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当你在祖国大地上愉快地旅游时,你会看到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一座座寺院,耸立于峰峦秀发的高山之巅,或隐约偶露于郁郁苍松古柏丛内,或以古朴秀美的古建筑展现在高楼栉比的闹市区中,会使你情不自禁地向它靠近,促使你兴致勃勃地进去观光游览一番。在此之余,还会使你对于它的由来与历史价值有所思索。应当说,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僧人和劳动人民,运用自己聪明智慧,付出辛勤劳动的产物。

  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协三十年》这篇报告中说:“我国古代许多僧徒们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精心管理,开创了田连阡陌,树木参天,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一座座古刹大寺,装点了我国锦绣河山。”正是这样,普陀、五台、峨眉、九华……一座座名山,白马、栖霞、玄中、国清、灵隐、育王、天童、东林……数不完的古刹,于幽雅静谧的环境之中,钟声破晓,梵呗悠扬。加之一系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引来了无数的文人雅士和游子骚客。近二十多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飞快发展,以及众多古刹名寺的相继开放,加速了寺院景点的维修和建设,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游人与香客,从而大大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国内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绝大部分都是和佛教历史及寺院有关的,自然其和旅游事业是相当密切的。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下面要探讨的,是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问题,这项工作如果做好了,还可吸引不同爱好的、多层次的游客的兴趣,更进一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

  近年来,随着人们到寺院旅游观赏兴趣的增加,佛教旅游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国有着2000余年的灿烂而丰富的佛教文化,众多的名山古刹,展示着佛教旅游将更加深入发展的美好远景。因此,对于一些民间流行的朝山进香,礼佛上供,参加佛事活动等等,我们如能加以组织引导,则既能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还能使信仰佛教的游客满意。这方面的项目,有的旅游部门可以单独经营;有的旅游部门可与当地佛教协会联合组织开展;有的则可以由佛教协会单独组织;甚至对某些项目有兴趣的游客,也可以三五成群自愿结合,自定计划进行,那也会同样有不小收获的。

  从长期以来佛教旅游的情况来看,下列项目是可以进一步开拓的。

  1、名山访胜游

  “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的许多名山,诸如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与天台山、江西的庐山与云居山,既有秀丽旖旎的风光供游览,又有众多的古刹名寺可观瞻。尤其是五台、峨眉、九华、普陀等素有“佛教四大名山”之誉,扬名海内外,我们可以顺路前去环游访迹,也可以单独瞻礼其中的一大名山。一般说来,去名山访胜,组织单位要配备好熟悉该山情况的导游,一面陪同游览,一面为大家介绍名山历史、文物古迹、古刹高僧、历代名人题咏、民俗风情等等。通过旅游,以将名山丰富的文化艺术瑰宝和盘托出,使游客对我们国家古老而灿烂的文化精华之一——佛教文化的历史、建筑艺术等有新的认识。而且在此之中,还可以瞻仰历代高僧的遗迹风范。如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金地藏肉身灵塔,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庐山慧远大师所凿莲池与舍利塔,云居山上虚云和尚茅棚、舍利塔与纪念堂等,都可前去观瞻,从中不但对所景仰的前贤大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游览很多的名胜古迹。

  2、朝山进香游

  春节后一直到清明节前后,近几年还延续到五一黄金周,是我国佛教信众传统进香的旺季。从十多年来的情况看,成队的信佛群众不仅仅是香客,而且是一支充满游兴的旅游者和购物者。旅游部门可以与当地佛教协会联合组团,开展“朝山进香旅游”,为去古刹大寺的香客提供方便,并安排素食、住宿寺院,礼请方丈或其他法师讲经与开示等项目,同时随同配备对佛教知识有一定造诣的导游全程服务。这项活动的开展,既方便了信众香客,又可以消除其封建迷信成分,不仅使他们在宗教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而且,还可促使宗教活动的正常化,并能实行文明进香,注意安全用火,对保护文物古迹发挥更大的作用。

  3、佛事活动游

  我国佛教宗派主要的有八宗,禅、教、律、净、密……它们各具特色,每宗都有祖庭与发祥地。后来僧人继承祖师家风,并发扬光大。弘扬爱国爱教,利乐有情精神,实践“农禅并重”之祖训,贯彻人间佛教思想,寺院出现了崭新面目。各地佛教协会可以专门组织信众、香客去扬州高曼寺修习禅法,领悟要旨;可以至浙江天台山聆听法师讲说天台止观大意,寻访古迹;还可以到庐山东林寺参加专修念佛,听讲开示。另外,也可以到云居山真如寺瞻观僧人们“农禅并重”的实践,亲见样板丛林之新貌。总之,以观瞻寺院佛事活动为目的旅游,既可以让信众沐浴法乳,得到启迪,又能够较好地满足他们的信仰要求,增强正信的大愿。

  4、佛教建筑观赏游

  2000多年来,我国历代佛门四众弟子与其他劳动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创建了许许多多的佛教建筑,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用数字难于表述的物力、财力。因而,为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佛教古建筑群。在峰峦叠翠、幽谷奇岩之中,坐落着幢幢碧瓦黄墙,雕梁画栋的殿堂楼阁,千姿百态的佛窟,形式各异、数目众多的佛塔。这些对我们今天说来,认真地去观赏历代佛教古建筑,研究它们的特色、构成材料、建造工艺与风格,不仅是很好的享受,还能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可以扩大知识面。

  一般说来,进入寺院之后,漫步于殿堂楼阁之间,感觉到的是一幢幢独立建筑物。然而我们若是登高览胜,鸟瞰全寺,立即会领略到全寺建筑群体布局展现出来的艺术性与整体性,是那样的完美。大雄宝殿坐落在建筑群体正中中轴线的重心位置上,其他殿堂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地配置恰当,错落有致,对称标准,顿时“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油然而生。如有兴趣,再对大雄宝殿建筑风格与工艺进行一番欣赏,取数个寺院大殿样式略作比较,就不难看到只是将其脊、梁、屋面进行不同的组合,就建成了歇山式、庑殿式、悬山式、硬山式等多种样式,呈现不同艺术美。假设还有进一步的兴趣,我们再仔细观赏一下,大雄宝殿中诸佛像的塑造工艺则各有千秋,风格多样。从材料的选用,内架的搭设,泥胚的塑造与加工,直至加色绘彩,金箔镶贴等多道工序都有着很深的学问,值得探讨。更有趣的是,各殿堂中佛像大多塑造在莲花座上,而莲花座又都是以一层或数层须弥座为台基。须弥座,也称“须弥坛”、“金刚座”。本是古代印度佛教教义中的须弥山上的一种佛座造型,随着佛教传人我国后,经过与中国传统台基基座形式相结合,形成上下有凹凸嵌线中间束腰并施以雕饰的基座。对于这种基座,不同朝代有相异的造型,如在魏晋时期石窟中所见,形式较为简单,上下的线道只是方角式的层层支出,后来逐渐出现了圆顺线条的“莲瓣”枭混、卷草纹饰等。到了唐代以后,造型工艺又更为复杂,增添了较华丽的装饰,在基身上设有分格小立柱,内镶“壶门”,门内刻塑有力神或飞天图案。进入元代,则出现了简化趋势,束腰的角柱成了“巴刺马”式样,壶门及其内人物雕像多不使用。时至明清,造型又有变化,较为明显的是束腰变矮,有的甚至减为一道线,而莲花瓣则增肥加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花纹。据有关史籍记载,自魏晋时期须弥座随着佛教特别是佛像的塑造传人我国之后,即受欢迎,不但寺院中多有建筑,而且在世俗社会的大型建筑物上也争相使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以至近现代社会,这种须弥座的使用更为广泛与普遍,北京故宫太和殿、太庙、九龙壁等建筑台基都是须弥座。所以,我们在寺院观瞻时,看到触目皆见的须弥座,若对其由来与发展作一番思考,那也是很有意义的。不仅如此,我们若推而广之,对寺院种种建筑都进行一番探究,相信是既可以加深对佛教的认识与了解,又能够增长不少建筑学,特别是古建筑学的知识。

  5、佛教诗文欣赏游

  天下名山僧占多,一句话准确点明寺院所在锦绣佳境之处。因此,相对于繁杂纷纷的世俗社会而言,寺院的静谧环境,自古即为学人士者所羡慕。于是登临游览,朝礼上香,交结方外之友。与此同时,对各地寺院吟咏描绘的文字之作,也就大量出现。所以,我们去寺院游览观瞻的同时,结合历代文人墨客对该处所题咏的诗文作品,做一番品味欣赏,那自然是情调高雅,令人心旷神怡的乐事。

  “一片楼台耸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瀑花飞雪侵僧眼,岩穴流光映佛颜。”(苏轼)精炼的语句,准确的描绘,展现了深山古刹的全景,读之令人向往。“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王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几笔勾勒,佛寺的黄墙碧瓦,静寂无声,呈现眼前,宛如一轴美妙的寺院风光画卷。尤其是读到那些咏颂名刹大寺的着名景观,诸如“雁塔晨钟”,“寒山夜钟”、“草堂烟雾”、“马寺钟声”等等的诗文,更是绘形描色,教人顿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历代寺院咏颂诗文中,既有以寺院景色环境为题材的,也有不少富有哲理,甚至是禅意幽邃的良句佳作。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山峰谈哲理,寓意深刻,成为千古绝唱的名句。

  从另一方面,我们在诵读咏颂寺院的诗文作品之中,也可领略到不少前哲古贤的风范懿行,在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内有一块“谈心石”,旁侧刻有当代高僧虚云和尚题的一首诗:“坡老崇佛夙愿深,谈心石上畅幽情。碧溪桥畔留古迹,云经卷舒本无心。四海欢腾…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