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极乐之路
净土宗概述——代自序
净土宗又名莲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方便的修持法门。
净土启教,首推《华严》。释迦世尊宣扬大法,文殊、普贤、善财、华藏海众共同发愿往生极乐,此可谓净土宗发端。
世尊于王舍城耆阇崛山说《无量寿经》,弥勒菩萨闻后说:“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乃至阿难尊者受持经文,如说结集,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是净宗开始普及。
释迦世尊又于王舍城王宫,说《观无量寿佛经》,阐十六观法,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发愿往生,蒙佛授记。
释迦佛更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专扬持名一法,长老舍利弗及诸大菩萨、天龙八部欢喜信受奉行。
以上为佛在世时之印度净宗历史。佛灭度后,最初弘扬净土者,当首推马鸣大士。
马鸣菩萨弘大乘佛法,作《大乘起信论》,论中以净土法门为修行信心的胜方便,圆摄施、戒、忍、进、止观的五门修行方法和念佛、念法、念僧、念真如的四种信心,令人依净土法门,速得成就大乘净行。
继而龙树菩萨传《华严经》,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又着《毗婆沙论》,盛赞净土。
其后,天亲菩萨作《往生论》,说五念门,摄众生世间、器世间,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成就菩萨善巧方便回向。作愿令一切众生,同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求自身住持之乐。以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示净土正行,明净土宗双融性相之理。
以上经论为净土法门在印度时的主要论典,也是我国净土宗的主要依据。因此认为净土宗只是在我国产生,印度无净土的论调是学者之见。净土一宗直溯释尊,可谓源远流长。
向来讲净土宗的历史,皆从庐山东林远公开始。实际上我国人知有西方净土,当从大乘佛经开始传译为始。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和《道行般若经》,是为我国大乘佛经传译的开始,般若与净土思想同传我国。阙公则与其弟子卫士度的信仰弥陀净土,是现存文献中有关弥陀净土信仰的最早记载。东晋潜青山竺法旷(327—402),“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可谓中土往生净土之创导者。其后,有慧远(334-416)大师与同学慧永先后入庐山,浔阳刺吏陶范景仰永公道风,乃创西林寺供居。后远公至,初居西林,因学侣浸众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奏立东林寺,闻公讲经感山神献木、雷雨劈地之异,名其殿曰:“神运”。元兴元年(402),远公大师与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洋宗炳等123人,于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预其社者皆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皆由远公化道遐播,群趋而至。自此以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诸大师,莫不以此自行化他。
昙鸾(476-542)大师,雁门人。从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受持《观无量寿佛经》,专修净土观,作《礼净土十二偈》,注天亲菩萨《往生论》,妙绝古今,为净宗要典,住并州大岩寺、汾州玄中寺,大弘净土。大师之《往生论注》,依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分他力、自力二法门,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阐明净土立教之本义,并专重持名念佛,以求净土之生。天台智顗(538—597)大师,作《净土十疑论》,极陈得失,着《观经疏》深明谛观。此时尚有灵裕(518—605)撰《无量寿经疏》与《观无量寿佛经疏》,但已佚失;净影慧远(523-572)撰《无量寿经义疏》和《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吉藏(549-623)撰《无量寿经义疏》等,但皆非专宗净土。后有唐代的道绰、善导两大师,大弘净土法门,可谓昙鸾法系的继承者。
道绰(562-645),并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14岁出家,后于汶水玄中寺见到记叙昙鸾大师事迹之碑文,慕鸾法师净土之业,于是潜心观想,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计。大师激劝净业,理致泉涌,为众讲述《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近200遍。着《净土论》2卷,立圣道、净土二门:以此土断惑证理、入圣得果者为圣道门;凭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国土,而入圣证果的,则称净土门。以净土门为末法时代之唯一出离之路。斯论统该龙树、天亲,迩及慧远、昙鸾之文句,词旨切要。
善导(613-681)大师,临淄(一说安徽泗州)人。幼年出家,习《法华》、《维摩》,后依《观经》修十六观。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师事道绰大师,听讲《观无量寿佛经》。后入长安光明寺倡导念佛,因称“光明善导”。据载一生以所有(左口右亲)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余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念佛时有光明随口而出,被认为是阿弥陀佛化身。大师之着述,现存者有六部十卷,即《观经疏》4卷,《往生礼赞偈》1卷,《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2卷,《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1卷,《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1卷,《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1卷。其中《观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分玄义、序分、定善义、散善义而成为四卷。玄义分为解释《观无量寿佛经》之经题,并明教相,以下3卷,则为解释经文义理;《往生礼赞偈》,说明昼夜六时礼赞之仪则;《法事赞》说明《阿弥陀经》之转读行道之法;《般舟赞》依《观经》等修般舟三昧之法则;《观念法门》是说明观佛、念佛两种三昧之行相,即依《观经》说明观佛三昧之法,依《般舟三昧经》说明念佛三昧之修法。综上各部,《观经四帖疏》述净土之教相教义,属于解义方面;《往生礼赞》等四部,说明行事之仪则,故属行仪;《依经说明五种增上缘义》,是依《无量寿经》等六经,说明修净土法门之五种增上缘。大师由以上文字,完备地组成了净土一宗的宗义与行仪,后被尊为净土宗二祖,实为我国净土宗的开创者。大师之《观经四帖疏》又传至日本,在十二世纪时,有原出身于日本比睿山天台宗门下的源空(1133-l212)大师,依这一经疏拭去第4卷《散善义》着《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宣修念佛的净土教,开创了日本的净土宗。后源空的弟子分成“六大法系”,其中有亲鸾(1173-1262),又开创了日本的净土真宗。
怀感大师,不详其所出,初不信念佛往生之说,后经善导大师之劝,虔诚念佛,始感佛化金色光,睹眉间毫相,证念佛三昧。着《释净土群疑论》7卷,通释往生净土之各种疑难。开元中,有慧日(680-748)三藏自印度归,传天竺所赞之净土法门,着《净土慈悲集》3卷,《般舟三昧赞》、《西方赞》各1卷。《慈悲集》中说教禅一致、禅净合修、戒净双修等义。稍后,有承远(7l2-802)大师先习禅于资州处寂(648-734),后从慧日受念佛三昧之法,于衡山弥陀台修般舟三昧,教人专念弥陀,法化至盛,人称弥陀和尚。法照大师生卒年均不详,据载初由东吴至庐山,慕慧远大师之芳躅,结西方道场,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侍于佛侧而大惊悟。乃于永泰年中(765-766)至衡山,师事承远大师,受净土法,始修五会念佛诵经之法。大历二年(767)于南岳钵中感见五台山,故后有大圣竹林寺之建。大师曾于五台、并州、长安等处弘五会念佛,大历中代宗奉为国师。着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3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2卷,记其仪则并有赞文,又有《大圣竹林记》1卷。
少康(
-805)大师,缙云仙都山人。初诵《法华》、《楞严》、继学律、听讲《华严》、《瑜伽》。贞元初,诣洛阳白马寺,得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而大喜,遂往长安谒善导大师影堂,感见善导真身,从此专修净业。后于乌龙山(今浙江建德境内)建净土道场,聚众日夜行道,称扬净土,后人称为善导。《佛祖统记》中列为莲社七祖中之第五祖。尝与文谂共集《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l卷,载录慧远、昙鸾以下缁素男女48人往生之事迹,为唐代唯一之往生传。书中有后于大师的僧藏之传记,当为后人所追加。
唐代之有关净土着述尚有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通赞疏》3卷、《西方要诀释疑通规》l卷,道镜与善道两大师共集的《念佛镜》2卷,飞锡大师的《念佛三昧宝王论》3卷,迦才大师撰《净土论》3卷,新罗元晓大师有《无量寿经宗要》及《游心安乐道》各1卷,新罗憬兴大师撰《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3卷等。其中迦才《净土论》,为遗憾道绰之《安乐集》章品混淆,且义旨未尽而作,具明弥陀之身土及往生之行因等,勉自知无定慧之天分者,即应修净土行而求生净土,然后于其国中再求无上菩提。憬兴《述文赞》及元晓《宗要》,古来和慧远、吉藏两大师之疏并称《无量寿经》四大注疏。
五代末之吴越,有永明延寿(904-975)大师,倡导禅净合行说,其后禅净合修渐盛行。延寿大师本丹阳人,后迁余杭(今浙江杭州)。原为法眼宗巨匠,因七拈皆得万行庄严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建隆二年(961),忠懿王请住永明寺,日课一百八事,夜则往南屏山顶行道念佛。着《万善同归集》3卷,指归净处最为切要。尝作《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河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宋初,有钱塘(今杭州)省常(959-1020)大师,淳化中(990-994)住昭庆寺,续庐山远公遗风,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后改名易行社。相国向公,王文正公,均为社首,信众入社者有123人,僧众千余。其后结社念佛之风愈盛,…
《通向极乐之路 净土宗概述——代自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