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知禮的念佛施戒會、神照本如的白蓮社等達二十余所,其中靈照的淨業社(1068-1077)參加僧俗達2萬余人,但也有人數很少的,如慧詢的西歸蓮社就只有18人。
自延壽大師後,禅、教、律各宗大德,多兼弘淨土。如雲門宗的天衣義懷(989-1060),永嘉樂清人,師事雪窦重顯有省,于越州天衣寺廣布弘化,著有《勸修淨土說》。其弟子慧林宗本(1020-1099)于修禅時,心常在極樂世界而無二相,其門下守讷于政和叁年(1113)著《唯心淨土文》,祖述義懷之說;守一住杭州淨慈寺,以七寶造阿彌陀佛像,楊傑爲之記。
慈覺宗赜(910-1092),襄陽(今屬湖北)孫氏子,29歲禮真州長蘆寺法秀出家,于元佑四年(1089)興結社念佛,撰《蓮華勝會錄序》普勸念佛。慈受懷深(1077-1132),生平以淨土爲懷,常對人說修行之捷徑莫如求生淨土,自建西方道場集衆念佛,作《勸修念佛頌》6首。
真歇清了(1091-1152),左綿安昌(今四川綿陽)人,一生大弘禅淨合一之教,主張以“阿彌陀佛”四字爲話頭,融禅淨爲一體,有《淨土集》行世。
此時天臺宗兼弘淨土者輩出,宋初南地之淨土教大興。其主要盛贊淨土者有:知禮(960-1028)大師,四明(今浙江甯波)人,除上已述及大師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創念佛施戒會外,並著有關淨土之作,如《觀經疏妙宗鈔》6卷及《觀經融心解》1卷。《妙宗鈔》依天臺之論釋,倡約心觀佛之說,其說因不直觀心,故不同于天臺之一心叁觀,不直觀佛,故又不同于善導之觀佛叁昧,而大師並取此二者,以天臺立場作臺、淨之融會。後來日本靈空光謙名之爲“即心念佛”。
遵式(964-1032)大師,與知禮大師同爲寶雲義通之門人,臺州甯海(今屬浙江甯波)人,初往東掖山(在今浙江臨海境內)從義全出家。至道二年(996),集道俗精修淨土之業,作《誓生西方記》及《念佛叁昧詩》l卷。鹹平四年(1001),著《請觀音消伏毒害叁昧儀》、《大彌陀忏儀》、《小彌陀忏儀》等各1卷。五年回東掖山,于西隅創建精舍,同時恭造無量壽佛像,並親自領衆修持念佛叁昧。天禧元年(1017),撰著《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及《往生西方略傳》各1卷。大師以勸人確立往生之正信,從事禮忏念佛爲主。
本如(98l-1051)大師,爲天臺宗重視行持的實踐者,尤慕廬山遠公遺風,在住持東掖山能仁寺之30年間,常講《法華》、《觀經》等,並于寺之西南隅建宇,與丞相章郇公等結白蓮社勤修念佛。其門下處謙(1011-1075)、有嚴(1021-1101),均笃修淨業。處謙門下又有擇瑛(
-1099),嘗作《淨土修證儀》,其“阿彌陀佛身金色”之贊沿用至今。淨土法門自漢末傳入後,輾轉流傳于北宋,可說是依教結社時代。由于蓮社念佛之流行,自公卿名流以下之社會上下人士,多所歸信,著名的有楊傑、王古、蘇轼、江公望、陳罐、王阗、王日休等,他們還著書立說廣爲宣揚。
南宋初有子元在澱山湖立蓮宗忏堂,勸修淨業,編《蓮宗晨朝忏儀》、《圓融四土叁觀選佛圖》及《西行集》等。幹道二年(1166)高宗诏入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賜“勸修淨業蓮宗導師慧照宗主”之號。蓮宗之名始于此。
南宋末,天臺宗宗曉撰《樂邦文類》,以慧遠大師爲蓮社初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赜爲繼祖。到志盤撰《佛祖統紀》敘《淨土立教志》時,立蓮社七祖爲:始祖慧遠、二祖善導、叁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壽、七祖省常。
元代弘揚淨土的有明本、懷則、惟則、梵琦、普度諸大師。中峰明本(1263-1323)大師,錢塘人,融通禅、教、律、密、淨,晚年專修淨土。嘗言:“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所撰《叁時系念佛事》、《叁時系念儀範》至今廣爲流行,並有《懷淨土詩100首》等詩文傳世。懷則大師撰有以天臺學解釋淨土的《淨土境觀要門》。天臺惟則大師著《淨土或問》1卷。楚石梵琦(1296-1370)大師,明州象山(今屬浙江)人,至正十九年(1359)退隱永祚寺,于寺之西側築室號“西齋”,專修淨業。著有《西齋淨土詩》3卷,後收于《淨土十要》中。優昙普度(
-1330)大師,丹陽(今屬江蘇)人。出家于廬山東林寺,曾曆叩諸方,後遷丹陽妙果寺、東林寺善法堂,專修念佛叁昧。時因有稱蓮宗,實行邪法之徒輩出,師深以爲憂,遂于大德九年(1305)撰廬山《蓮宗寶鑒》10卷,以明慈照子元之正宗。武宗至大元年(1308),禁斷蓮宗,師乃決計複興,于十月持書奉進,並請凡在家念佛、白日道場、禮淨土正忏、誦彌陀正經者,以及捐家財建立堂殿、造佛像者,應予護持。至仁宗接位,方于皇慶元年(1312)正月,敕令頒行《蓮宗寶鑒》,以師爲蓮宗教主,賜號虎溪尊者。自此蓮宗正式成立,而以志盤所立蓮社七祖爲蓮宗七祖。
元末明初,有性澄(1265-1342)撰《阿彌陀經句解》1卷,大佑撰《阿彌陀經略解》1卷,《淨土指歸集》2卷,普智(
-1408)撰《阿彌陀經集注》l卷。
明代盛倡禅淨教一致之說,習天臺、賢首教觀及參禅者多贊淨土,以淨土爲歸。其時有妙葉大師,明州鄞縣(今浙江鄞州)人,元明之際出家爲僧,精研臺教,專修念佛叁昧。著《寶王叁昧念佛直指》2卷,其中《直指心要》一篇,斥妄顯真,廣爲傳誦。宗本大師,字一元,四明(今浙江甯波)人,出家于延慶寺。隆慶四年(1570)撰《歸元直指集》2卷,說淨土要義。又作《西方詩百首》,勸人求生西方淨土。無盡傳燈(1554-1627)大師,衢州(今屬浙江)人。初從進賢映庵出家,萬曆十五年(1587)起住天臺高明寺,常修《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等忏。萬曆叁十一年著《淨土生無生論》,次年講之于新昌石城大佛前,時感天樂之瑞。另著《阿彌陀經圓中鈔》、《淨土法語》、《觀經圖頌》各1卷。居士袁宏道(1568-1610)著《西方合論》10卷。雲棲袾宏(1535-1615)大師,仁和人,後住梵村(今在杭州)雲棲寺,以禅淨同歸而常修念佛叁昧,倡導持戒念佛,撰有《阿彌陀經疏鈔》4卷,《往生集》、《淨土發願文》、《淨土發願文注》、《四十八願問答》、《淨土疑辨》各1卷。憨山德清(1546-1623)大師,全椒(今屬安徽)人,早年致力于禅、教,後在廬山仿慧遠大師六時刻漏,專修淨業。有關淨土法門的開示如《念佛切要》等遺文,後人編在《憨山夢遊集》中。靈峰智旭(1599-1655)大師,字蕅益,木渎(今屬江蘇蘇州吳縣)人。著有《阿彌陀經要解》1卷,以天臺教義解釋淨土之義;並選定《阿彌陀經要解》、《念佛叁昧寶王論》、《淨土生無生論》等10種弘揚淨土法門之主要著作爲《淨土十要》,其弟子成時評點節略成書。近有會性法師,編大師有關淨土著作爲《蕅益大師淨土集》行世。大師主張禅、教、律叁學之所歸在淨土,稱叁學一源論。
清代受元明以來禅、教、律叁學互融之影響,念佛一門幾成諸宗之歸趣,並普行于僧俗中。禅僧之兼修淨土者多奉行雲棲大師之主張,信自性彌陀、唯心彌陀之說,禅淨合修,期發自性,臨終往生淨土。主要有道霈(1615-1702)大師,福建建甯人。初參元賢、圓悟兩禅師而悟,並研習天臺、華嚴二宗深義。後嗣法元賢禅師,承位開堂說法,融通禅、淨,主張念佛。弘揚淨土著作有《淨土旨訣》、《淨業常課》、《續淨土生無生論》、《西方發願文注》各1卷等,此外尚有關淨土之序、贊等十數篇。實賢(1686-1734)大師,號省庵,常熟人。受具後先學天臺教觀及唯識等法,受記莂爲靈峰四世。後在真寂寺日閱叁藏,久課彌陀佛號,作《勸發菩提心文》,勸四衆發菩提心,忏悔業障,求生淨土。雍正七年(1729)建杭州鳳山梵天寺,結蓮社率衆念佛,屏絕諸緣,專修淨業,人稱永明再來。十一年預知時至,掩關晝夜佛號十萬聲,果于翌年四月十四日將午,合掌連稱佛名而逝。另撰有《淨土詩》108首,《西方發願文注》1卷,《續往生傳》1卷等。際醒(1741-1810)大師,字徹悟,號夢東,京東豐潤(今河北豐潤縣)人。嘉慶五年(1800)居京郊紅螺山資福寺倡導念佛,常開演如來救苦攝樂之恩,來歸者日多,遂成北方著名淨土道場。大師主張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爲念佛法門一大綱宗,以真爲生死發菩提心爲本,並以攝心專注而念爲下手方便,謂一句彌陀即心即禅。嘉慶十五年十二月預知時至而寂。所著《徹悟禅師語錄》多述說淨土法門,以信、願、持名爲淨業之要谛,又載錄《念佛伽陀》百偈及《修淨業者必具之水種信心》,知此則樂土之生如操左券。其後,邁春禅師出家于天竺延壽堂,得法于禅宗,亦常棲心淨土。後至雲峰寺率衆念佛,克二十一日爲期,周而複始,數年不懈。又期以百日,晝夜持念,精進修持,傳爲佳話;達純(1752-1814)法師,住嘉興覺海寺,精修淨業十六年,建西方叁聖殿,春冬雨季啓建念佛會,缁素盈滿。嘗兩度修念佛叁昧,知見卓發,得無礙辯才。應彭紹升之請,住蘇州流水居及文星閣領衆念佛,常講雲棲大師之《彌陀疏鈔》,嘉慶十九年(1814)圓寂。清朝中葉,以明代蓮池大師爲八祖。道光間,悟開法師增推蕅益大師爲九祖,省庵大師爲十祖,徹悟大師爲十一祖。
古昆(
-1892)大師,字玉峰,又號戀西,江西廣信人。十余歲投普甯寺出家,後受戒于天臺山國清寺。鹹豐十一年(1861)夏,于佛頂山閱《淨土十要》及《彌陀圓中鈔》後,專致淨業。嘗在杭州建彌陀寺弘揚淨土,撰有《淨土隨學》2卷,《淨土必求》、《蓮宗必讀》、《念佛要語》、《念佛四大要訣》、《淨土自警錄》、《淨土神珠》、《西歸行儀》、《永明禅師念佛訣》、《念佛開心頌》、《上品資糧)各l卷。近有印光(1861-1940)大師,名聖量,陝西合陽(今合陽)人。光緒七年(1881)出家,翌年受具于雙溪寺。後入紅螺山專修念佛,十九年至普陀山法雨寺閱藏、念佛,1930年應真達法師請,移居蘇州報國寺,1937年再遷靈岩山寺,1940年自知時至于大衆念佛聲中遷化。一生力倡淨土,強調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爲叁根普被之應機法門,末法衆生舍此莫由出離生死。主張以慕敬心,深心信願持名念佛,敦倫盡分,奉行衆善,在佛教界影響深廣,皈依弟子遍天下。大師改推截流大師爲淨土宗十祖,省庵、徹悟大師遞降爲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師卒後,被尊爲淨土宗十叁祖。所著《淨土決疑論》、《宗教不宜混濫論》及諸書信、序、跋、記等弘揚淨土之文達160萬字,前後輯爲《印光法師文鈔》初編、續編、叁編廣爲流通。妙空,與揚文會等志于刻經,創楊州刻經處,著有《蓮邦消息》、《求生捷徑》等弘揚淨土。
清代,特別是嘉慶以後,居士歸向淨土與著書弘揚淨土者很多,載錄于《居士傳》、《淨土聖賢錄》、《淨土聖賢錄續編》等書中。周克複,于順治十六年(1659)撰述《淨土晨鍾》10卷;俞行敏,于康熙叁年(1664)編述《淨土全書》2卷;周夢顔,作《安士全書》,其中《西歸直指》引諸經論,說淨土往生之理,及記缁素往生事迹,有決疑起信之功;章攀桂,編《蓮宗集要》6卷;彭紹升,法名際清,撰著有《一乘決疑論》、《華嚴念佛叁昧論》、《無量壽經起信論》3卷、《觀經約論》、《阿彌陀經約論》各1卷,《念佛警策》2卷、《居士傳》56卷及《善女人傳》2卷等,大力弘揚淨土。在居士倡導下,其從子彭希涑編成《淨土聖賢錄》9卷;胡,道光末撰《淨土聖賢錄續編)4卷;程兆鸾,撰《蓮修起信錄》6卷;沈善堂,撰《報恩論》2卷,收載《淨土法門綱宗》、《往生正因定論》等18篇,主張禅教律叁者皆歸淨土;楊文會,字仁山,創金陵刻經處,“教宗賢首,行在彌陀”,撰有《觀經略論》等。
從上所述,可看出中國的淨土宗有個適應的階段,最初是慧遠大師以觀想念佛爲主的念佛叁昧之修習;其後有昙鸾及道綽、善導叁大師相繼提倡以稱名念佛爲特征的淨土法門,而善導大師實是中國淨宗之集大成者。 日本淨宗開祖源空(1133-1212)在其名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中說,中國淨土宗有慧遠、慈愍、道綽和善導叁系,並由此形成淨土叁流,其實昙鸾、道綽、善導叁大師的淨土學中,已包括了其余二流。應該說中國淨土法門經善導大師集大成後,吸取了適應中土特色的佛教精華,創立了叁根普被、凡聖同攝的淨土宗。其中昙鸾大師的犯五逆罪者可帶業往生、道綽大師的凡夫可入報土、善導大師認爲淨土爲凡夫而設的主張,增強了曾犯過錯誤的信衆,對往生淨土的信心,調動了他們皈依淨土的虔誠心,又加上稱名念佛之簡便易行,終使淨土信仰深入民間。
本宗以行者的念佛行業爲內因,以阿彌陀佛之本願力爲外緣,內外相應,感應道交,即往生極樂國土。其實踐修行的法門是念佛,特別是持名念佛。廬山慧遠大師以降之淨土古師的念佛,是屬于觀想、實相二種,合稱定心念佛,也叫觀察念佛;到了昙鸾大師,則含定心、持名兩種;經道綽、善導二大師的提倡之後,就逐漸形成以持名念佛爲主的格局。
善導大師將往生淨土的行業分爲正、雜二行。正行是專依淨土經典所修的行業;雜行是其余諸善萬行。正行有五種:讀誦正行,專門讀誦淨土經典;觀察正行,恒常思惟觀察阿彌陀佛淨土依正莊嚴;禮拜正行,專心禮拜阿彌陀佛;稱名正行,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贊歎供養正行,專門贊歎供養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種種莊嚴。在以上五種正行中,亦可分爲正定業與助業兩種。正定業就是第四稱名正行,余四種爲助業。舍雜行而歸正行,于五正行中,專修持名念佛,成就往生。同時大師還認爲專精修持,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淨土一宗至大師,以“他力本願”爲核心的體系,可謂契理契機契時,又大暢佛的本懷。修此法門者,即使是見、思惑未斷的凡夫,亦得與地上菩薩同入真實無漏報土。
拙著《通向極樂之路》行將出版,特以此文介紹淨土法門,並代自序。
《通向極樂之路 淨土宗概述——代自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