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修行中的难行道与易行道
佛教有许多法门,但都必须经过修行,才能证到道果。据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此世界修行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乘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量尘沙说不能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是谓自力。易行道者,谓信佛语,修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
龙树菩萨不但是净土宗的祖师,也是天台、禅、华严、三论各宗的祖师,他的话我们当然要遵行。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是妙药,若能适应我们根机之法,即可治沉疴。若欲即生便了生死,就应向易行门狠下功夫。在选修何种法门之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难行道为什么是难,易行道为什么会易。
自力行门只所以难行之因
佛法的修学是“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在南传佛教中,更重视此顺序。戒有五戒、十戒、俱足戒、无漏戒、定共戒、道共戒的次第。定有欲戒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八念、九想、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等次第。要真正做到持戒清净,连最初的五戒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以后之种种深戒了;以修禅来说,欲界定也不易修,色界定的初禅就会更难,又何况以后之种种深禅呢
其修学位次以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之三资粮位,到暖、顶、忍、世第一之加行住,合称七方便。到七觉知观成,破见惑,证初果,名见道位,此时可见真谛理。进修八正道,方是修习之正行,再历二果、三果,名修道位,断尽八十一品思惑,出三界,证四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这样修才能得解脱,如此之行不是很难吗
大乘圆教的修行,是由信生解,由解起行。在佛说《法华经》时,详说不信疑谤的罪过,又说:“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由此可见信解佛乘,依圆顿法门修学的不易。古人拼身舍命的参究,是为求了解,以便解后再进修方便,不解便是东撞西磕,盲修瞎炼,因其信难、解难,还须三□百劫,难行能行,故龙树菩萨判为难行道。这里需要明白的是:佛所说的信,对通途教义来说应是生解的信。换言之,即是信经中之义,必须对经中的道理了达无碍,绝不能错会佛意。必须对经中的事相,实实在在地明白,不可以凡情知见妄加猜度,故难信、难解,其行之难更不必说了。
至于大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依法性宗从信真如法性,迥超二边,不即诸法,不增不减入手,发起信心、念心、精进心成就,入初住位,断见惑。经二、三、四、五、六住,断尽思惑,入第七住。再经八、九、十住,断界内尘沙惑。十回向位,断界外尘沙惑。再破一品无明,方入初地,为见道位。修至十二品无明尽破,方成佛果。法相宗则依境起行,于行证果。境有九地,行有六地,果有二地。今不说别的,仅就行之第六地“菩萨地”来说,则须俱足菩萨种性,蒙佛摄受,起大悲心,能行旷劫难行苦行并不生退怯之四因;俱足见佛相好及神通发菩提心,闻经生信发菩提心,见法欲灭为护法故发菩提心,见一切有情恶浊放逸、多诸不信、多诸忧恼发菩提心等四缘。要俱足这些因缘,才可真正修习大乘之行,这是十分困难的。故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凡夫曾经熏习善根,发起信心,后遇诸佛,亲承供养,经一万劫,堪任发心。若供养诸佛未满万劫,纵使发心,遇恶缘便退。但我们也必须了解:大乘佛法行人,一经发心,虽未断惑,但惑业已伏。因其本是界外大法,界内之见思惑当然不再现行。种子虽还未净,因被净法熏习,终会渐渐消灭,不过其修行时间,则是相当久远的。
我们再从可接触到的禅、教、律、密各宗来看,如无一定因缘及特殊的毅力,生生世世持之以恒地去修,亦是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想在今生了脱生死,则更是难上加难。
先说禅宗:本宗主要靠修行者的定力,要能达到功夫纯熟,能破未后的牢关,才于生死修行作得到主。否则仍“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香林禅师经四十年之努力,功夫方打成一片。圆泽禅师可谓大禅师,但他尚有三生石上的后有,看修禅有多难啊!
又如天台宗、三论宗,都属教宗。依天台之教义,最切实的行径,是修三观以破三惑。此宗是以最初一着,修空观,破见思惑,成一切智。然依因缘所生法,把根身器界,宇宙万有,都看作空,利根人修或有可能,根钝者就十分不易了。如观而不空,当然于十八界不能出离;即使观而空,还要考虑是否会落在恶取空,如恰如此,则自性也会陷于断灭,继续修持就接不下去了。三论宗的修习,须作八不正观,以悟入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之佛性。然修此观者,究竟要达到什么程度
到哪个阶段才能出离三界
实际在其宗义上也没有明白的指出来。
律宗特重持戒,此宗即以持戒来制止三业的邪非,然后再以定慧伏断见思烦恼而出三界。可见律宗要出离三界,还应兼修其他法门。只是在家受持五戒,或出家但持俱足戒,即使能护持严净,是否就能破三界之惑而出尘呢
看来这还有问题,因为各宗皆须持律,律是各宗的共宗,是基础。
密宗最常讲的是修持须三密相应,得三密加持之力,也能即生成佛。但所成之佛,是否即是破尽住地无明,成福慧圆满,十号俱足之佛呢
如果是,则历代修密者多,成佛者当亦不少,为什么经中只说继释迦之后,于此娑婆世界成佛者,只是弥勒菩萨一人呢
如果此“即身成佛”只等于禅宗的“见性成佛”,那究竟修密要修到什么程度,才能出离轮回呢
以上各法,皆是世尊所说,当然皆为妙法。但重要的是应机问题,契机的,虽难亦易,不契机的,虽易亦难。要真修行,只有靠明师的指点,及依自己的根性量力去做了。
他力法门是易行道
大乘圆教,由信生解,依解起行。净土法门由信生愿,依愿导行。在修习的次第来说,第一步是信,后一步是行,都相同。所不同者只在中间一步,在圆教要“生解”,在净土是“发愿”。在圆教中,信难、解难、行难,其中最难的还是开圆解。净土法门以愿代解,即将此最难的顺利通过。圆教行门深广,净土行门有难有易,如果我们选易的,所以将净土和圆教相比,只留下信的一关仍旧是难,只要能信,便容易了,所以净土法门名为“易行难信之法”。
净土法门中若行者靠自力修持,亦有难易之分,其难行法之难行程度,亦不亚于各宗,其中之实相念佛即是。《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观想念佛,亦属难行法,不是我们钝根众生所能忆持的。最难的行法则要说是依《般舟三昧经》修般舟三昧了,此法以九十日为期,在此期间身常行而无休息,口常持阿弥陀佛名也不休息,心常念阿弥陀佛无有间断。行此三昧法而得成就者,即能见十方诸佛立在其前,故名佛立三昧。行此法者须根利、心细、有善巧方便、精神体力健壮,还要有断绝外缘的清净修道场所,并依经而修方可得到。虽然以上所说的几种法门都是难行的法门,但净土门不同于他宗自力门的原因,是因为净土另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净土行人虽修此难行法,但只要行人信愿具足,即非他宗全依自力可比。修净土中的难行道者,自力充裕则可即生证道,即未证道,行人临终时亦可依其愿力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
净土行法中的持名念佛,则被誉为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不论依据理论、佛愿、事实,不论那一方面都是信得过的。持名就是念佛名号,这确实比以上所说的容易得多。不论男女老幼,有无文化,贤愚忙闲,出家在家,对于“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没有一个不会念的,所以大家都觉得比较容易。甚至认为我有信、有愿、再加上平时的念佛,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到临终就一定能往生了。那也不一定,要知道净土信愿的所归是在行上,理事二种一心不乱,正是集中体现了信愿于一心的关键。一心圆发正智如如,净土的微妙即可于中并现,临终往生也可必达。但净土法门是仗自他二力得度的法门,行者不能只靠他力而忽略了自力,因为只有自力大,他力才会随着大,绝对没有只靠佛力,而无自力的人能往生的。
易行道须自他两力兼顾
念佛行人欲得现生真实受用,须自他两力同时兼顾,不可偏废。佛法所讲的众生心力不可思议,这是属于自力方面,又说佛力、法力不可思议,此则是他力。我们能修净土之行是自力,所修念佛之法,则属他力。又念佛之人,能念之心属于自力,所念之佛则为他力。自他两力同时兼顾,则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而横超三界。此即是说净业行人有一分真实修持,才能得他力一分真实受用,若自身修持全不努力,则佛之他力亦爱莫能助。你不去感佛,怎么会得感应道交呢
故念佛行人还应明白如下数点:
阿弥陀佛万德庄严,利济无穷,但因我等根有大小之分,行有勤怠之别,功有定散之异,故各人所得之益,亦有多寡、迟速、浅深之不同。我等凡夫在迷,如不乘此生努力念佛,若一失足,后悔莫及。故宜乘此生得逢佛教诲,虽未了悟,亦当具真信切愿,念念至诚持佛名号,使渐入如来愿海,蒙佛摄受而归于莲邦。
应明白通途之自力与净宗之自力,虽都是自力,实不相同。就禅宗来说,参禅是以自心为宗,一切唯心。念佛则专以佛心为宗,一切唯佛。既以佛心为宗,一切唯佛,则念佛行人当以佛心为归宿。凡念佛时,应想念自己本是弥陀心内之众生,既是弥陀心内之众生,理应念念安住于佛心而定心念佛,不可迁流。若觉迁流,即摄之令还,如此念佛方为自他两力兼顾。
自力修定,必须开慧,念佛所求,能一心不乱即可。因此一心,即为如来菩提真心,得入如来菩提真心之后,方可念念住…
《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