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意蘊(禅心)▪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再粉碎弟子們對教法的執著。

  馬祖從“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從“肯定”到“否定”,運用辯證邏輯的推理方法,最終成立他的根本禅法即“平常心是道”。馬祖道一雖得法于懷讓,但其思想實淵源于曹溪,而對接機方面更有所開展。首先他根據六祖慧能的主張,倡導“即心即佛”,一切皆真,後來又恐行人落于窠臼,于是進而倡導“非心非佛”。這是從遮、表兩方面說明衆生心性與佛無異。馬祖講“即心即佛”是爲“止小兒啼”,爲了防止禅修者向外追求,把人們引向自心開悟,而一旦禅修者停止向外追求,就應當講“非心非佛”,連心、佛也不執著了。道一弟子自在禅師說:“即心即佛,是無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藥病對治句。”[12]

  “自心是佛”本是六祖慧能禅學的內核。慧能把外在權威納入自心之中,張大人的自性,促進人的覺醒。馬祖珍視人的主體性與個體性,肯定人的內在自我的價值和能力:

  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是故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開悟。又數引《楞伽》經文,以印衆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又雲:“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13]

  這裏繼承了達摩以來明心見性的思想,而更加肯定自心清淨,自修自作,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心”與“佛”的統一是禅宗真髓。這就破除了對外在權威、偶象、經卷、知識、名言、持戒、修證、儀軌的執著,統一“世界”、“佛”與“我”,肯定向內體驗的重要性,自悟內在寶藏,自性自度,不假外求。

  大珠慧海法師初次參拜馬祖,欲求佛法。馬祖說:“我這裏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

  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麼!”慧海問:“阿那個是慧海寶藏

  ”馬祖說:“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大珠慧海從此開悟,“自識本心”。[14]馬祖重視自身價值,肯定自家寶藏的圓滿具足,反對“抛卻自家無盡藏”,打破“佛”與“我”之間的時空阻隔,把世界與我融爲一體,當下體驗佛的境界。這是受孟子、莊子之學的影響所致。與孟子“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的意旨一樣,馬祖所說我具備了一切,不是指外在的事物、功名,而是說道德的根據在自己,原無少欠,一切具備。在道德精神的層面上,探求的對象存在于我本身之內。與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一樣,馬祖要化解物形,得到精神的超脫放達,而這種精神自由,是以對最高本體的冥悟契會爲前提的。

  “即心是佛”的命題,強調內轉、內修,在自心上做工夫,凸顯了道德的主體性與個體性,以更好地成就人格。馬祖因材施教,對向外求佛的人講“即心是佛”,對執著自心的人講“非心非佛”。

  問:“和尚爲什麼說即心即佛?”師(按即馬祖)曰:“爲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師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15]

  向外覓求者就好像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啼哭的孩子一樣,這要用“即心是佛”加以啓導。沒有從深層次理解“即心是佛”,執著其表層意義,盲目張揚自性者,猶如暫時貪戀自己喜歡的東西的孩子一樣,因此要以“非心非佛”化解其執。進而,馬祖告訴人們,物不是物,是道的體現。這是爲了避免對于“非心非佛”的執著。真正有悟性的人,任運而行,應機接物,觸目即道。

  大梅法常受馬祖道一“即心是佛”啓發,大徹大悟。此後法常把握住這一宗旨,無論馬祖再說“非心非佛”,他只管“即心是佛”。馬祖贊揚說:“梅子熟也”。[16]足見“非心非佛”雲雲只是幫助人們理解“即心是佛”的。法常對此有極深的體驗,不再受各種言教遮蔽,不限于種種偏執。道德完善、生命體驗,總是個體的事。馬祖不僅重視內在性的開發,把“佛”與“我”統一起來,而且把修道貫穿到個人具體的生活之中。

  叁、“平常心是道”在修行生活中

  “平常心是道”,即中國傳統“極高明而道中庸”思想的蛻變。不刻意追求外在超越的理念,而是將其納入日用常行之中。這是在自心做工夫的“即心是佛”之論的發展與補充。馬祖對真正有所悟的人,不講佛、心、物,只教他任運而行,應機接物,正是此意。

  馬祖強調“立處即真”的命題。“立處即真”,是人心深處佛性的自然呈現,是人在穿衣吃飯、擔水運柴、待人接物、日常生活之中明了禅理,提升意境。這就把禅推進到世俗生活之中!如果說“即心是佛”使成佛的理念向內轉到自心的話;那麼,“平常心是道”則使成佛的道路由記誦佛經、坐禅修行轉向世俗日常生命活動。馬祖門人南泉回答趙州“如何是道”的提問,重申馬祖“平常心是道”的命題。

  趙州問:“還可趣向也無?”南泉說:“擬向即乖。”趙州曰:“不擬爭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趙州于言下悟理。[17]

  這就是說,佛道、佛理不是虛擬、設置的教條,不是知識理性或一般的是是非非,而是寓于日常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可以體驗、覺悟到的人生智慧。道不離開真實生活,不離開個體生存的具體場境。禅的智慧貫徹到平淡、凡俗的生活中,融成一體,使生活具有了不平淡、不凡俗的價值,使人們斷掉妄念,擺脫煩惱,體驗凡俗中的崇高、愉悅、安適。禅的智慧寓神聖于凡俗,化凡俗爲神聖,不執定過去,消解物欲追逐等苦緣,當下得到生活的充實和生命的自由。

  大珠慧海回答源律師“如何用功”之問,說:“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18]一般人因俗世生活的牽累,功名利祿的追逐,人際關系的照應,總有百種思慮,千般計較,常常被折磨得寢食不安。禅的智慧,讓人們空掉外在的攀援與追逐,解脫妄念、煩惱的系縛,安于自然平易的生活,在平常之中悟得生命之真;在瞬息萬變中悟得當下自性是空性的東西。平常是生命的本真,平常心是空悟的智慧。否棄平常,視不常爲常,被各種幻想妄念左右,就會失掉自家寶藏。馬祖強調的“自家寶藏”,不僅有佛性清淨心的意思,還包括衆生日常的起心動念,表示一般的日常行事本身就是“一切具足”。世俗世界就是佛國淨土,平常的生活蘊涵著佛法大意,人在舉首投足、揚眉瞬目、自然而然之間能夠顯示出生命的真谛,一念回轉就可以獲得心靈的自由與生命的超越。所以,馬祖在回答百丈懷海所問“如何是佛旨趣”時,直截了當地說:“正是汝安身立命處!”[19]這些,都是否定那些只是糾纏在經典詞句與祖師言論、妄想藉此證悟解脫的浮華作風,以及遠離現實生活的修行方式。今天我們有很多人把“正常”與“非常”顛倒,孜孜以求現實功利,最終喪失了自我。另一方面,大珠慧海所說“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是一種平常心的境界,卻不是簡單的事,也不是排斥——反而涵蓋了不平常的修持,如此才能真正達到此境。禅是動態的解脫,不是靜態的修行。禅的智慧,在隨順生活的真實中,否定分別計較之心,超越庸常,解脫牽累。馬祖的貢獻,即著力于使禅生活化,在隨時著衣吃飯中長養聖胎,不雕鑿于心計,放下過去的罪惡感或榮譽感,解除精神負擔,隨處任真,觸境皆如。爲此,他推動了禅法的革新。

  馬祖禅沿著慧能的智慧方向,自識本心,才是解脫的本原,返回自身,尋找吾人與天地萬物一體之生命本源,肯定自家寶藏自足圓滿,原無少欠,讓真心真性真實地呈現出來。其要旨是創造條件,在凡俗的日用常行之中,凸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馬祖禅把佛還原到人的具體生命中,又把人的凡俗生活安頓在佛的境界之中,使有限製的個體透過與佛同體的內在生命的發掘,體悟到心性的空靈與自由,從而超越限製,通向永恒。

  總之,馬祖禅強調個體人自身即佛,隨時體道,以更簡易直捷的方式當下得到解脫。他彰顯了個體內在的價值,開發自身的資源。他的無修無證、無念無著之禅機,更彰顯了“人”的地位、“個體性”的地位,其靈活啓發的方式,更具有創造性。馬祖及其禅觀、禅法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舉動施爲、語默啼笑中,充滿高峰體悟的創意。其不假外求的方式,截斷衆流的爆發力,借助語言又超越語言限製的佛慧,在今天的思維術、語言哲學和诠釋學上都有極高價值。

  結語

  “平常心”是禅修者開悟後體現出來的一種境界,見到自性以後的一種本然狀態,所以是沒有染汙,沒有造作、是非、取舍、分別等相,心處于質樸、純真、甯靜、恬淡之中。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即是隨緣自在,處塵不染,不盡有爲,不住無爲,任運而修,廣作佛事。做到理事無礙,苦樂隨緣,在應機接物、流俗的變遷中把握一顆不變的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20]這首詩出自黃龍慧開禅師的名著《無門關》的第十九則,朗朗上口,最爲佛弟子所稱頌。饑來食,困則眠,熱取涼,寒向火。平常心即是自自然然,了無造作,了無是非取舍,只管行住坐臥,應機接物。沒有分別矯飾,超越染淨對待的自然生活,是本來清淨自性心的全然顯現。如果著意追逐客塵,有心造作攀求,反而會喪失平常心的和諧性平衡性,而成爲反常心、異常心。臨濟禅師在他的《臨濟錄》一再提到無事人的概念,主張無事是貴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無門慧開禅師這首詩告訴人們爲什麼世人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時節?返觀世人有太多的閑事懸挂在心頭:挂礙社會地位不夠顯赫,事業不夠亨通發達,待遇不夠優厚,夫妻生活不夠融洽,兒孫不夠孝順成才,朋友待我不夠敬重,所求不能滿足心願,身體多病衰弱,人我是非煩心……肚裏填滿名聞利養,心中充塞財勢情欲,再也挪不出一絲閑情去呼吸江上的清風,欣賞山間的明月,因此春天的百花開得再絢麗,與我兩不相幹;冬日的皚皚白雪如何宜人,和我有何關聯?我們如果能以臨濟無事人的平常心,去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橫逆困頓,人我關系上的矛盾糾纏,必能享受山夫漁父“富貴銀千樹,風流玉一蓑”的風趣。

  平常心是道,大自然就告訴我們這個千古顛撲不破的真理,“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1]一切都是自然的,沒有絲毫造作。可人們卻習慣向外追求與無窮地索取,人們對于生養我們的地球貪婪無度地索取破壞,等到有一天,當春天不再有花香鳥鳴,地球溫室反應愈高,不再有瑞雪飄飛的冬天時,人間便沒有好時節了!日常生活中給自己一點平常心的智慧,給地球一點平常心的尊重吧!找回內心的甯靜,讓智慧之光照亮人間!

  [1]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大正藏》第51冊,第441頁上。

  [2]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見《禅門寶藏靈》卷上,《卍續藏》第113冊,第985頁。

  [3] 《六祖法寶壇經·疑問品》,《大正藏》第48冊,第352頁中。

  [4] 同上第361頁上~中。

  [5] 同上第361頁中。

  [6] 同上,第352頁下。

  [7]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大正藏》第51冊,第440頁上。

  [8] 《古尊宿語錄》卷一,呂有祥等點校。中華書局,1994年5月版,第3頁。

  [9]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大正藏》第51冊,第440頁上。

  [10] 同上。

  [11] 同上。

  [12] 《五燈會元》卷叁,蘇淵雷點校,中華書局。1984年10月版,第165頁。

  [13] 《祖堂集》卷十四,張華點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465~466頁。

  [14] 《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第51冊,第246頁下。

  [15] 《古尊宿語錄》卷一,呂有祥等點校,中華書局。1994年5月版,第5頁。

  [16] 《景德傳燈錄》卷七,《大正藏》第51冊,第254頁下。

  [17] 《五燈會元》,卷四,第198~199頁。

  [18] 《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第51冊,第247頁下。

  [19] 同上,第246頁上~中。

  [20] 慧開《禅宗無門關》,《大正藏》第48冊,第295頁中。

  [21] 《論語·陽貨》。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意蘊(禅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