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圓瑛大師的“叁求”與契時契機

  生活中的佛教

  圓瑛大師的“叁求”與契時契機

  提要本文通過介紹圓瑛大師的簡曆,來說明大師由禅入淨的修行過程。大師所創導的“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叁求,是契機、契理自他兩利的,符合實際修行道路。

  大師簡傳

  圓瑛(1878~1953)大師,名宏悟,別號韬光,又號叁求堂主人、一吼堂主人、靈源行者、離垢子,以字行。俗姓吳,名亨春,福建古田端上村人。5歲父母雙亡,由叔父照養,幼讀儒典,16歲應試中秀才。年齡漸長,感身世孤零,生出家之念,叔父不許。到19歲時大病中發願,如獲病愈,定出家爲僧。

  同年至鼓山湧泉寺出家,禮莆田梅峰寺增西上人爲師。次年,從妙蓮和尚受具足戒。先後于常州天甯寺冶開禅師習禅五載、後與太虛同隨天童寺寄禅等學法參禅6年。其後又從通智、谛閑、祖印、慧明等修習教觀,並精研《楞嚴經》。1908年開法于泉州湧泉寺後,聲譽漸著。宣統元年(1909)主持甯波接待寺,並于寺創辦佛教講習所。1914年,八指頭陀敬安爲保護全國寺産,在上海聯合17省僧侶代表,成立中華佛教總會,大師任參議長。曾講經于福建、浙江、北京、天津、廈門和臺灣等地,遠及南洋。1924年,任泉州開元寺住持,與轉道、轉物發願重興開元寺。1925年,于開元寺創辦佛教慈兒院,自任院長。1929年與太虛共同發起成立中國佛教會,被推爲會長。1931年在上海召開第叁次全國代表大會時,與太虛見解有別,太虛退出,大師連任七屆會長。

  1930年,師被選任甯波天童寺方丈,5月進院時即提出“爲法爲人,盡心盡力”的住持原則,並以“十二不”與大衆共勉:不貪名、不圖利、不舞弊、不苟安、不放逸、不畏強、不欺弱、不居功、不卸責、不徇情、不背理等。

  1935年,大師在上海創建圓明講堂。1937年,接任鼓山湧泉寺住持。抗日戰爭時期,大師在上海組織僧侶救護隊,辦難民收容所,並赴南洋募集經費援助抗戰。1939年秋回國後,在圓明講堂組織圓明蓮池念佛會;10月,在圓明講堂突遭日本憲兵逮捕,以“抗日救國”問罪。日本憲兵隊曾企圖誘迫其合作,但遭堅決拒絕。出獄後,專心注經講學。1940年,于圓明講堂組成圓明法施會。1945年,大師鑒于弘法人才缺乏,開辦“楞嚴專宗學院”于圓明講堂,自任院長,還聘應慈、興慈兩位法師授課。

  1952年代表全國佛教徒出席“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被推選爲第一任會長,爲團結全國佛教徒和保衛世界和平事業作出新的貢獻。同年9月病逝于甯波天童寺。著作甚多,有《楞嚴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講義》、《住持禅宗語錄》、《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勸修念佛法門》、《一吼堂詩集》、《一吼堂文集》等近20種,後合編爲《圓瑛法彙》行世。

  圓瑛大師由禅入淨的實踐

  圓瑛大師,自21歲從福州到江蘇常州天甯寺,親近禅宗尊宿冶開禅師修禅五載。時常定境現前,身心廓然,曾于定中悟後寫了一偈:

  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

  洞徹靈明無挂礙,千差萬別一時通。

  到了26歲,轉到甯波天童寺,從寄禅和尚參究。至28歲的冬天,在禅七中覺到身心俱空,又說偈雲:

  山窮水盡轉身來,迫得金剛正眼開,

  始識到家無一事,涅槃生死絕安排。

  36歲以後,因讀永明延壽和雲棲蓮池等大師的淨土著作,開始深信淨土念佛法門,並從此致力于禅淨雙修,由事念而歸理念。正如永明大師《四料簡》說的:“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圓公大師後來數十年,力弘淨土,到處講經說教,勸人念佛。曾經講演《阿彌陀經要解》、《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起信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等許多淨土法門的經論多遍,並對上述經論著有講義流通于世,利益衆生。又曾經講過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和《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力勸修念佛法門,普度衆生,同生西方極樂淨土。

  在他76歲病勢嚴重時刻,仍堅持一心念佛,囑咐隨侍左右的許多弟子說:“我今身心,尚感安樂,無挂無礙。出家人置生死于度外,以疾病爲助緣,余號“叁求堂主人”,平生都以求福、求慧、求生淨土爲宗旨。現在福慧已求,最後只有求生淨土。汝等立身處世,須以叁求爲正確修學方針。更希望廣大佛教道友、信徒,以此叁求爲真正學佛宗旨。”並說偈雲:

  唯有一宗事,但念阿彌陀,求生于淨土,上品紫金臺。

  大師還把古詩:“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改爲: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前程何處是,念佛度春秋。

  又囑咐弟子寫了一張紙條貼在病房的牆壁上:“來者念佛,是真蓮友。”由此可知,大師身染重病之時,仍能作得到主,真正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不愧爲叁求堂主人。

  試析“叁求”的內涵

  大師提倡的叁求是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不懂佛法的人看起來這好像很粗淺,亦帶有爲個人求這求那的自私自利的味道,但絕對不是這樣的!首先福和慧是成佛的根本,稱爲兩種莊嚴。佛稱兩足尊,沒有最大的福和最圓滿的智慧是不能成佛的;這對求生淨土的佛弟子來說,也很有必要,沒有福慧是不能信受這個易行難信之法的。

  有些人的發心很高,他說:“我要在娑婆世界度衆生,也要在娑婆世界成佛”。看來這個發心很好,但真正要在這裏成佛是很困難的。佛雖然告訴我們,佛法的一切法門都能了脫生死。不過你要一生了脫,除非你是上根利器者,若中下根的人則需曆劫修行方可,而且往往投胎受生,容易昏迷退墮,那不知要到何時才能出離輪回了。所以我們末法學佛的衆生,應該作認真衡量,不要舍易求難,好高骛遠。

  福的分類與求福

  福與禍相對,古人謂福運、福氣,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幸福,想得到幸福就需要求福。一般人所求的是世間之福,人們稱財色名食睡爲五福,以爲“五福臨門”就是最幸福的事。以佛教徒來說,如果不積福、不種福田而只知盡情地享福,禍也往往會伴之而來,因爲這是人天福報,是有漏之福。故一般不信佛的人所求的是世間之福,其福少而狹,並且易失。佛教所講的福,包括世出世間之福,這才是大福報,有此福報才能最後成佛,因此佛教徒也必須求福。下面我們就簡單地談一下佛教對福的看法:

  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二所說,福業有叁種:一施福業,施與貧窮之人,由施而獲世出世之福利,謂之施福業;二平等福業,以平等之慈悲心,愛護一切衆生,因而成世出世之福利,謂之平等福業;叁思維福業,以智慧思維觀察出離之法,爲出世福善之業,謂之思維福業。在陳孝義居士編的《佛學常見詞彙》中,說到叁種福業是世福、戒福、行福。其中:世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戒福是受持叁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發菩提心,修行佛道。因爲大師講“=求”,其目的在求生淨土,故我再以《觀無量壽佛經》爲例,該經說.“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要得到福,必須求福。這個求福不是求佛菩薩賜福,而是要我們腳踏實地去做,像農民種田一樣地付出辛勤的勞動,故名之爲種福田。佛教最常講的福田有八種,如《梵網經菩薩戒義疏》所載:“八福田者,謂佛、聖人、僧叁種,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者,父母生我肉身者,此四名恩田;救濟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若人能向此八種恭敬供養,慈愍惠施,則皆能生無量之福果,故稱爲福田。這好比農民之努力耕種田地,則可獲秋天的豐收。下面對八福田稍加解釋:

  一、佛田佛,梵語具雲佛陀,漢譯爲覺,就是覺道具足圓滿,位登極果,世出世間最勝無比,人能恭敬供養,豈但獲一切福,亦能滅一切罪,故名佛田。這裏的“世出世間”的意思是:世指人、天;出世間即聲聞、緣覺、菩薩。

  二、聖人田 指聲聞、緣覺、菩薩,出離叁界,證悟聖道,具足無量功德智慧,人能恭敬供養,即獲勝福,故名聖人田。“叁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叁、僧田僧,梵語具雲僧伽,漢譯爲和合衆,謂處衆和同,敬順無诤,是佛弟子。人能恭敬供養,即獲福利,故名僧田。

  四、和尚田 和尚,梵語邬波遮迦,古于阗國譯雲和尚,漢譯爲力生,即教授師。謂出家者,因師教誨之力,生長法身,其恩實重,人能供養恭敬,即獲福利,故名和尚田。

  五、阇黎田 阇黎,梵語具雲阿阇黎,漢譯爲正行。以能糾正弟子之行,就是求戒時教授、得戒等師。因依阇黎所教授之戒,得生禅定智慧,其恩實重,人能供養恭敬,即獲福利,故名阇黎田。

  六、父田 父爲“資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于長,教誡育養,其恩極大,但心之至、孝之純,則亦自然獲福,故名父田。

  七、母田 母親自懷孕、分娩,以至乳哺撫育,護持長養,愍念劬勞,其恩極大,做子女的理應竭力奉養,雖不應有求福之念。但心之至、孝之純,則亦自然獲福,故名母田。

  八、病田 指見人有病,應當念其痛苦,用心療救,給與醫藥,則能獲福,故名病田。

  又賢首大師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叁談到:“一造曠路美井、二水路橋梁、叁平治險路、四孝事父母、五供養沙門、六供養病人、七救濟苦厄、八設無遮大會”爲八福田。

  還有《賢者五福德經》講到,說法能得到五種福德:

  一、長壽指前世說法時,所講經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一皆善。若好殺者,以聞法故,而能止殺,是故今世得長壽福德。

  二、多財謂前世說法時,所講…

《生活中的佛教 圓瑛大師的“叁求”與契時契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