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正定。如此念佛,則自覺有了依靠,此時非但不隨塵勞業識所轉,而更能使塵勞業識念念消融。消融至極,畢竟成片。一念成片,散亂自除。散亂既除,正定自會現前。若口念佛而任心遷流,則與佛力不能相合,故于受用亦不得力。淨土法門之仗佛力,當如是而修,自力他力,不可偏廢,設或離之,則兩失其用。
淨土念佛法門,雖是易行,但亦當勤精進,慎勿放逸。每見有等行人見蕅益大師雲:“淨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便以爲淨土法門十分容易,只要有了信願,隨便念念佛,臨終即可仗佛接引,決定往生。或見《觀經》雲:“十惡五逆,臨終十念,亦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于是對自己的行爲不加撿束,造了業亦無悔,對自己的淨業修持更不注意,雖也念佛,但遊遊泛泛不問得力不得力,如此不覺老之將至,待到惡疾臨身,醫藥罔效,求生不得,求死亦難,方知爲時已遲,悔恨亦晚。此時如能悔改,努力念佛,求生淨土,尚可企望。若不自悔,到此業障現前時,了無依靠,或有旁人爲之助念,自己亦不知不覺,渺渺茫茫而辭別人世,奈何此當生可了生脫死之法門,只成後世得度之遠因。或更有甚者,遇自己病苦難受,反生毀謗,謂佛無靈,即使有人勸其念佛,亦說我不見佛在何方
旋因此謗叁寶之罪,死後墮惡道而受惡苦。得如此之因,無非當初不解此淨土修持須自他兼顧,能所相成之理,一念之誤會,自欠修持所致,不可惜乎
修淨土念佛法門者,確須信、願、行叁資糧具足。信願二字只可作爲先導,不可當作實行。信、願屬慧行,如眼所見;念佛是行行,猶如走路,必須起步行走方能到達,此即爲自力、他力同時兼顧,不可偏廢之原因,願各同修努力實行。
往生西方淨土之理
爲什麼會往生淨土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爲除了再來的化身菩薩有親身的經曆之外,修持較深的行者也可知往生之理,一般初學者就只知阿彌陀佛有這個悲願,要接引苦難衆生往生西方,別的就知道很少了。我覺得要修淨土法門,必須先把這個問題搞明白,明白往生之理,則大有助于行持乃至終後的往生。
要明白這個道理,必先明佛法,我們還是仍從《法華經》談起。《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我佛世尊始自《華嚴》啓教,終至《法華》、《涅槃》,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就是爲這一件大事。爲此而于一乘教分別說叁,亦爲此而會叁歸一,開權顯實。開八萬四千法門,示種種權巧方便,無非是因“佛之知見”難開,乃至難入。故有勞世尊費許多口舌,說種種法門,其目的是使衆生人人都能得到“佛之知見”的無限利益。
佛的知見是什麼
這就是世尊在海印叁昧中親知、親見的境界,也就是《華嚴》的一真法界。
開佛知見是甚難之事
在佛看來一切衆生都是佛,我們本來就具足佛的智慧、佛的德相,只因被叁惑障蔽,妄想執著,不但沒有了佛的智慧與德相,更不相信佛的智慧德相。佛爲度衆生,故興慈運悲,以種種方法,讓衆生認識佛的知見。
于是,佛在《華嚴》會上說自證的“一真法界”,但叁界之內無人能聽懂,佛因而不得不爲實施權,說叁乘教,最後到《法華》會上方開權顯實。但此時世尊還要先放毫光,顯示淨土的因果;怕人難信,又要大智舍利弗尊者叁請;及至佛將說此大法時,還有五千人退席。從此可知,如無緣想要聽聞佛的說法都很難,更何況開佛的知見呢
究其原因,可歸納爲叁條:1.佛的知見太高、太深;2.佛道曠遠,修行不易;3.衆生習氣重,貪圖目前利益,得少爲足,怕吃苦不願勇猛精進學佛。
淨土法門是開佛知見的異方便
一般的學佛者,甚至是學淨土法門有年的人,大都認爲念佛法門太簡單,或認爲見效太慢,而想改學深奧的法門。我則認爲淨土叁根普被,所學未見效果非法門之咎,實是學者不得法及不肯下苦功所造成。
要知道淨土法門不但適合一般學佛人的根機,它也是《華嚴經》的歸宿,是佛爲接引地上菩薩普遍成佛道的法門。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菩薩不是以“十大願行”,導華嚴海衆歸于極樂嗎
故可知淨土一門,絕對是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法門。但因《華嚴》太深,叁界內之衆生無法接受,所以世尊又在方等會上說淨土叁經,使大家都能接受。靠淨土經論的弘揚,淨土法門才逐漸成爲佛教中信仰者最多的一個法門。
信奉淨土法門的人,一心念佛,廣積叁福,一心求生淨土,如此即可不知不覺間深入佛境,佛知、佛見亦自然開發,所以稱做異方便,不是凡情知見可了解、能猜度到的事。正因爲這樣,所以《阿彌陀經》玄奘大師譯名爲《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世尊爲廣度一切衆生,運悲願神力說此稀有的法門,真是不可思議。
往生淨土之理
往生淨土事理具足,從事上說,這是阿彌陀佛曠劫修行,以四十八願之力,並得諸佛護持,念佛之人臨終定蒙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淨土。在淨土經論中也說得較多,因此也爲淨土行人所熟知。今從理上再作簡單介紹,以提高一般念佛同修的認識,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再精進修持,進步一定會更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華嚴經》說:一切衆生皆有佛的智慧、德相,只因有妄想和執著,便不能得到佛的利益。《楞嚴經》說:“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觀無量壽佛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心,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衆生本有佛的智慧和德相,所以一心想佛,自己的天真佛性就會徹底全彰。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
我們常念佛要與佛相應,念佛時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若人念佛時能妄想全消,這便是念佛相應。若是至誠念佛,自然妄想全消。此時之感覺,真可謂難以言說,不是世界上之言語所能形容的。所以說:“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方能知之。”印光老人常勸人“老實念佛”,其原因就在于老實念佛,才能念念與佛相應,真能如此,則無邊利益可當下親得。“心作心是”,本地風光就在此,你會享受嗎
念佛能使心清淨念佛求生淨土之宗稱淨土宗,清淨之善業謂之淨業,究竟什麼是“淨”呢
古德雲:“惡無不止曰淨”。又說:“諸惑究盡謂之淨。”“淨之一字,唯佛克當”。確是這樣,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無明未破,還有一分細惑未淨,那我們凡夫的穢土怎可稱淨呢
從染到淨,總有個過程,不會一下子就達到的。故就衆生一邊說,能一念念佛,便是一念清淨;一念止惡,也是一念清淨。如此,淨之又淨,後方可達到佛的境界。盧舍那佛,漢譯淨滿。惡無不止,諸惑究盡,方爲淨;善無不行,衆德悉圓,謂之滿。要能達到圓滿的淨,確是只有佛才能當得起。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真心本有,妄情元空。一切善法,性自本具,但以久隨迷染之緣,未斷元空之妄,未證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斷元空之妄,證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隨悟淨之緣者,無如持名念佛。”由此可知若要舍穢取淨,只要念念不離佛,即便是工作時也以佛心搞好工作,就可從不清淨處轉爲清淨了。如此一直做去,若到清淨本體徹底顯露,其快樂非世間之樂,所得法樂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
學佛的人中,不幸的是有些人常說空話,說什麼本來清淨,不假修持,他已得到佛法的真髓了,于是終日優哉遊哉無所事事。如此以穢爲淨,實是在叁惑裏翻“跟鬥”。依報與正報是永不相離的。絕對不會有正報淨了,依報還不淨的。我們所以要生淨土,所以能得生淨土的原因所在,就是因爲依報和正報是相應的。
心隨境轉,境淨才能心淨“土外取心”對于修淨業的人,是絕對要不得的事。執妄識爲心的人,常說什麼唯心淨土,其精神狀態是他把淨土的實境,看作是虛妄的心想。錯呀!
要知道我們所感的穢土,是我們多生行業的報境。諸佛所感的淨土,是諸佛曠劫修行的報境。故以通途教理與一般的修法,必須叁□修因,方能成就寂光實報的淨土;必須百劫練行,才能成就相好光明的佛身。修淨土法門就不同了,它只所以稱爲特別法門,非但修法特殊,而所得的利益亦遠非他法可比。這是娑婆、極樂二土的世尊,爲我們無力出苦的衆生發廣大願,修廣大行所開的勝異方便。我們如能依此法門,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雖自己無力斷惑,但往生淨土之後,惑業自斷,此爲承佛願力,因境轉心。
一切凡夫,不能以心轉境,而心因境轉。境穢心也穢,境淨才能心淨。若舍離淨境妄說唯心,必定仍居穢土,仍起衆生知見,此爲修淨業之大戒,念佛同修絕不可再唱此高調。
心佛一如,自他不二 據前面所說,我們己明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既明此理,則可知修淨行人非心外求佛,非心外求淨土,我自心作佛,我自心即是佛,如此即是心佛一如,自他不二。古德說:“諸佛心內衆生,塵塵極樂;衆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此語見淺見深,各有分別。說得淺,幾等于我們衆生的凡夫心行;說得深,便是《華嚴經》之深義。
一般無修持的人,往往拿自己的心理作標准,去衡量人家。先講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宋朝時的蘇東坡與佛印禅師非常要好,常往來談論佛法。一次,兩位正跏趺對坐,但他們兩人的心理則不一樣,佛印禅師說:“居士坐得很好,真像一尊佛。”而東坡居士則說:“我看禅師倒象一堆牛糞。”禅師的心清淨,故看居士像佛,東坡居士的心就無法和禅師相比了。同樣,不信佛的人,當然就不會相信佛的行願、身土的因果關系。衆生雖不…
《通向極樂之路 淨宗之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