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正定。如此念佛,则自觉有了依靠,此时非但不随尘劳业识所转,而更能使尘劳业识念念消融。消融至极,毕竟成片。一念成片,散乱自除。散乱既除,正定自会现前。若口念佛而任心迁流,则与佛力不能相合,故于受用亦不得力。净土法门之仗佛力,当如是而修,自力他力,不可偏废,设或离之,则两失其用。
净土念佛法门,虽是易行,但亦当勤精进,慎勿放逸。每见有等行人见蕅益大师云:“净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便以为净土法门十分容易,只要有了信愿,随便念念佛,临终即可仗佛接引,决定往生。或见《观经》云:“十恶五逆,临终十念,亦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于是对自己的行为不加捡束,造了业亦无悔,对自己的净业修持更不注意,虽也念佛,但游游泛泛不问得力不得力,如此不觉老之将至,待到恶疾临身,医药罔效,求生不得,求死亦难,方知为时已迟,悔恨亦晚。此时如能悔改,努力念佛,求生净土,尚可企望。若不自悔,到此业障现前时,了无依靠,或有旁人为之助念,自己亦不知不觉,渺渺茫茫而辞别人世,奈何此当生可了生脱死之法门,只成后世得度之远因。或更有甚者,遇自己病苦难受,反生毁谤,谓佛无灵,即使有人劝其念佛,亦说我不见佛在何方
旋因此谤三宝之罪,死后堕恶道而受恶苦。得如此之因,无非当初不解此净土修持须自他兼顾,能所相成之理,一念之误会,自欠修持所致,不可惜乎
修净土念佛法门者,确须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信愿二字只可作为先导,不可当作实行。信、愿属慧行,如眼所见;念佛是行行,犹如走路,必须起步行走方能到达,此即为自力、他力同时兼顾,不可偏废之原因,愿各同修努力实行。
往生西方净土之理
为什么会往生净土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除了再来的化身菩萨有亲身的经历之外,修持较深的行者也可知往生之理,一般初学者就只知阿弥陀佛有这个悲愿,要接引苦难众生往生西方,别的就知道很少了。我觉得要修净土法门,必须先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明白往生之理,则大有助于行持乃至终后的往生。
要明白这个道理,必先明佛法,我们还是仍从《法华经》谈起。《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我佛世尊始自《华严》启教,终至《法华》、《涅槃》,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就是为这一件大事。为此而于一乘教分别说三,亦为此而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开八万四千法门,示种种权巧方便,无非是因“佛之知见”难开,乃至难入。故有劳世尊费许多口舌,说种种法门,其目的是使众生人人都能得到“佛之知见”的无限利益。
佛的知见是什么
这就是世尊在海印三昧中亲知、亲见的境界,也就是《华严》的一真法界。
开佛知见是甚难之事
在佛看来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本来就具足佛的智慧、佛的德相,只因被三惑障蔽,妄想执着,不但没有了佛的智慧与德相,更不相信佛的智慧德相。佛为度众生,故兴慈运悲,以种种方法,让众生认识佛的知见。
于是,佛在《华严》会上说自证的“一真法界”,但三界之内无人能听懂,佛因而不得不为实施权,说三乘教,最后到《法华》会上方开权显实。但此时世尊还要先放毫光,显示净土的因果;怕人难信,又要大智舍利弗尊者三请;及至佛将说此大法时,还有五千人退席。从此可知,如无缘想要听闻佛的说法都很难,更何况开佛的知见呢
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三条:1.佛的知见太高、太深;2.佛道旷远,修行不易;3.众生习气重,贪图目前利益,得少为足,怕吃苦不愿勇猛精进学佛。
净土法门是开佛知见的异方便
一般的学佛者,甚至是学净土法门有年的人,大都认为念佛法门太简单,或认为见效太慢,而想改学深奥的法门。我则认为净土三根普被,所学未见效果非法门之咎,实是学者不得法及不肯下苦功所造成。
要知道净土法门不但适合一般学佛人的根机,它也是《华严经》的归宿,是佛为接引地上菩萨普遍成佛道的法门。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菩萨不是以“十大愿行”,导华严海众归于极乐吗
故可知净土一门,绝对是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法门。但因《华严》太深,三界内之众生无法接受,所以世尊又在方等会上说净土三经,使大家都能接受。靠净土经论的弘扬,净土法门才逐渐成为佛教中信仰者最多的一个法门。
信奉净土法门的人,一心念佛,广积三福,一心求生净土,如此即可不知不觉间深入佛境,佛知、佛见亦自然开发,所以称做异方便,不是凡情知见可了解、能猜度到的事。正因为这样,所以《阿弥陀经》玄奘大师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世尊为广度一切众生,运悲愿神力说此稀有的法门,真是不可思议。
往生净土之理
往生净土事理具足,从事上说,这是阿弥陀佛旷劫修行,以四十八愿之力,并得诸佛护持,念佛之人临终定蒙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在净土经论中也说得较多,因此也为净土行人所熟知。今从理上再作简单介绍,以提高一般念佛同修的认识,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再精进修持,进步一定会更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的智慧、德相,只因有妄想和执着,便不能得到佛的利益。《楞严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心,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众生本有佛的智慧和德相,所以一心想佛,自己的天真佛性就会彻底全彰。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
我们常念佛要与佛相应,念佛时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若人念佛时能妄想全消,这便是念佛相应。若是至诚念佛,自然妄想全消。此时之感觉,真可谓难以言说,不是世界上之言语所能形容的。所以说:“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方能知之。”印光老人常劝人“老实念佛”,其原因就在于老实念佛,才能念念与佛相应,真能如此,则无边利益可当下亲得。“心作心是”,本地风光就在此,你会享受吗
念佛能使心清净念佛求生净土之宗称净土宗,清净之善业谓之净业,究竟什么是“净”呢
古德云:“恶无不止曰净”。又说:“诸惑究尽谓之净。”“净之一字,唯佛克当”。确是这样,等觉菩萨尚有一品无明未破,还有一分细惑未净,那我们凡夫的秽土怎可称净呢
从染到净,总有个过程,不会一下子就达到的。故就众生一边说,能一念念佛,便是一念清净;一念止恶,也是一念清净。如此,净之又净,后方可达到佛的境界。卢舍那佛,汉译净满。恶无不止,诸惑究尽,方为净;善无不行,众德悉圆,谓之满。要能达到圆满的净,确是只有佛才能当得起。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心本有,妄情元空。一切善法,性自本具,但以久随迷染之缘,未断元空之妄,未证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断元空之妄,证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随悟净之缘者,无如持名念佛。”由此可知若要舍秽取净,只要念念不离佛,即便是工作时也以佛心搞好工作,就可从不清净处转为清净了。如此一直做去,若到清净本体彻底显露,其快乐非世间之乐,所得法乐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
学佛的人中,不幸的是有些人常说空话,说什么本来清净,不假修持,他已得到佛法的真髓了,于是终日优哉游哉无所事事。如此以秽为净,实是在三惑里翻“跟斗”。依报与正报是永不相离的。绝对不会有正报净了,依报还不净的。我们所以要生净土,所以能得生净土的原因所在,就是因为依报和正报是相应的。
心随境转,境净才能心净“土外取心”对于修净业的人,是绝对要不得的事。执妄识为心的人,常说什么唯心净土,其精神状态是他把净土的实境,看作是虚妄的心想。错呀!
要知道我们所感的秽土,是我们多生行业的报境。诸佛所感的净土,是诸佛旷劫修行的报境。故以通途教理与一般的修法,必须三□修因,方能成就寂光实报的净土;必须百劫练行,才能成就相好光明的佛身。修净土法门就不同了,它只所以称为特别法门,非但修法特殊,而所得的利益亦远非他法可比。这是娑婆、极乐二土的世尊,为我们无力出苦的众生发广大愿,修广大行所开的胜异方便。我们如能依此法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虽自己无力断惑,但往生净土之后,惑业自断,此为承佛愿力,因境转心。
一切凡夫,不能以心转境,而心因境转。境秽心也秽,境净才能心净。若舍离净境妄说唯心,必定仍居秽土,仍起众生知见,此为修净业之大戒,念佛同修绝不可再唱此高调。
心佛一如,自他不二 据前面所说,我们己明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既明此理,则可知修净行人非心外求佛,非心外求净土,我自心作佛,我自心即是佛,如此即是心佛一如,自他不二。古德说:“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此语见浅见深,各有分别。说得浅,几等于我们众生的凡夫心行;说得深,便是《华严经》之深义。
一般无修持的人,往往拿自己的心理作标准,去衡量人家。先讲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宋朝时的苏东坡与佛印禅师非常要好,常往来谈论佛法。一次,两位正跏趺对坐,但他们两人的心理则不一样,佛印禅师说:“居士坐得很好,真像一尊佛。”而东坡居士则说:“我看禅师倒象一堆牛粪。”禅师的心清净,故看居士像佛,东坡居士的心就无法和禅师相比了。同样,不信佛的人,当然就不会相信佛的行愿、身土的因果关系。众生虽不…
《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