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佛教 圆瑛大师的“三求”与契时契机

  生活中的佛教

  圆瑛大师的“三求”与契时契机

  提要本文通过介绍圆瑛大师的简历,来说明大师由禅入净的修行过程。大师所创导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三求,是契机、契理自他两利的,符合实际修行道路。

  大师简传

  圆瑛(1878~1953)大师,名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三求堂主人、一吼堂主人、灵源行者、离垢子,以字行。俗姓吴,名亨春,福建古田端上村人。5岁父母双亡,由叔父照养,幼读儒典,16岁应试中秀才。年龄渐长,感身世孤零,生出家之念,叔父不许。到19岁时大病中发愿,如获病愈,定出家为僧。

  同年至鼓山涌泉寺出家,礼莆田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次年,从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先后于常州天宁寺冶开禅师习禅五载、后与太虚同随天童寺寄禅等学法参禅6年。其后又从通智、谛闲、祖印、慧明等修习教观,并精研《楞严经》。1908年开法于泉州涌泉寺后,声誉渐着。宣统元年(1909)主持宁波接待寺,并于寺创办佛教讲习所。1914年,八指头陀敬安为保护全国寺产,在上海联合17省僧侣代表,成立中华佛教总会,大师任参议长。曾讲经于福建、浙江、北京、天津、厦门和台湾等地,远及南洋。1924年,任泉州开元寺住持,与转道、转物发愿重兴开元寺。1925年,于开元寺创办佛教慈儿院,自任院长。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被推为会长。1931年在上海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与太虚见解有别,太虚退出,大师连任七届会长。

  1930年,师被选任宁波天童寺方丈,5月进院时即提出“为法为人,尽心尽力”的住持原则,并以“十二不”与大众共勉:不贪名、不图利、不舞弊、不苟安、不放逸、不畏强、不欺弱、不居功、不卸责、不徇情、不背理等。

  1935年,大师在上海创建圆明讲堂。1937年,接任鼓山涌泉寺住持。抗日战争时期,大师在上海组织僧侣救护队,办难民收容所,并赴南洋募集经费援助抗战。1939年秋回国后,在圆明讲堂组织圆明莲池念佛会;10月,在圆明讲堂突遭日本宪兵逮捕,以“抗日救国”问罪。日本宪兵队曾企图诱迫其合作,但遭坚决拒绝。出狱后,专心注经讲学。1940年,于圆明讲堂组成圆明法施会。1945年,大师鉴于弘法人才缺乏,开办“楞严专宗学院”于圆明讲堂,自任院长,还聘应慈、兴慈两位法师授课。

  1952年代表全国佛教徒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为团结全国佛教徒和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同年9月病逝于宁波天童寺。著作甚多,有《楞严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住持禅宗语录》、《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劝修念佛法门》、《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等近20种,后合编为《圆瑛法汇》行世。

  圆瑛大师由禅入净的实践

  圆瑛大师,自21岁从福州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亲近禅宗尊宿冶开禅师修禅五载。时常定境现前,身心廓然,曾于定中悟后写了一偈:

  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

  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

  到了26岁,转到宁波天童寺,从寄禅和尚参究。至28岁的冬天,在禅七中觉到身心俱空,又说偈云:

  山穷水尽转身来,迫得金刚正眼开,

  始识到家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

  36岁以后,因读永明延寿和云栖莲池等大师的净土著作,开始深信净土念佛法门,并从此致力于禅净双修,由事念而归理念。正如永明大师《四料简》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圆公大师后来数十年,力弘净土,到处讲经说教,劝人念佛。曾经讲演《阿弥陀经要解》、《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起信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等许多净土法门的经论多遍,并对上述经论着有讲义流通于世,利益众生。又曾经讲过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和《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力劝修念佛法门,普度众生,同生西方极乐净土。

  在他76岁病势严重时刻,仍坚持一心念佛,嘱咐随侍左右的许多弟子说:“我今身心,尚感安乐,无挂无碍。出家人置生死于度外,以疾病为助缘,余号“三求堂主人”,平生都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为宗旨。现在福慧已求,最后只有求生净土。汝等立身处世,须以三求为正确修学方针。更希望广大佛教道友、信徒,以此三求为真正学佛宗旨。”并说偈云:

  唯有一宗事,但念阿弥陀,求生于净土,上品紫金台。

  大师还把古诗:“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改为: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前程何处是,念佛度春秋。

  又嘱咐弟子写了一张纸条贴在病房的墙壁上:“来者念佛,是真莲友。”由此可知,大师身染重病之时,仍能作得到主,真正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不愧为三求堂主人。

  试析“三求”的内涵

  大师提倡的三求是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不懂佛法的人看起来这好像很粗浅,亦带有为个人求这求那的自私自利的味道,但绝对不是这样的!首先福和慧是成佛的根本,称为两种庄严。佛称两足尊,没有最大的福和最圆满的智慧是不能成佛的;这对求生净土的佛弟子来说,也很有必要,没有福慧是不能信受这个易行难信之法的。

  有些人的发心很高,他说:“我要在娑婆世界度众生,也要在娑婆世界成佛”。看来这个发心很好,但真正要在这里成佛是很困难的。佛虽然告诉我们,佛法的一切法门都能了脱生死。不过你要一生了脱,除非你是上根利器者,若中下根的人则需历劫修行方可,而且往往投胎受生,容易昏迷退堕,那不知要到何时才能出离轮回了。所以我们末法学佛的众生,应该作认真衡量,不要舍易求难,好高骛远。

  福的分类与求福

  福与祸相对,古人谓福运、福气,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幸福,想得到幸福就需要求福。一般人所求的是世间之福,人们称财色名食睡为五福,以为“五福临门”就是最幸福的事。以佛教徒来说,如果不积福、不种福田而只知尽情地享福,祸也往往会伴之而来,因为这是人天福报,是有漏之福。故一般不信佛的人所求的是世间之福,其福少而狭,并且易失。佛教所讲的福,包括世出世间之福,这才是大福报,有此福报才能最后成佛,因此佛教徒也必须求福。下面我们就简单地谈一下佛教对福的看法:

  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二所说,福业有三种:一施福业,施与贫穷之人,由施而获世出世之福利,谓之施福业;二平等福业,以平等之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因而成世出世之福利,谓之平等福业;三思维福业,以智慧思维观察出离之法,为出世福善之业,谓之思维福业。在陈孝义居士编的《佛学常见词汇》中,说到三种福业是世福、戒福、行福。其中:世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发菩提心,修行佛道。因为大师讲“=求”,其目的在求生净土,故我再以《观无量寿佛经》为例,该经说.“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要得到福,必须求福。这个求福不是求佛菩萨赐福,而是要我们脚踏实地去做,像农民种田一样地付出辛勤的劳动,故名之为种福田。佛教最常讲的福田有八种,如《梵网经菩萨戒义疏》所载:“八福田者,谓佛、圣人、僧三种,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者,父母生我肉身者,此四名恩田;救济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若人能向此八种恭敬供养,慈愍惠施,则皆能生无量之福果,故称为福田。这好比农民之努力耕种田地,则可获秋天的丰收。下面对八福田稍加解释:

  一、佛田佛,梵语具云佛陀,汉译为觉,就是觉道具足圆满,位登极果,世出世间最胜无比,人能恭敬供养,岂但获一切福,亦能灭一切罪,故名佛田。这里的“世出世间”的意思是:世指人、天;出世间即声闻、缘觉、菩萨。

  二、圣人田 指声闻、缘觉、菩萨,出离三界,证悟圣道,具足无量功德智慧,人能恭敬供养,即获胜福,故名圣人田。“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僧田僧,梵语具云僧伽,汉译为和合众,谓处众和同,敬顺无诤,是佛弟子。人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僧田。

  四、和尚田 和尚,梵语邬波遮迦,古于阗国译云和尚,汉译为力生,即教授师。谓出家者,因师教诲之力,生长法身,其恩实重,人能供养恭敬,即获福利,故名和尚田。

  五、阇黎田 阇黎,梵语具云阿阇黎,汉译为正行。以能纠正弟子之行,就是求戒时教授、得戒等师。因依阇黎所教授之戒,得生禅定智慧,其恩实重,人能供养恭敬,即获福利,故名阇黎田。

  六、父田 父为“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于长,教诫育养,其恩极大,但心之至、孝之纯,则亦自然获福,故名父田。

  七、母田 母亲自怀孕、分娩,以至乳哺抚育,护持长养,愍念劬劳,其恩极大,做子女的理应竭力奉养,虽不应有求福之念。但心之至、孝之纯,则亦自然获福,故名母田。

  八、病田 指见人有病,应当念其痛苦,用心疗救,给与医药,则能获福,故名病田。

  又贤首大师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三谈到:“一造旷路美井、二水路桥梁、三平治险路、四孝事父母、五供养沙门、六供养病人、七救济苦厄、八设无遮大会”为八福田。

  还有《贤者五福德经》讲到,说法能得到五种福德:

  一、长寿指前世说法时,所讲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一皆善。若好杀者,以闻法故,而能止杀,是故今世得长寿福德。

  二、多财谓前世说法时,所讲…

《生活中的佛教 圆瑛大师的“三求”与契时契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