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向極樂之路 淨宗之理▪P3

  ..續本文上一頁信佛,但諸佛仍度衆生。在佛看來,衆生和佛是一體,只覺得衆生迷背可憐,因衆生有分別心,心佛自然就相隔爲二。待了悟之後,方覺心佛、自他互攝互融,遂生上求下化之心,到此才能真發菩提心,廣行利他之事。

  禅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了本性,就成了佛。本性在何處

  本性就在我們心中。因本性在心中,我們心中就具有佛性,見了佛性,就成了佛,所以禅宗稱頓教。我們學淨土者亦有此法,那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教我們用觀想的方法,照著經中所說的十六觀想法去修,就可觀想出一尊阿彌陀佛來。此亦是佛不出我自心,西方極樂世界亦不出我自心。西方淨土之依正莊嚴,皆是我心中所造,這就是說西方極樂淨土,即是我自心淨土,阿彌陀佛即是我自性彌陀。

  《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是先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再觀想西方叁聖的正報莊嚴,都觀想成功了,再觀想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作蓮花合想,作蓮花開想,作花開見佛想,此即是觀想念佛法門。但淨土宗之修行者,大都依《阿彌陀經》修持名念佛法門,我覺得觀想念佛與持名念佛不相妨礙,而有相互促進之妙,若修持名念佛有得,那盡可繼續念下去,但不可不知《觀經》中所說之理。若不知此念佛之理,則信願行叁者中的“信心”易退。因你對淨宗之理不明,遇禅宗人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或遇密宗人說“叁密加持,即身成佛”,你的信心就會動搖。信心一動,則願行隨之會退。此時你再去參禅、學密,可能亦學不好,朝叁暮四下去,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人。

  總之,淨土宗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禅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或是密宗的“叁密加持,即心成佛”。皆說明“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亦通《華嚴經》,道源法師說此“是大乘佛法中的最高理論”,又說“這在《十六觀經》上統統有”。宗派的不同,只是適合不同根性衆生的機。知此理後,學佛者的修證,自可在本宗深入,不管你學得如何,多少總積累了些經驗,如能不斷調整、深入,肯定是比改道易轍好。

  殊勝的佛殊勝的土——略談西方極樂世界及淨土法門之勝妙

  阿彌陀佛是我們最熟識的一尊佛,因佛是西方淨土的本師,故淨土宗信徒對之感情更深。淨土宗信衆天天念佛,而對阿彌陀佛究竟了解有多少呢

  一般的信徒就很難講出個所以然了,我覺得深入了解阿彌陀佛的成佛遠因與佛的行願,對信仰的鞏固與行持的精進是大有好處的,故作此文以介紹。

  成佛的曠劫遠因

  大家熟悉的《無量壽經》,已對阿彌陀佛的因地行願講得很清楚,故大家都很了解。學佛的人都知道果從因生,因深所以果妙。阿彌陀佛成佛之曠劫遠因,《法華經》上講得最明白。讀《法華經》,我們可真正理解淨土法門,並能知一切法門同歸淨土之因。《法華經》的最早之譯本,是西晉太康七年(286)竺法護譯的十卷本,名《正法華經》。淨土初祖廬山慧遠大師立白蓮社,弘揚淨土,就是以此經爲常課的。其後,智者大師立天臺宗兼弘淨土,求生西方,亦是依此經,不過他所用的則是較《正法華經》後一百二十年,後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羅什法師的譯本。可說兩大師都爲淨土法華,同是一佛乘。實則“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的《法華》深義,久寓在淨土叁經之中。

  《法華經》說,叁千塵點劫前,有大通智勝如來出世。時有十六王子,都出家爲菩薩沙彌,聽佛說《法華經》,于八萬四千劫中,信解受持,爲人演說。釋迦世尊、阿彌陀佛,都是十六王子之一。以上所說的已是極遠的因了,但經中又說:“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爲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于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衆生,令入其中”,這是更久遠的遠因。因有此緣,故阿彌陀佛能于世自在王佛所,發超勝願,修超勝行,建立西方淨土,以異方便,令一切衆生同入佛智,同成佛果,暢諸佛度生之本懷。亦因此緣,故十六王子分別在八方說法度生,同以西方爲究竟處。更因此緣,故釋迦世尊說《阿彌陀經》時,十方諸佛同聲贊歎,並各各勸令本土衆生,信受此功德願力不可思議的、諸佛護念的淨土深經。原來淨土法門就是《法華》秘藏,是一切衆生同入涅槃甚深境界,同成佛果的方便直捷妙法。

  彌陀有願諸佛共助

  諸佛世尊,無量劫來,發種種願,修種種行,立種種法門,皆爲迷昧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之得究竟樂。法門雖多,但“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目的是一。即是從《華嚴》法界流出無量法門,收無量法門歸《法華》一乘,是爲豎出叁界之通途教理;始自《華嚴》導歸極樂,中間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樂邦,至《法華》開權顯實,追述塵點劫前之往事,明今分居八方諸佛,皆爲大通智勝佛子,同修妙行,同發大願,同度衆生,同證佛果。諸佛或居本土發遣,或住淨土接引,令十方衆生同生極樂,是爲特別法門。此即諸佛爲令衆生複本明、歸本淨,與諸佛同得受用常樂我淨的涅槃果德之大事因緣。阿彌陀佛爲令衆生早得一佛乘故,遂發淨土橫超,普攝衆生的大願。究彼佛發此大願的遠因,實從《法華經》來。十方諸佛同說《法華》,即是同令衆生得生淨土。阿彌陀佛在西方接引,諸佛在十方發遣,只是“普令衆生同入佛乘”。故知阿彌陀佛令衆生往生西方的大願,即是十方諸佛的大願,是爲《法華》之深義。

  阿彌陀佛于西方成佛之後因,則來自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前所發的四十八願。《無量壽經》說,在久遠劫前,有五十四佛相繼出世,其最後佛即世自在王佛。此時有一國王,出家作比丘,名爲法藏,于佛前作禮並說偈贊佛後,即說:“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衆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到我國,快樂安慰。”這幾句偈語雖是十方如來的通願,但已攝“四十八願”之要義,此以通攝別,別不異通。既然如此,那阿彌陀佛又爲什麼要發四十八願的別願呢

  這是因爲諸佛的通願,皆依通途教理度脫衆生,不但頓圓法門,凡小五分,即叁乘漸教,也有不能盡攝的機,度生本懷究竟未暢。故阿彌陀佛特發四十八願,興起特別法門,普度上中下叁種根機的衆生,以同證佛果。這個法門雖是特別,它卻是《法華》深義。故釋迦世尊于《法華經》中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此實是普令衆生入一佛乘的妙法,故可說五時八教,同指樂邦,有此法門,佛的本懷真正得暢!

  爲四十八願苦修大行

  阿彌陀佛能于西方極樂國土,以方便攝受衆生,這是他長期苦修的結果,諸經多有述說,不能俱引。今仍就《法華經》所說,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出世,阿彌陀佛爲菩薩沙彌。大通智勝佛說,此沙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阿彌陀佛受持《法華經》,爲人演說;大通智勝佛滅度,又經塵點劫的修持,我們可知阿彌陀佛爲一切衆生,而在數不清的時期中,常修殊勝妙行之長遠。

  另阿彌陀佛在發四十八大願之後,所修一切都爲西方淨土的莊嚴圓滿,此一時期相對于前期,則可稱爲別修妙行。西方淨土的構想是阿彌陀佛在五劫中,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所成。《無量壽經》卷上說:“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扆覺、害覺,不起欲想、扆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衆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叁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僞谄曲之心,和顔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叁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足具衆行,令諸衆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粗言,自害害彼,自他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衆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阿彌陀佛以猛勵心,經兆載永劫之修行,方成此西方極樂淨土,可謂來之不易。此世界不同于諸佛之土,其原因就是阿彌陀佛有他特殊的大願——四十八願。阿彌陀淨土之殊勝

  上面我們已談及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是攝取二百一十億佛土的清淨妙行所成,是一個與涅槃之境界相同的極樂淨土。佛以自己的果德名號攝受衆生,使衆生依果修因,依淨境得淨智。往生阿彌陀淨土者,雖不斷惑業而見惑、欲愛、色愛、無色愛、無明等五住煩惱圓伏圓斷。使未斷四住本不能出離叁界者,得以出離,其果全同天臺圓教的修證,其修行方法則遠易于圓教。圓教入手應伏五住煩惱,使見思、塵沙、無明叁惑不再起現行,是甚深境界,要想達到十分不易。若不從圓教入手處深入了解,不將什麼是五住煩惱搞明白,就不知道憑借什麼,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去“伏”,離開“斷”則差得更遠了。即使搞清楚,如只空談開圓解、求禅悟,則開頭便錯,還講什麼修證

  至于漸教,也須從頭至尾先搞明白,否則層層誤解等于盲修,此爲以通途教理學佛之難。因其要求學佛修證者,必先廣讀經論,並要字字有著落,方可依教起修,如非利器,怎得受用

  淨土法門就不是這樣,它依阿彌陀佛之別願,使《法華》純圓獨妙之法,令鈍根衆生同得受用。這就是“以別攝通,通全入別”之妙,故往生淨土者在同居土所見的應身佛,光明、壽命皆無量,同居土所有的依報亦莊嚴淨妙,下輩生者可同入、同圓上叁土,是爲不思議異方便。從此可知“持名念佛,全同實相”。

  今舉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以明極樂淨土的殊勝。

  阿彌陀佛以果德之名號,即可攝受衆生。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國願”,第十九“勤修我皆接引願”,第二十“系念必得往生願”等叁個大願,即是攝受聞名生信…

《通向極樂之路 淨宗之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