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佛教 圆瑛大师的“三求”与契时契机▪P2

  ..续本文上一页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教人布施。若盗窃者,闻法不盗,便能行施,是故今世得多财福德。

  三、端正无比 谓前世说法时,所讲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随顺正法。令闻法者,和气安心,颜色悦怿,自生光泽,是故今世得端正无比福德。

  四、名誉远闻 谓前世说法时,所讲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以善及人。令闻法者,归敬三宝,相从者众,是故今世得名誉远闻福德。

  五、聪明大智 谓前世说法时,所讲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乐说无吝。令闻法者,妙慧开解,是故今世得聪明大智福德。

  以上所举之多种福田,皆是弘法利生之大事,是学佛者的本分。如佛教徒都这样做,非但其本人能求到大福,亦大有利于人,不是既利己也更利人的好事吗?

  慧的含义及其重要作用

  佛经中所讲的慧,不是一般所认为的聪明才智,它是绝对正确的、无有私见的、既能自利更能利人的大智慧,在汉语中没有确切的词语可翻译,因此在佛经中就直译其音称“般若”。

  所谓般若,实际上它是由禅定证得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指认识真理,且能把握在认识真理时,又可贯通万法,并应用于万法中的、无错误的“知识”。这种智慧能生一切法乐,是出生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故名根本智,它冥符于真理,而无能缘所缘之差别。《三藏法数》卷五载:“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又根本智之名,相对于后得智而言。据《摄大乘论》所载:“从真如流出正体智,正体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智流出大悲心,大悲心流出十二部经,名为胜流法界。通达胜流法界得无边法音果。”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得“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根本智慧,是认识众生与万法缘起性空的真理,也即是明了宇宙万有之所以是普遍共同不变的原则;后得智慧,是认识真理后发生起的智慧,即是对机施教。于宇宙、人生、事物界中的一切境缘现前,如果恰能给予适当的安排,使于法中都能发挥其差别的作用,而又不违背其共通的原理。故前者亦名如理智,后者亦叫如量智。如此说来学佛直至成佛的过程,也即是求智慧并达到智慧圆满的过程,智慧在佛学中的作用即在于此。

  学佛与求生净土

  从理上说,在世间上长期修福、修慧,即可达到成佛的目的。虽然一切法门皆能了脱生死,但要自力了脱,须具上根利器;中下根者历劫修行亦难出离,因为中间往往投胎受生,容易昏迷退堕,深堪慨叹!故明代高僧莲池大师,在《往生集》卷三中说:“士大夫英敏过人者,多自僧中来……迷而不返者什九,不负宿因者什一。其故何也?五浊恶世诸多退缘,贤者所难免也。故戒禅师身后为东坡,青禅师身后为曾鲁公,哲禅师身后耽富贵多忧苦……古今知识,所以劝人舍五浊而求净土也。”从上可知,在娑婆世界靠自力修行想得到了生死,是十分不易的。

  在娑婆世界了生死十分不易,但往生极乐就不同了,《阿弥陀经》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说明一经往生,即永不退转。为什么能这样呢?古大德有个比喻:在娑婆修行,如混浊的水,虽经澄清,渣滓未除,一经搅动,便沉渣泛起,仍变为浊水;在极乐修行,如澄清之后再去除渣滓,虽经搅动再也不会混浊。得阿鞞跋致,是圆证三不退了。在娑婆修行,要待见惑断尽了证须陀洹果,才得位不退;到思惑也断尽了证阿罗汉果,方可得行不退;直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才证念不退,但还没有圆,要到等觉菩萨位才能圆证三不退。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不同了,即使你是带业往生去的,见思惑都没有断,但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得阿鞞跋致,只有进步没有后退的修行,自然成就无上菩提在握,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慈悲,往生极乐世界的好处。《阿弥陀经》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成就众生最殊胜的法门,要有大福报的人才肯相信,圆瑛大师有大福报,他老人家相信这个法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

  “三求”与利益众生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只能简略地以《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三福为例来谈。《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下面所讲的三种福,是修净业最初下手的修行方法: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一先修世间凡夫之福,就是说,你欲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是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一生成佛了。既是生到极乐世界一生成办,故今应先做一个好人,若不先修成一个好人,那就成恶人,恶人造罪业,罪业会起障碍,有障碍那怎能生到西方去呢?所以应先修人间凡夫的福报。修世间凡夫什么福报?第一孝顺父母,第二奉事师长,因为父母师长对我们有大恩。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没有父亲母亲,根本没有我们这个人;没有父母抚育,纵然生出来了,亦不会长大成人,所以父母的恩最重。第二、奉事师长,师长有教育之恩,没有师长,我们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一切做人的本领,全都没有;还有我们都是学佛的人,师父教导我们做人与学佛的方法。所以,师长对我们有大恩,故应该报父母恩、报师长恩,也就是应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能知道报父母师长恩的人,推而广之,其他亲戚朋友,不论任何人,只要对你有好处、有恩惠,我们都要报答。人人都存报恩之心,那社会就会安定、就和乐,世界自然和平,所以这是关系到世问的治和乱的大事,很重要。

  修十善业是佛法的基础工夫,若不修十善业,则造十恶业,若是天天在造罪造恶业,这还算是修行者吗?所以修十善业,是修行的基础工夫。十恶业是身口意三业造出来的,身恶业有三种:杀、盗、淫;口恶业有四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即心意所造之恶业,亦有三种:贪心、扆心、愚痴心。因为十恶业中杀业最重,故特别提出不杀。怎样才算不杀呢?要发慈心呀!对上面父母师长要发恭敬心,对下面一切众生发慈悲心。慈悲心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佛法以慈悲心为根本,我要度一切众生成佛,怎么可以杀害他们的生命呢?众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个,若把它唯一无二的生命断了,那是最痛苦的事,所以造杀生业,是最重的一种恶业。慈心不杀是佛制的戒律,第一不许杀人,若是杀了人,便犯杀戒的重罪,不许忏悔。第二不许杀畜生,我们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当然也要度畜生,度它还度不好,怎么可以杀它呢?所以要有慈悲心,不可杀生。再进一步身口意三业,都要停止造十恶业,而修十善业。就是十种恶业统统不做,变成十种善业,这是修学佛法的基本工夫。这第一个福报,就是世间福报。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两种福业,同于声闻、缘觉二乘。此二乘人的福,是出世间的福。“受持三皈”: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后,能得大福报,所以必须皈依三宝。皈依是初入佛门的第一步工夫,它是佛教的总纲,在家居士应当受三皈,出家还是要受持三皈,因为三皈,通彻全体佛教,它通于小乘,亦通于大乘。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具足众戒中,包括四众弟子的戒法。在家二众戒,就是先受三皈依,然后进受五戒和八戒。出家二众戒,即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具足者各按本位具足圆满受持。刚才说三皈依通于大小乘,受戒不同,小乘有小乘的戒法,大乘有大乘的戒法。大乘戒法就是菩萨戒,四众弟子都应该受,出家人受出家菩萨戒,在家人受在家菩萨戒。这就是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威是很庄严的意思,即孔子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之威,是庄重的意思,不是威猛的威。仪者仪则,即是规则。出家人受持具足戒法,行住坐卧,都有一种威仪,统名四大威仪,详细分析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应当全部如法受持,不得毁犯。为什么单指着出家人讲?出家人是人天师范,不但为人作师父,还要为天道众生作师父,行住坐卧,不庄重怎么行呢?所以出家人不可犯威仪。在家居士在整个佛教来说,他们既是佛教的护法者,同时也是学佛者,所以持居士戒也要注重威仪的修习。这持戒和守威仪,都是求福的。犯戒就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是同于大乘菩萨修的福。我们要学大乘菩萨,第一要先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译成汉语是觉有情,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为发菩提心。第二要深信因果,若是错了因果,背了因果,就造了罪,故当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者,在凡夫位,以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信因果,这是现世因果。能了知因果通三世者为深信因果,如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知道因果通三世,而只顾现世因果的话,有些行善的人,以因果说应当享福,他却生活艰苦;有的造恶之人,理当受苦,他却生活优裕。因此对因果便生怀疑,不敢相信。今示以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当知那行善之人,生活艰苦,是他前世没有修福,故今生受苦;那个造恶者生活优裕,是他前世修了福,故今生富裕。“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恶人享福,是他前世修来的,但他今生作恶,来世决定没有好结果,不但当个贫穷人当不到,还可能堕落到三恶道。那善人生活艰苦,还能行善,来生一定有好结果,因为他虽是个贫穷人,还能行善事,来生一定有好的结果,不但生人,还可能生天,一定在人天道享福。这就是今生作的什么因,来生得的什么果。讲深信因果之“深”义,以能相信因果通三世,可算是深了。但只是在在凡夫位上,可说是深信因果,若较诸二乘因果,则凡夫位的三世因果是世间…

《生活中的佛教 圆瑛大师的“三求”与契时契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