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果,为浅位因果。能相信修四谛、十二因缘法,可超出三界,了脱六道轮回,证得阿罗汉、辟支佛果,这个信心就深了,叫深位因果。这里讲到第三种福业,发菩提心以后的因果,是大乘的因果。和二乘因果比较起来,那是浅信,一定要相信大乘因果,才得名为深位因果。大乘因果,就是因位作菩萨,果位能够成佛。作菩萨修的什么因?六度万行是也。修六度法门,开为万种行门,这就是成佛之因,将来必定得成佛之果,能相信此等因果,才可谓深信因果。大乘又分权教大乘和实教大乘。权教大乘是权巧方便,为二乘人令回小向大,说的权巧方便大乘法,他们修的六度法,是依事相修的;而实教大乘是真实的大乘,他修六度是按理性修的。所以相信修六度之因,可以成佛,若是着了事相,非深信因果,要相信修六度,而依着六度的理性起修,亦即依自己本具之佛性起修,那才是真正成佛之因,才能真正证到成佛之果,要相信这个道理,才是深信因果。这第三种福是大乘福,先发菩提心,次要信因果,而且是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的工夫,自利利他,发了菩提心,信了因果,那只是个信心,要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了解呢?学佛法有四个步骤——信、解、行、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是属“信”;还需要了解甚深的佛理,要求解。求解从哪里求?“读诵大乘”。对本日读,背本日诵。先对着大乘经典读,读熟了再背诵。有人说:大乘不是不着相吗,为什么还要读诵经典?须知大乘不着相,是用功用到不着相的时候,才能够不着相。大乘不着相,尤其是不着文字相,今者“读诵大乘”,拼命的读,拼命的背,若认为是着文字相,那是不懂佛法不着文字相的道理。佛法说不着文字相,是即文字而离文字,不是根本不读大乘经为不着相,为离文字相,这样就和那些不学佛法者一般愚痴,怎能叫做大乘的不着相,应叫做愚痴。所谓不着相者,是即文字而离文字,先当努力读,读熟了再背诵,脚踏实地的用工夫。读时和诵时,随文作观,要了解它的道理,先是依文解义的了解,再进一步大开圆解,将经中圆满的道理,统统解悟出来,到那时候,才能说不着相,因为他已开悟了,这叫做即文字而离文字;若是最初下手,经还没有看,就要不着相,那是十足的愚痴行为。“读诵大乘”是自利的行门,大乘经要利他,以下“劝进行者”这一句,就是利他的行门。劝是劝导、引诱。众生不信大乘法,我要劝他信,这叫劝导;劝导他不听,必须用方便引诱他信,就叫劝诱。进者将众生接引到佛门里来,叫做引进,再进一步,劝他努力修行,叫做精进。行者就是修行的人,此指新学的菩萨。先进的老菩萨,对未信大乘佛法的众生,劝导他信仰大乘,既信之后,再劝勉他努力修行,这就叫做“劝进行者”。
上面所讲的: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凡夫有漏之福业。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小乘之业。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是大乘业,但这大乘业须是真实大乘,权教大乘业还有不净。所以不能落到权教大乘上。
那么,我们学佛修行,为什么要先修此三福呢?因为福与罪是相对待的,不修福就必造罪。我们要把凡夫转变成圣人,把凡夫转变为佛,若天天造罪,怎么能成佛呢?若是修福就不造罪了。造罪则生障碍,不造罪没有障碍,天天修福,则福报愈修愈大。求生西方要修净业,要修福,还不要着相,理论愈读愈高,愈读愈深,但是下手必须从事相上下手。学佛本为求佛智慧,而佛号称两足尊,即福慧两俱足的世尊,足者修行圆满之意。修福如何修?行布施持戒。布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都是培福。其次持戒修福,分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三皈戒、五戒、八戒,及在家菩萨戒等,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及菩萨戒等都是修福的。戒律虽分多种,功能则统归一致,止恶防非。我们众生不知何者为非,何者为恶,佛有大智慧,他早就为我们抉择出来了,哪些不应作,作了就是非,哪些不应做,做了就是恶,若是为非作恶,就是造罪。若是持戒清净,不为非作恶,处处防非止恶,那就修了福。所以在家居士持戒亦修福,出家比丘、比丘尼持戒亦修福。以上所说的行布施持戒是修福,修福又名培福,即以新福培养夙福。修福培福既已得福,还须惜福,惜福即不要舍福,而尽量保存前生前世布施持戒修得来的福,不要滥用。这等于银行存款,是从前赚得来的钱,现在不要随便乱用。舍福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奢侈浪费,名为舍福。惜福是爱惜福报,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俭德。务须明白,俭是节俭,俭非悭吝,节俭在佛教谓之惜福,是对自己的生活,不要奢靡。节俭省下来的钱财,拿去布施救济贫民,这时不能悭吝不舍,这道理必须了解清楚。
福报关系很重要,关系到自利,亦关系到利他。若是福报不够,福太薄,乃是前生的关系,前生没有修好。佛教不是定命论,定命论者说你该穷,该穷就得受穷。佛教是因缘论,我今生福薄,是前生没有培福,即前生对布施持戒都做得很差,但可以在今生努力培,因为大家都懂得佛说布施持戒是修福的,同修莲友们都可以在今生加倍努力的修,这就是因缘论。听经修行这都是求智慧非修福,若是不注意修福报,而没有福报的话,要修行就很困难,会有许多魔障,第一个是病魔,不修行用功没有病,一修行用功,这个病那个病全来了。因为福报薄没有钱,害了病也没有医药费,如此怎么去修行呢?此名病魔。福报不够,想修行也不能修,因为福报不够,生活就很艰苦,因为生活不充裕,从早忙到晚,收入还不够吃饭,为谋生而辛勤劳苦,做得精疲力尽,也没有时间好修行,这是事务魔。病魔、事务魔,统属烦恼魔。烦恼者纷烦恼乱,使你身不安,心不安,怎么能修行呢?这是贫穷的佛弟子,前生没有修到福,今生薄福贫穷,所以今生要急起努力修福。你若是自利利他,福报愈培愈大,结果就能得到成佛的果报。三世诸佛都要从培福作起,才能够成佛。即是说,若没有福报,自己吃饭都成问题,怎么能修行用功?自己生活不具足,怎能够上供三宝,下利众生?所以说一定要有福。前生培的有多少,我们自己不知道;今生栽培,自己可以作得主,这就是圆瑛大师提出要求福的原因所在。
大师所提倡的三求是相互关联的,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必须有智慧,有了般若智慧,才能更好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要想早日圆成菩提大愿,就必须求生净土,要求生净土就必须修福、修慧,在修福、修慧的同时必能利益众生,所以这是契时契机的,是与时俱进的。求慧和求生净土两个方面,上文都已谈到一些,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详说了。
大师提倡的“三求”是实修之路
人之修行与不修行,主要在身、口、意三业。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我们能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能令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照上面所说能至诚、恳切地去求福、求慧,当然心、口、意三方面不杂乱而清净。闻此念佛法门,对求生净土深信不疑,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字字从心生起,句句从口念出,字字从耳听入,句句念得分明,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则意业清净,此即是意业修行;口念佛号,不说闲话,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此即是口业修行;意业不起念,身业无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摄,则身业清净,此即是身业修行。如上所举念佛能令三业清净,可为修行之明证。所以说,念佛即是修行之法。
“三求”是圆瑛大师对学佛修行的简要总结,净土法门确实是收机最广,影响最大,历代以来之所以得到四众弟子的信受奉行,其原因就在于它是最简单、最方便、最稳当、最直捷、最圆、最顿的无上法门。最后,我恳切希望各位同修,遵循圆瑛大师所教导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念佛、念法、念侣(撰文者按:居士则“侣”应改为“师”)僧伽”,对净土法门深信无疑,共发菩提大心,生以佛心,做好所应做的一切工作,祥和地生;终无遗憾,诸事圆满告别亲人,往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生活中的佛教 圆瑛大师的“三求”与契时契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