菩薩過去生中示現爲長者子、婆羅門女、光目女、國王這四種身份,這就提供我們學習的榜樣,這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最難的是“因果”,我們在上面亦已作介紹,這點我們必須了解清楚:

  第二、包括觀衆生業緣品第叁,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地獄名號品第五,這叁品主要講地藏菩薩教化的對象。《地藏經》教化的對象都是些什麼人呢?不孝父母,不敬叁寶,不信因果,造種種罪惡,要受地獄苦報的衆生。地藏菩薩要救度的衆生就是這樣的人。

  第叁、包括如來贊歎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閻羅王衆贊歎品第八這叁品。這叁品主要講地藏菩薩教化衆生的方法。我們看《地藏經》上這樣說:閻浮衆生中,包括我們大家在內。“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可以說閻浮衆生,多數的人都在種地獄因。這個教導也告訴我們修行就是在起心動念之間。因爲我們起心動念都在造業啊!都在種惡因啦!…

《生活中的佛教 地藏菩薩是我們的榜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