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教人布施。若盜竊者,聞法不盜,便能行施,是故今世得多財福德。
叁、端正無比 謂前世說法時,所講經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隨順正法。令聞法者,和氣安心,顔色悅怿,自生光澤,是故今世得端正無比福德。
四、名譽遠聞 謂前世說法時,所講經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以善及人。令聞法者,歸敬叁寶,相從者衆,是故今世得名譽遠聞福德。
五、聰明大智 謂前世說法時,所講經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樂說無吝。令聞法者,妙慧開解,是故今世得聰明大智福德。
以上所舉之多種福田,皆是弘法利生之大事,是學佛者的本分。如佛教徒都這樣做,非但其本人能求到大福,亦大有利于人,不是既利己也更利人的好事嗎?
慧的含義及其重要作用
佛經中所講的慧,不是一般所認爲的聰明才智,它是絕對正確的、無有私見的、既能自利更能利人的大智慧,在漢語中沒有確切的詞語可翻譯,因此在佛經中就直譯其音稱“般若”。
所謂般若,實際上它是由禅定證得的智慧。這種智慧是指認識真理,且能把握在認識真理時,又可貫通萬法,並應用于萬法中的、無錯誤的“知識”。這種智慧能生一切法樂,是出生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故名根本智,它冥符于真理,而無能緣所緣之差別。《叁藏法數》卷五載:“根本智亦名無分別智,謂此智不依于心,不緣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無異。如人閉目外無分別,由此無分別智能生種種分別,是名根本智。”又根本智之名,相對于後得智而言。據《攝大乘論》所載:“從真如流出正體智,正體智流出後得智,後得智流出大悲心,大悲心流出十二部經,名爲勝流法界。通達勝流法界得無邊法音果。”分別有爲事相的智,在佛爲後得之權智;在凡夫則是虛妄之計度,凡夫若能離此虛妄之計度,而與真理冥合,則得“無分別智”,亦即佛之根本實智。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爲:根本智慧,是認識衆生與萬法緣起性空的真理,也即是明了宇宙萬有之所以是普遍共同不變的原則;後得智慧,是認識真理後發生起的智慧,即是對機施教。于宇宙、人生、事物界中的一切境緣現前,如果恰能給予適當的安排,使于法中都能發揮其差別的作用,而又不違背其共通的原理。故前者亦名如理智,後者亦叫如量智。如此說來學佛直至成佛的過程,也即是求智慧並達到智慧圓滿的過程,智慧在佛學中的作用即在于此。
學佛與求生淨土
從理上說,在世間上長期修福、修慧,即可達到成佛的目的。雖然一切法門皆能了脫生死,但要自力了脫,須具上根利器;中下根者曆劫修行亦難出離,因爲中間往往投胎受生,容易昏迷退墮,深堪慨歎!故明代高僧蓮池大師,在《往生集》卷叁中說:“士大夫英敏過人者,多自僧中來……迷而不返者什九,不負宿因者什一。其故何也?五濁惡世諸多退緣,賢者所難免也。故戒禅師身後爲東坡,青禅師身後爲曾魯公,哲禅師身後耽富貴多憂苦……古今知識,所以勸人舍五濁而求淨土也。”從上可知,在娑婆世界靠自力修行想得到了生死,是十分不易的。
在娑婆世界了生死十分不易,但往生極樂就不同了,《阿彌陀經》說:“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說明一經往生,即永不退轉。爲什麼能這樣呢?古大德有個比喻:在娑婆修行,如混濁的水,雖經澄清,渣滓未除,一經攪動,便沈渣泛起,仍變爲濁水;在極樂修行,如澄清之後再去除渣滓,雖經攪動再也不會混濁。得阿鞞跋致,是圓證叁不退了。在娑婆修行,要待見惑斷盡了證須陀洹果,才得位不退;到思惑也斷盡了證阿羅漢果,方可得行不退;直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時,才證念不退,但還沒有圓,要到等覺菩薩位才能圓證叁不退。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不同了,即使你是帶業往生去的,見思惑都沒有斷,但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得阿鞞跋致,只有進步沒有後退的修行,自然成就無上菩提在握,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慈悲,往生極樂世界的好處。《阿彌陀經》是一切諸佛教化衆生、成就衆生最殊勝的法門,要有大福報的人才肯相信,圓瑛大師有大福報,他老人家相信這個法門,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相信呢?
“叁求”與利益衆生
由于篇幅的限製,我們只能簡略地以《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叁福爲例來談。《觀無量壽佛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下面所講的叁種福,是修淨業最初下手的修行方法: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一先修世間凡夫之福,就是說,你欲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是生到極樂世界,就可一生成佛了。既是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成辦,故今應先做一個好人,若不先修成一個好人,那就成惡人,惡人造罪業,罪業會起障礙,有障礙那怎能生到西方去呢?所以應先修人間凡夫的福報。修世間凡夫什麼福報?第一孝順父母,第二奉事師長,因爲父母師長對我們有大恩。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沒有父親母親,根本沒有我們這個人;沒有父母撫育,縱然生出來了,亦不會長大成人,所以父母的恩最重。第二、奉事師長,師長有教育之恩,沒有師長,我們沒有知識、沒有技術、一切做人的本領,全都沒有;還有我們都是學佛的人,師父教導我們做人與學佛的方法。所以,師長對我們有大恩,故應該報父母恩、報師長恩,也就是應該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能知道報父母師長恩的人,推而廣之,其他親戚朋友,不論任何人,只要對你有好處、有恩惠,我們都要報答。人人都存報恩之心,那社會就會安定、就和樂,世界自然和平,所以這是關系到世問的治和亂的大事,很重要。
修十善業是佛法的基礎工夫,若不修十善業,則造十惡業,若是天天在造罪造惡業,這還算是修行者嗎?所以修十善業,是修行的基礎工夫。十惡業是身口意叁業造出來的,身惡業有叁種:殺、盜、淫;口惡業有四種:妄言、绮語、惡口、兩舌;意即心意所造之惡業,亦有叁種:貪心、扆心、愚癡心。因爲十惡業中殺業最重,故特別提出不殺。怎樣才算不殺呢?要發慈心呀!對上面父母師長要發恭敬心,對下面一切衆生發慈悲心。慈悲心者,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佛法以慈悲心爲根本,我要度一切衆生成佛,怎麼可以殺害他們的生命呢?衆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個,若把它唯一無二的生命斷了,那是最痛苦的事,所以造殺生業,是最重的一種惡業。慈心不殺是佛製的戒律,第一不許殺人,若是殺了人,便犯殺戒的重罪,不許忏悔。第二不許殺畜生,我們發大慈悲心,普度一切衆生,當然也要度畜生,度它還度不好,怎麼可以殺它呢?所以要有慈悲心,不可殺生。再進一步身口意叁業,都要停止造十惡業,而修十善業。就是十種惡業統統不做,變成十種善業,這是修學佛法的基本工夫。這第一個福報,就是世間福報。
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第兩種福業,同于聲聞、緣覺二乘。此二乘人的福,是出世間的福。“受持叁皈”:叁皈是皈依佛、法、僧叁寶,皈依佛法僧叁寶之後,能得大福報,所以必須皈依叁寶。皈依是初入佛門的第一步工夫,它是佛教的總綱,在家居士應當受叁皈,出家還是要受持叁皈,因爲叁皈,通徹全體佛教,它通于小乘,亦通于大乘。
“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具足衆戒中,包括四衆弟子的戒法。在家二衆戒,就是先受叁皈依,然後進受五戒和八戒。出家二衆戒,即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叁百四十八條。具足者各按本位具足圓滿受持。剛才說叁皈依通于大小乘,受戒不同,小乘有小乘的戒法,大乘有大乘的戒法。大乘戒法就是菩薩戒,四衆弟子都應該受,出家人受出家菩薩戒,在家人受在家菩薩戒。這就是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威是很莊嚴的意思,即孔子所說“君子不重則不威”之威,是莊重的意思,不是威猛的威。儀者儀則,即是規則。出家人受持具足戒法,行住坐臥,都有一種威儀,統名四大威儀,詳細分析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應當全部如法受持,不得毀犯。爲什麼單指著出家人講?出家人是人天師範,不但爲人作師父,還要爲天道衆生作師父,行住坐臥,不莊重怎麼行呢?所以出家人不可犯威儀。在家居士在整個佛教來說,他們既是佛教的護法者,同時也是學佛者,所以持居士戒也要注重威儀的修習。這持戒和守威儀,都是求福的。犯戒就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
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是同于大乘菩薩修的福。我們要學大乘菩薩,第一要先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譯成漢語是覺有情,即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爲發菩提心。第二要深信因果,若是錯了因果,背了因果,就造了罪,故當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者,在凡夫位,以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爲信因果,這是現世因果。能了知因果通叁世者爲深信因果,如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知道因果通叁世,而只顧現世因果的話,有些行善的人,以因果說應當享福,他卻生活艱苦;有的造惡之人,理當受苦,他卻生活優裕。因此對因果便生懷疑,不敢相信。今示以叁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當知那行善之人,生活艱苦,是他前世沒有修福,故今生受苦;那個造惡者生活優裕,是他前世修了福,故今生富裕。“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惡人享福,是他前世修來的,但他今生作惡,來世決定沒有好結果,不但當個貧窮人當不到,還可能墮落到叁惡道。那善人生活艱苦,還能行善,來生一定有好結果,因爲他雖是個貧窮人,還能行善事,來生一定有好的結果,不但生人,還可能生天,一定在人天道享福。這就是今生作的什麼因,來生得的什麼果。講深信因果之“深”義,以能相信因果通叁世,可算是深了。但只是在在凡夫位上,可說是深信因果,若較諸二乘因果,則凡夫位的叁世因果是世間…
《生活中的佛教 圓瑛大師的“叁求”與契時契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