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果,爲淺位因果。能相信修四谛、十二因緣法,可超出叁界,了脫六道輪回,證得阿羅漢、辟支佛果,這個信心就深了,叫深位因果。這裏講到第叁種福業,發菩提心以後的因果,是大乘的因果。和二乘因果比較起來,那是淺信,一定要相信大乘因果,才得名爲深位因果。大乘因果,就是因位作菩薩,果位能夠成佛。作菩薩修的什麼因?六度萬行是也。修六度法門,開爲萬種行門,這就是成佛之因,將來必定得成佛之果,能相信此等因果,才可謂深信因果。大乘又分權教大乘和實教大乘。權教大乘是權巧方便,爲二乘人令回小向大,說的權巧方便大乘法,他們修的六度法,是依事相修的;而實教大乘是真實的大乘,他修六度是按理性修的。所以相信修六度之因,可以成佛,若是著了事相,非深信因果,要相信修六度,而依著六度的理性起修,亦即依自己本具之佛性起修,那才是真正成佛之因,才能真正證到成佛之果,要相信這個道理,才是深信因果。這第叁種福是大乘福,先發菩提心,次要信因果,而且是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的工夫,自利利他,發了菩提心,信了因果,那只是個信心,要怎麼樣修行,怎麼樣了解呢?學佛法有四個步驟——信、解、行、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是屬“信”;還需要了解甚深的佛理,要求解。求解從哪裏求?“讀誦大乘”。對本日讀,背本日誦。先對著大乘經典讀,讀熟了再背誦。有人說:大乘不是不著相嗎,爲什麼還要讀誦經典?須知大乘不著相,是用功用到不著相的時候,才能夠不著相。大乘不著相,尤其是不著文字相,今者“讀誦大乘”,拼命的讀,拼命的背,若認爲是著文字相,那是不懂佛法不著文字相的道理。佛法說不著文字相,是即文字而離文字,不是根本不讀大乘經爲不著相,爲離文字相,這樣就和那些不學佛法者一般愚癡,怎能叫做大乘的不著相,應叫做愚癡。所謂不著相者,是即文字而離文字,先當努力讀,讀熟了再背誦,腳踏實地的用工夫。讀時和誦時,隨文作觀,要了解它的道理,先是依文解義的了解,再進一步大開圓解,將經中圓滿的道理,統統解悟出來,到那時候,才能說不著相,因爲他已開悟了,這叫做即文字而離文字;若是最初下手,經還沒有看,就要不著相,那是十足的愚癡行爲。“讀誦大乘”是自利的行門,大乘經要利他,以下“勸進行者”這一句,就是利他的行門。勸是勸導、引誘。衆生不信大乘法,我要勸他信,這叫勸導;勸導他不聽,必須用方便引誘他信,就叫勸誘。進者將衆生接引到佛門裏來,叫做引進,再進一步,勸他努力修行,叫做精進。行者就是修行的人,此指新學的菩薩。先進的老菩薩,對未信大乘佛法的衆生,勸導他信仰大乘,既信之後,再勸勉他努力修行,這就叫做“勸進行者”。
上面所講的: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凡夫有漏之福業。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是小乘之業。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大乘業,但這大乘業須是真實大乘,權教大乘業還有不淨。所以不能落到權教大乘上。
那麼,我們學佛修行,爲什麼要先修此叁福呢?因爲福與罪是相對待的,不修福就必造罪。我們要把凡夫轉變成聖人,把凡夫轉變爲佛,若天天造罪,怎麼能成佛呢?若是修福就不造罪了。造罪則生障礙,不造罪沒有障礙,天天修福,則福報愈修愈大。求生西方要修淨業,要修福,還不要著相,理論愈讀愈高,愈讀愈深,但是下手必須從事相上下手。學佛本爲求佛智慧,而佛號稱兩足尊,即福慧兩俱足的世尊,足者修行圓滿之意。修福如何修?行布施持戒。布施分財施、法施、無畏施,都是培福。其次持戒修福,分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戒有叁皈戒、五戒、八戒,及在家菩薩戒等,出家戒有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及菩薩戒等都是修福的。戒律雖分多種,功能則統歸一致,止惡防非。我們衆生不知何者爲非,何者爲惡,佛有大智慧,他早就爲我們抉擇出來了,哪些不應作,作了就是非,哪些不應做,做了就是惡,若是爲非作惡,就是造罪。若是持戒清淨,不爲非作惡,處處防非止惡,那就修了福。所以在家居士持戒亦修福,出家比丘、比丘尼持戒亦修福。以上所說的行布施持戒是修福,修福又名培福,即以新福培養夙福。修福培福既已得福,還須惜福,惜福即不要舍福,而盡量保存前生前世布施持戒修得來的福,不要濫用。這等于銀行存款,是從前賺得來的錢,現在不要隨便亂用。舍福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奢侈浪費,名爲舍福。惜福是愛惜福報,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儉德。務須明白,儉是節儉,儉非悭吝,節儉在佛教謂之惜福,是對自己的生活,不要奢靡。節儉省下來的錢財,拿去布施救濟貧民,這時不能悭吝不舍,這道理必須了解清楚。
福報關系很重要,關系到自利,亦關系到利他。若是福報不夠,福太薄,乃是前生的關系,前生沒有修好。佛教不是定命論,定命論者說你該窮,該窮就得受窮。佛教是因緣論,我今生福薄,是前生沒有培福,即前生對布施持戒都做得很差,但可以在今生努力培,因爲大家都懂得佛說布施持戒是修福的,同修蓮友們都可以在今生加倍努力的修,這就是因緣論。聽經修行這都是求智慧非修福,若是不注意修福報,而沒有福報的話,要修行就很困難,會有許多魔障,第一個是病魔,不修行用功沒有病,一修行用功,這個病那個病全來了。因爲福報薄沒有錢,害了病也沒有醫藥費,如此怎麼去修行呢?此名病魔。福報不夠,想修行也不能修,因爲福報不夠,生活就很艱苦,因爲生活不充裕,從早忙到晚,收入還不夠吃飯,爲謀生而辛勤勞苦,做得精疲力盡,也沒有時間好修行,這是事務魔。病魔、事務魔,統屬煩惱魔。煩惱者紛煩惱亂,使你身不安,心不安,怎麼能修行呢?這是貧窮的佛弟子,前生沒有修到福,今生薄福貧窮,所以今生要急起努力修福。你若是自利利他,福報愈培愈大,結果就能得到成佛的果報。叁世諸佛都要從培福作起,才能夠成佛。即是說,若沒有福報,自己吃飯都成問題,怎麼能修行用功?自己生活不具足,怎能夠上供叁寶,下利衆生?所以說一定要有福。前生培的有多少,我們自己不知道;今生栽培,自己可以作得主,這就是圓瑛大師提出要求福的原因所在。
大師所提倡的叁求是相互關聯的,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就必須有智慧,有了般若智慧,才能更好地“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要想早日圓成菩提大願,就必須求生淨土,要求生淨土就必須修福、修慧,在修福、修慧的同時必能利益衆生,所以這是契時契機的,是與時俱進的。求慧和求生淨土兩個方面,上文都已談到一些,限于篇幅這裏就不再詳說了。
大師提倡的“叁求”是實修之路
人之修行與不修行,主要在身、口、意叁業。若身行惡事,口說惡言,意起惡念,即是不修行。我們能求福、求慧、求生淨土,能令叁業清淨,即是修行之法。照上面所說能至誠、懇切地去求福、求慧,當然心、口、意叁方面不雜亂而清淨。聞此念佛法門,對求生淨土深信不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字字從心生起,句句從口念出,字字從耳聽入,句句念得分明,無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則意業清淨,此即是意業修行;口念佛號,不說閑話,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此即是口業修行;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淨,此即是身業修行。如上所舉念佛能令叁業清淨,可爲修行之明證。所以說,念佛即是修行之法。
“叁求”是圓瑛大師對學佛修行的簡要總結,淨土法門確實是收機最廣,影響最大,曆代以來之所以得到四衆弟子的信受奉行,其原因就在于它是最簡單、最方便、最穩當、最直捷、最圓、最頓的無上法門。最後,我懇切希望各位同修,遵循圓瑛大師所教導的“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念佛、念法、念侶(撰文者按:居士則“侶”應改爲“師”)僧伽”,對淨土法門深信無疑,共發菩提大心,生以佛心,做好所應做的一切工作,祥和地生;終無遺憾,諸事圓滿告別親人,往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生活中的佛教 圓瑛大師的“叁求”與契時契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