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向極樂之路 淨宗之理

  通向極樂之路

  淨宗之理

  修行中的難行道與易行道

  佛教有許多法門,但都必須經過修行,才能證到道果。據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所說:“此世界修行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在于五濁惡世,于無量佛時乘阿鞞跋致,甚難可得。此難無量塵沙說不能盡,略陳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叁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裏,極大辛苦,是謂自力。易行道者,謂信佛語,修念佛叁昧,願生淨土。乘阿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裏,謂他力也。”

  龍樹菩薩不但是淨土宗的祖師,也是天臺、禅、華嚴、叁論各宗的祖師,他的話我們當然要遵行。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是妙藥,若能適應我們根機之法,即可治沈疴。若欲即生便了生死,就應向易行門狠下功夫。在選修何種法門之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難行道爲什麼是難,易行道爲什麼會易。

  自力行門只所以難行之因

  佛法的修學是“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在南傳佛教中,更重視此順序。戒有五戒、十戒、俱足戒、無漏戒、定共戒、道共戒的次第。定有欲戒定、色界四禅、無色界四空、八念、九想、十想、背舍勝處、一切處等次第。要真正做到持戒清淨,連最初的五戒都很困難,更不用說以後之種種深戒了;以修禅來說,欲界定也不易修,色界定的初禅就會更難,又何況以後之種種深禅呢

  其修學位次以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之叁資糧位,到暖、頂、忍、世第一之加行住,合稱七方便。到七覺知觀成,破見惑,證初果,名見道位,此時可見真谛理。進修八正道,方是修習之正行,再曆二果、叁果,名修道位,斷盡八十一品思惑,出叁界,證四果、叁明、六通,具八解脫。這樣修才能得解脫,如此之行不是很難嗎

  

  大乘圓教的修行,是由信生解,由解起行。在佛說《法華經》時,詳說不信疑謗的罪過,又說:“此《法華經》,最爲難信難解。”由此可見信解佛乘,依圓頓法門修學的不易。古人拼身舍命的參究,是爲求了解,以便解後再進修方便,不解便是東撞西磕,盲修瞎煉,因其信難、解難,還須叁□百劫,難行能行,故龍樹菩薩判爲難行道。這裏需要明白的是:佛所說的信,對通途教義來說應是生解的信。換言之,即是信經中之義,必須對經中的道理了達無礙,絕不能錯會佛意。必須對經中的事相,實實在在地明白,不可以凡情知見妄加猜度,故難信、難解,其行之難更不必說了。

  至于大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依法性宗從信真如法性,迥超二邊,不即諸法,不增不減入手,發起信心、念心、精進心成就,入初住位,斷見惑。經二、叁、四、五、六住,斷盡思惑,入第七住。再經八、九、十住,斷界內塵沙惑。十回向位,斷界外塵沙惑。再破一品無明,方入初地,爲見道位。修至十二品無明盡破,方成佛果。法相宗則依境起行,于行證果。境有九地,行有六地,果有二地。今不說別的,僅就行之第六地“菩薩地”來說,則須俱足菩薩種性,蒙佛攝受,起大悲心,能行曠劫難行苦行並不生退怯之四因;俱足見佛相好及神通發菩提心,聞經生信發菩提心,見法欲滅爲護法故發菩提心,見一切有情惡濁放逸、多諸不信、多諸憂惱發菩提心等四緣。要俱足這些因緣,才可真正修習大乘之行,這是十分困難的。故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說:凡夫曾經熏習善根,發起信心,後遇諸佛,親承供養,經一萬劫,堪任發心。若供養諸佛未滿萬劫,縱使發心,遇惡緣便退。但我們也必須了解:大乘佛法行人,一經發心,雖未斷惑,但惑業已伏。因其本是界外大法,界內之見思惑當然不再現行。種子雖還未淨,因被淨法熏習,終會漸漸消滅,不過其修行時間,則是相當久遠的。

  我們再從可接觸到的禅、教、律、密各宗來看,如無一定因緣及特殊的毅力,生生世世持之以恒地去修,亦是很難得到預期的效果,想在今生了脫生死,則更是難上加難。

  先說禅宗:本宗主要靠修行者的定力,要能達到功夫純熟,能破未後的牢關,才于生死修行作得到主。否則仍“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香林禅師經四十年之努力,功夫方打成一片。圓澤禅師可謂大禅師,但他尚有叁生石上的後有,看修禅有多難啊!

  又如天臺宗、叁論宗,都屬教宗。依天臺之教義,最切實的行徑,是修叁觀以破叁惑。此宗是以最初一著,修空觀,破見思惑,成一切智。然依因緣所生法,把根身器界,宇宙萬有,都看作空,利根人修或有可能,根鈍者就十分不易了。如觀而不空,當然于十八界不能出離;即使觀而空,還要考慮是否會落在惡取空,如恰如此,則自性也會陷于斷滅,繼續修持就接不下去了。叁論宗的修習,須作八不正觀,以悟入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之佛性。然修此觀者,究竟要達到什麼程度

  到哪個階段才能出離叁界

  實際在其宗義上也沒有明白的指出來。

  律宗特重持戒,此宗即以持戒來製止叁業的邪非,然後再以定慧伏斷見思煩惱而出叁界。可見律宗要出離叁界,還應兼修其他法門。只是在家受持五戒,或出家但持俱足戒,即使能護持嚴淨,是否就能破叁界之惑而出塵呢

  看來這還有問題,因爲各宗皆須持律,律是各宗的共宗,是基礎。

  密宗最常講的是修持須叁密相應,得叁密加持之力,也能即生成佛。但所成之佛,是否即是破盡住地無明,成福慧圓滿,十號俱足之佛呢

  如果是,則曆代修密者多,成佛者當亦不少,爲什麼經中只說繼釋迦之後,于此娑婆世界成佛者,只是彌勒菩薩一人呢

  如果此“即身成佛”只等于禅宗的“見性成佛”,那究竟修密要修到什麼程度,才能出離輪回呢

  

  以上各法,皆是世尊所說,當然皆爲妙法。但重要的是應機問題,契機的,雖難亦易,不契機的,雖易亦難。要真修行,只有靠明師的指點,及依自己的根性量力去做了。

  他力法門是易行道

  大乘圓教,由信生解,依解起行。淨土法門由信生願,依願導行。在修習的次第來說,第一步是信,後一步是行,都相同。所不同者只在中間一步,在圓教要“生解”,在淨土是“發願”。在圓教中,信難、解難、行難,其中最難的還是開圓解。淨土法門以願代解,即將此最難的順利通過。圓教行門深廣,淨土行門有難有易,如果我們選易的,所以將淨土和圓教相比,只留下信的一關仍舊是難,只要能信,便容易了,所以淨土法門名爲“易行難信之法”。

  淨土法門中若行者靠自力修持,亦有難易之分,其難行法之難行程度,亦不亞于各宗,其中之實相念佛即是。《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觀想念佛,亦屬難行法,不是我們鈍根衆生所能憶持的。最難的行法則要說是依《般舟叁昧經》修般舟叁昧了,此法以九十日爲期,在此期間身常行而無休息,口常持阿彌陀佛名也不休息,心常念阿彌陀佛無有間斷。行此叁昧法而得成就者,即能見十方諸佛立在其前,故名佛立叁昧。行此法者須根利、心細、有善巧方便、精神體力健壯,還要有斷絕外緣的清淨修道場所,並依經而修方可得到。雖然以上所說的幾種法門都是難行的法門,但淨土門不同于他宗自力門的原因,是因爲淨土另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淨土行人雖修此難行法,但只要行人信願具足,即非他宗全依自力可比。修淨土中的難行道者,自力充裕則可即生證道,即未證道,行人臨終時亦可依其願力與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淨土。

  淨土行法中的持名念佛,則被譽爲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不論依據理論、佛願、事實,不論那一方面都是信得過的。持名就是念佛名號,這確實比以上所說的容易得多。不論男女老幼,有無文化,賢愚忙閑,出家在家,對于“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沒有一個不會念的,所以大家都覺得比較容易。甚至認爲我有信、有願、再加上平時的念佛,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到臨終就一定能往生了。那也不一定,要知道淨土信願的所歸是在行上,理事二種一心不亂,正是集中體現了信願于一心的關鍵。一心圓發正智如如,淨土的微妙即可于中並現,臨終往生也可必達。但淨土法門是仗自他二力得度的法門,行者不能只靠他力而忽略了自力,因爲只有自力大,他力才會隨著大,絕對沒有只靠佛力,而無自力的人能往生的。

  易行道須自他兩力兼顧

  念佛行人欲得現生真實受用,須自他兩力同時兼顧,不可偏廢。佛法所講的衆生心力不可思議,這是屬于自力方面,又說佛力、法力不可思議,此則是他力。我們能修淨土之行是自力,所修念佛之法,則屬他力。又念佛之人,能念之心屬于自力,所念之佛則爲他力。自他兩力同時兼顧,則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而橫超叁界。此即是說淨業行人有一分真實修持,才能得他力一分真實受用,若自身修持全不努力,則佛之他力亦愛莫能助。你不去感佛,怎麼會得感應道交呢

  故念佛行人還應明白如下數點:

  阿彌陀佛萬德莊嚴,利濟無窮,但因我等根有大小之分,行有勤怠之別,功有定散之異,故各人所得之益,亦有多寡、遲速、淺深之不同。我等凡夫在迷,如不乘此生努力念佛,若一失足,後悔莫及。故宜乘此生得逢佛教誨,雖未了悟,亦當具真信切願,念念至誠持佛名號,使漸入如來願海,蒙佛攝受而歸于蓮邦。

  應明白通途之自力與淨宗之自力,雖都是自力,實不相同。就禅宗來說,參禅是以自心爲宗,一切唯心。念佛則專以佛心爲宗,一切唯佛。既以佛心爲宗,一切唯佛,則念佛行人當以佛心爲歸宿。凡念佛時,應想念自己本是彌陀心內之衆生,既是彌陀心內之衆生,理應念念安住于佛心而定心念佛,不可遷流。若覺遷流,即攝之令還,如此念佛方爲自他兩力兼顧。

  自力修定,必須開慧,念佛所求,能一心不亂即可。因此一心,即爲如來菩提真心,得入如來菩提真心之後,方可念念住…

《通向極樂之路 淨宗之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