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觀與旅遊經濟的發展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觀與旅遊經濟的發展

  當你在祖國大地上愉快地旅遊時,你會看到金碧輝煌、雕梁畫棟的一座座寺院,聳立于峰巒秀發的高山之巅,或隱約偶露于郁郁蒼松古柏叢內,或以古樸秀美的古建築展現在高樓栉比的鬧市區中,會使你情不自禁地向它靠近,促使你興致勃勃地進去觀光遊覽一番。在此之余,還會使你對于它的由來與曆史價值有所思索。應當說,它們作爲中國傳統文化與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僧人和勞動人民,運用自己聰明智慧,付出辛勤勞動的産物。

  趙樸初居士在《中國佛協叁十年》這篇報告中說:“我國古代許多僧徒們艱苦創業,辛勤勞作,精心管理,開創了田連阡陌,樹木參天,環境幽靜,風景優美的一座座古刹大寺,裝點了我國錦繡河山。”正是這樣,普陀、五臺、峨眉、九華……一座座名山,白馬、棲霞、玄中、國清、靈隱、育王、天童、東林……數不完的古刹,于幽雅靜谧的環境之中,鍾聲破曉,梵呗悠揚。加之一系列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引來了無數的文人雅士和遊子騷客。近二十多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的飛快發展,以及衆多古刹名寺的相繼開放,加速了寺院景點的維修和建設,吸引了無數的海內外遊人與香客,從而大大促進了旅遊事業的發展。在國內衆多的風景名勝區中,絕大部分都是和佛教曆史及寺院有關的,自然其和旅遊事業是相當密切的。佛教景觀與旅遊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方面我就不多說了。下面要探討的,是佛教旅遊項目的開拓問題,這項工作如果做好了,還可吸引不同愛好的、多層次的遊客的興趣,更進一步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

  佛教旅遊項目的開拓

  近年來,隨著人們到寺院旅遊觀賞興趣的增加,佛教旅遊事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我國有著2000余年的燦爛而豐富的佛教文化,衆多的名山古刹,展示著佛教旅遊將更加深入發展的美好遠景。因此,對于一些民間流行的朝山進香,禮佛上供,參加佛事活動等等,我們如能加以組織引導,則既能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還能使信仰佛教的遊客滿意。這方面的項目,有的旅遊部門可以單獨經營;有的旅遊部門可與當地佛教協會聯合組織開展;有的則可以由佛教協會單獨組織;甚至對某些項目有興趣的遊客,也可以叁五成群自願結合,自定計劃進行,那也會同樣有不小收獲的。

  從長期以來佛教旅遊的情況來看,下列項目是可以進一步開拓的。

  1、名山訪勝遊

  “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國的許多名山,諸如山西的五臺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華山、浙江的普陀山與天臺山、江西的廬山與雲居山,既有秀麗旖旎的風光供遊覽,又有衆多的古刹名寺可觀瞻。尤其是五臺、峨眉、九華、普陀等素有“佛教四大名山”之譽,揚名海內外,我們可以順路前去環遊訪迹,也可以單獨瞻禮其中的一大名山。一般說來,去名山訪勝,組織單位要配備好熟悉該山情況的導遊,一面陪同遊覽,一面爲大家介紹名山曆史、文物古迹、古刹高僧、曆代名人題詠、民俗風情等等。通過旅遊,以將名山豐富的文化藝術瑰寶和盤托出,使遊客對我們國家古老而燦爛的文化精華之一——佛教文化的曆史、建築藝術等有新的認識。而且在此之中,還可以瞻仰曆代高僧的遺迹風範。如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九華山金地藏肉身靈塔,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廬山慧遠大師所鑿蓮池與舍利塔,雲居山上虛雲和尚茅棚、舍利塔與紀念堂等,都可前去觀瞻,從中不但對所景仰的前賢大德有較爲全面的認識,同時也可以遊覽很多的名勝古迹。

  2、朝山進香遊

  春節後一直到清明節前後,近幾年還延續到五一黃金周,是我國佛教信衆傳統進香的旺季。從十多年來的情況看,成隊的信佛群衆不僅僅是香客,而且是一支充滿遊興的旅遊者和購物者。旅遊部門可以與當地佛教協會聯合組團,開展“朝山進香旅遊”,爲去古刹大寺的香客提供方便,並安排素食、住宿寺院,禮請方丈或其他法師講經與開示等項目,同時隨同配備對佛教知識有一定造詣的導遊全程服務。這項活動的開展,既方便了信衆香客,又可以消除其封建迷信成分,不僅使他們在宗教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滿足。而且,還可促使宗教活動的正常化,並能實行文明進香,注意安全用火,對保護文物古迹發揮更大的作用。

  3、佛事活動遊

  我國佛教宗派主要的有八宗,禅、教、律、淨、密……它們各具特色,每宗都有祖庭與發祥地。後來僧人繼承祖師家風,並發揚光大。弘揚愛國愛教,利樂有情精神,實踐“農禅並重”之祖訓,貫徹人間佛教思想,寺院出現了嶄新面目。各地佛教協會可以專門組織信衆、香客去揚州高曼寺修習禅法,領悟要旨;可以至浙江天臺山聆聽法師講說天臺止觀大意,尋訪古迹;還可以到廬山東林寺參加專修念佛,聽講開示。另外,也可以到雲居山真如寺瞻觀僧人們“農禅並重”的實踐,親見樣板叢林之新貌。總之,以觀瞻寺院佛事活動爲目的旅遊,既可以讓信衆沐浴法乳,得到啓迪,又能夠較好地滿足他們的信仰要求,增強正信的大願。

  4、佛教建築觀賞遊

  2000多年來,我國曆代佛門四衆弟子與其他勞動人民,在中華大地上創建了許許多多的佛教建築,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用數字難于表述的物力、財力。因而,爲我們留下了數以萬計的佛教古建築群。在峰巒疊翠、幽谷奇岩之中,坐落著幢幢碧瓦黃牆,雕梁畫棟的殿堂樓閣,千姿百態的佛窟,形式各異、數目衆多的佛塔。這些對我們今天說來,認真地去觀賞曆代佛教古建築,研究它們的特色、構成材料、建造工藝與風格,不僅是很好的享受,還能夠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可以擴大知識面。

  一般說來,進入寺院之後,漫步于殿堂樓閣之間,感覺到的是一幢幢獨立建築物。然而我們若是登高覽勝,鳥瞰全寺,立即會領略到全寺建築群體布局展現出來的藝術性與整體性,是那樣的完美。大雄寶殿坐落在建築群體正中中軸線的重心位置上,其他殿堂或左或右,或前或後地配置恰當,錯落有致,對稱標准,頓時“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感油然而生。如有興趣,再對大雄寶殿建築風格與工藝進行一番欣賞,取數個寺院大殿樣式略作比較,就不難看到只是將其脊、梁、屋面進行不同的組合,就建成了歇山式、庑殿式、懸山式、硬山式等多種樣式,呈現不同藝術美。假設還有進一步的興趣,我們再仔細觀賞一下,大雄寶殿中諸佛像的塑造工藝則各有千秋,風格多樣。從材料的選用,內架的搭設,泥胚的塑造與加工,直至加色繪彩,金箔鑲貼等多道工序都有著很深的學問,值得探討。更有趣的是,各殿堂中佛像大多塑造在蓮花座上,而蓮花座又都是以一層或數層須彌座爲臺基。須彌座,也稱“須彌壇”、“金剛座”。本是古代印度佛教教義中的須彌山上的一種佛座造型,隨著佛教傳人我國後,經過與中國傳統臺基基座形式相結合,形成上下有凹凸嵌線中間束腰並施以雕飾的基座。對于這種基座,不同朝代有相異的造型,如在魏晉時期石窟中所見,形式較爲簡單,上下的線道只是方角式的層層支出,後來逐漸出現了圓順線條的“蓮瓣”枭混、卷草紋飾等。到了唐代以後,造型工藝又更爲複雜,增添了較華麗的裝飾,在基身上設有分格小立柱,內鑲“壺門”,門內刻塑有力神或飛天圖案。進入元代,則出現了簡化趨勢,束腰的角柱成了“巴刺馬”式樣,壺門及其內人物雕像多不使用。時至明清,造型又有變化,較爲明顯的是束腰變矮,有的甚至減爲一道線,而蓮花瓣則增肥加厚,裝飾多用植物或幾何花紋。據有關史籍記載,自魏晉時期須彌座隨著佛教特別是佛像的塑造傳人我國之後,即受歡迎,不但寺院中多有建築,而且在世俗社會的大型建築物上也爭相使用。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以至近現代社會,這種須彌座的使用更爲廣泛與普遍,北京故宮太和殿、太廟、九龍壁等建築臺基都是須彌座。所以,我們在寺院觀瞻時,看到觸目皆見的須彌座,若對其由來與發展作一番思考,那也是很有意義的。不僅如此,我們若推而廣之,對寺院種種建築都進行一番探究,相信是既可以加深對佛教的認識與了解,又能夠增長不少建築學,特別是古建築學的知識。

  5、佛教詩文欣賞遊

  天下名山僧占多,一句話准確點明寺院所在錦繡佳境之處。因此,相對于繁雜紛紛的世俗社會而言,寺院的靜谧環境,自古即爲學人士者所羨慕。于是登臨遊覽,朝禮上香,交結方外之友。與此同時,對各地寺院吟詠描繪的文字之作,也就大量出現。所以,我們去寺院遊覽觀瞻的同時,結合曆代文人墨客對該處所題詠的詩文作品,做一番品味欣賞,那自然是情調高雅,令人心曠神怡的樂事。

  “一片樓臺聳天上,數聲鍾鼓落人間。瀑花飛雪侵僧眼,岩穴流光映佛顔。”(蘇轼)精煉的語句,准確的描繪,展現了深山古刹的全景,讀之令人向往。“蘿幌棲禅影,松門聽梵音。”(王勃)“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常建)幾筆勾勒,佛寺的黃牆碧瓦,靜寂無聲,呈現眼前,宛如一軸美妙的寺院風光畫卷。尤其是讀到那些詠頌名刹大寺的著名景觀,諸如“雁塔晨鍾”,“寒山夜鍾”、“草堂煙霧”、“馬寺鍾聲”等等的詩文,更是繪形描色,教人頓有身臨其境之感。

  在曆代寺院詠頌詩文中,既有以寺院景色環境爲題材的,也有不少富有哲理,甚至是禅意幽邃的良句佳作。蘇東坡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借山峰談哲理,寓意深刻,成爲千古絕唱的名句。

  從另一方面,我們在誦讀詠頌寺院的詩文作品之中,也可領略到不少前哲古賢的風範懿行,在江西雲居山真如禅寺內有一塊“談心石”,旁側刻有當代高僧虛雲和尚題的一首詩:“坡老崇佛夙願深,談心石上暢幽情。碧溪橋畔留古迹,雲經卷舒本無心。四海歡騰…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觀與旅遊經濟的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