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極樂之路
淨土宗概述——代自序
淨土宗又名蓮宗,是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爲方便的修持法門。
淨土啓教,首推《華嚴》。釋迦世尊宣揚大法,文殊、普賢、善財、華藏海衆共同發願往生極樂,此可謂淨土宗發端。
世尊于王舍城耆阇崛山說《無量壽經》,彌勒菩薩聞後說:“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乃至阿難尊者受持經文,如說結集,無量衆生發菩提心,是淨宗開始普及。
釋迦世尊又于王舍城王宮,說《觀無量壽佛經》,闡十六觀法,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發願往生,蒙佛授記。
釋迦佛更于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專揚持名一法,長老舍利弗及諸大菩薩、天龍八部歡喜信受奉行。
以上爲佛在世時之印度淨宗曆史。佛滅度後,最初弘揚淨土者,當首推馬鳴大士。
馬鳴菩薩弘大乘佛法,作《大乘起信論》,論中以淨土法門爲修行信心的勝方便,圓攝施、戒、忍、進、止觀的五門修行方法和念佛、念法、念僧、念真如的四種信心,令人依淨土法門,速得成就大乘淨行。
繼而龍樹菩薩傳《華嚴經》,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又著《毗婆沙論》,盛贊淨土。
其後,天親菩薩作《往生論》,說五念門,攝衆生世間、器世間,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成就菩薩善巧方便回向。作願令一切衆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求自身住持之樂。以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示淨土正行,明淨土宗雙融性相之理。
以上經論爲淨土法門在印度時的主要論典,也是我國淨土宗的主要依據。因此認爲淨土宗只是在我國産生,印度無淨土的論調是學者之見。淨土一宗直溯釋尊,可謂源遠流長。
向來講淨土宗的曆史,皆從廬山東林遠公開始。實際上我國人知有西方淨土,當從大乘佛經開始傳譯爲始。東漢支婁迦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和《道行般若經》,是爲我國大乘佛經傳譯的開始,般若與淨土思想同傳我國。阙公則與其弟子衛士度的信仰彌陀淨土,是現存文獻中有關彌陀淨土信仰的最早記載。東晉潛青山竺法曠(327—402),“每以《法華》爲會叁之旨,《無量壽》爲淨土之因,常吟詠二部,有衆則講,獨處則誦”,可謂中土往生淨土之創導者。其後,有慧遠(334-416)大師與同學慧永先後入廬山,浔陽刺吏陶範景仰永公道風,乃創西林寺供居。後遠公至,初居西林,因學侶浸衆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奏立東林寺,聞公講經感山神獻木、雷雨劈地之異,名其殿曰:“神運”。元興元年(402),遠公大師與彭城劉遺民、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洋宗炳等123人,于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結蓮社念佛,求生西方。預其社者皆法門龍象、儒宗山鬥,皆由遠公化道遐播,群趨而至。自此以後,若昙鸾、智者、道綽、善導、清涼、永明諸大師,莫不以此自行化他。
昙鸾(476-542)大師,雁門人。從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受持《觀無量壽佛經》,專修淨土觀,作《禮淨土十二偈》,注天親菩薩《往生論》,妙絕古今,爲淨宗要典,住並州大岩寺、汾州玄中寺,大弘淨土。大師之《往生論注》,依龍樹菩薩之《十住毗婆沙論》,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分他力、自力二法門,主張依靠他力本願爲五濁惡世中方便易行之道,闡明淨土立教之本義,並專重持名念佛,以求淨土之生。天臺智顗(538—597)大師,作《淨土十疑論》,極陳得失,著《觀經疏》深明谛觀。此時尚有靈裕(518—605)撰《無量壽經疏》與《觀無量壽佛經疏》,但已佚失;淨影慧遠(523-572)撰《無量壽經義疏》和《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吉藏(549-623)撰《無量壽經義疏》等,但皆非專宗淨土。後有唐代的道綽、善導兩大師,大弘淨土法門,可謂昙鸾法系的繼承者。
道綽(562-645),並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14歲出家,後于汶水玄中寺見到記敘昙鸾大師事迹之碑文,慕鸾法師淨土之業,于是潛心觀想,六時禮敬不缺,念佛日以七萬計。大師激勸淨業,理致泉湧,爲衆講述《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近200遍。著《淨土論》2卷,立聖道、淨土二門:以此土斷惑證理、入聖得果者爲聖道門;憑彌陀願力往生極樂國土,而入聖證果的,則稱淨土門。以淨土門爲末法時代之唯一出離之路。斯論統該龍樹、天親,迩及慧遠、昙鸾之文句,詞旨切要。
善導(613-681)大師,臨淄(一說安徽泗州)人。幼年出家,習《法華》、《維摩》,後依《觀經》修十六觀。貞觀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師事道綽大師,聽講《觀無量壽佛經》。後入長安光明寺倡導念佛,因稱“光明善導”。據載一生以所有(左口右親)施,用寫《阿彌陀經》十余萬卷,畫淨土變相叁百壁。念佛時有光明隨口而出,被認爲是阿彌陀佛化身。大師之著述,現存者有六部十卷,即《觀經疏》4卷,《往生禮贊偈》1卷,《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2卷,《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1卷,《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1卷,《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1卷。其中《觀經疏》又稱《觀經四帖疏》,分玄義、序分、定善義、散善義而成爲四卷。玄義分爲解釋《觀無量壽佛經》之經題,並明教相,以下3卷,則爲解釋經文義理;《往生禮贊偈》,說明晝夜六時禮贊之儀則;《法事贊》說明《阿彌陀經》之轉讀行道之法;《般舟贊》依《觀經》等修般舟叁昧之法則;《觀念法門》是說明觀佛、念佛兩種叁昧之行相,即依《觀經》說明觀佛叁昧之法,依《般舟叁昧經》說明念佛叁昧之修法。綜上各部,《觀經四帖疏》述淨土之教相教義,屬于解義方面;《往生禮贊》等四部,說明行事之儀則,故屬行儀;《依經說明五種增上緣義》,是依《無量壽經》等六經,說明修淨土法門之五種增上緣。大師由以上文字,完備地組成了淨土一宗的宗義與行儀,後被尊爲淨土宗二祖,實爲我國淨土宗的開創者。大師之《觀經四帖疏》又傳至日本,在十二世紀時,有原出身于日本比睿山天臺宗門下的源空(1133-l212)大師,依這一經疏拭去第4卷《散善義》著《選擇本願念佛集》等,弘宣修念佛的淨土教,開創了日本的淨土宗。後源空的弟子分成“六大法系”,其中有親鸾(1173-1262),又開創了日本的淨土真宗。
懷感大師,不詳其所出,初不信念佛往生之說,後經善導大師之勸,虔誠念佛,始感佛化金色光,睹眉間毫相,證念佛叁昧。著《釋淨土群疑論》7卷,通釋往生淨土之各種疑難。開元中,有慧日(680-748)叁藏自印度歸,傳天竺所贊之淨土法門,著《淨土慈悲集》3卷,《般舟叁昧贊》、《西方贊》各1卷。《慈悲集》中說教禅一致、禅淨合修、戒淨雙修等義。稍後,有承遠(7l2-802)大師先習禅于資州處寂(648-734),後從慧日受念佛叁昧之法,于衡山彌陀臺修般舟叁昧,教人專念彌陀,法化至盛,人稱彌陀和尚。法照大師生卒年均不詳,據載初由東吳至廬山,慕慧遠大師之芳躅,結西方道場,修念佛叁昧。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承遠侍于佛側而大驚悟。乃于永泰年中(765-766)至衡山,師事承遠大師,受淨土法,始修五會念佛誦經之法。大曆二年(767)于南嶽缽中感見五臺山,故後有大聖竹林寺之建。大師曾于五臺、並州、長安等處弘五會念佛,大曆中代宗奉爲國師。著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3卷、《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2卷,記其儀則並有贊文,又有《大聖竹林記》1卷。
少康(
-805)大師,缙雲仙都山人。初誦《法華》、《楞嚴》、繼學律、聽講《華嚴》、《瑜伽》。貞元初,詣洛陽白馬寺,得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而大喜,遂往長安谒善導大師影堂,感見善導真身,從此專修淨業。後于烏龍山(今浙江建德境內)建淨土道場,聚衆日夜行道,稱揚淨土,後人稱爲善導。《佛祖統記》中列爲蓮社七祖中之第五祖。嘗與文谂共集《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l卷,載錄慧遠、昙鸾以下缁素男女48人往生之事迹,爲唐代唯一之往生傳。書中有後于大師的僧藏之傳記,當爲後人所追加。
唐代之有關淨土著述尚有窺基大師的《阿彌陀經通贊疏》3卷、《西方要訣釋疑通規》l卷,道鏡與善道兩大師共集的《念佛鏡》2卷,飛錫大師的《念佛叁昧寶王論》3卷,迦才大師撰《淨土論》3卷,新羅元曉大師有《無量壽經宗要》及《遊心安樂道》各1卷,新羅憬興大師撰《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3卷等。其中迦才《淨土論》,爲遺憾道綽之《安樂集》章品混淆,且義旨未盡而作,具明彌陀之身土及往生之行因等,勉自知無定慧之天分者,即應修淨土行而求生淨土,然後于其國中再求無上菩提。憬興《述文贊》及元曉《宗要》,古來和慧遠、吉藏兩大師之疏並稱《無量壽經》四大注疏。
五代末之吳越,有永明延壽(904-975)大師,倡導禅淨合行說,其後禅淨合修漸盛行。延壽大師本丹陽人,後遷余杭(今浙江杭州)。原爲法眼宗巨匠,因七拈皆得萬行莊嚴淨土阄,于是一意修淨業。建隆二年(961),忠懿王請住永明寺,日課一百八事,夜則往南屏山頂行道念佛。著《萬善同歸集》3卷,指歸淨處最爲切要。嘗作《四料簡》雲:“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河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宋初,有錢塘(今杭州)省常(959-1020)大師,淳化中(990-994)住昭慶寺,續廬山遠公遺風,結白蓮社專修淨業,後改名易行社。相國向公,王文正公,均爲社首,信衆入社者有123人,僧衆千余。其後結社念佛之風愈盛,…
《通向極樂之路 淨土宗概述——代自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