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再粉碎弟子们对教法的执著。
马祖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从“肯定”到“否定”,运用辩证逻辑的推理方法,最终成立他的根本禅法即“平常心是道”。马祖道一虽得法于怀让,但其思想实渊源于曹溪,而对接机方面更有所开展。首先他根据六祖慧能的主张,倡导“即心即佛”,一切皆真,后来又恐行人落于窠臼,于是进而倡导“非心非佛”。这是从遮、表两方面说明众生心性与佛无异。马祖讲“即心即佛”是为“止小儿啼”,为了防止禅修者向外追求,把人们引向自心开悟,而一旦禅修者停止向外追求,就应当讲“非心非佛”,连心、佛也不执着了。道一弟子自在禅师说:“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12]
“自心是佛”本是六祖慧能禅学的内核。慧能把外在权威纳入自心之中,张大人的自性,促进人的觉醒。马祖珍视人的主体性与个体性,肯定人的内在自我的价值和能力:
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是故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开悟。又数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13]
这里继承了达摩以来明心见性的思想,而更加肯定自心清净,自修自作,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心”与“佛”的统一是禅宗真髓。这就破除了对外在权威、偶象、经卷、知识、名言、持戒、修证、仪轨的执著,统一“世界”、“佛”与“我”,肯定向内体验的重要性,自悟内在宝藏,自性自度,不假外求。
大珠慧海法师初次参拜马祖,欲求佛法。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
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问:“阿那个是慧海宝藏
”马祖说:“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大珠慧海从此开悟,“自识本心”。[14]马祖重视自身价值,肯定自家宝藏的圆满具足,反对“抛却自家无尽藏”,打破“佛”与“我”之间的时空阻隔,把世界与我融为一体,当下体验佛的境界。这是受孟子、庄子之学的影响所致。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的意旨一样,马祖所说我具备了一切,不是指外在的事物、功名,而是说道德的根据在自己,原无少欠,一切具备。在道德精神的层面上,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本身之内。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一样,马祖要化解物形,得到精神的超脱放达,而这种精神自由,是以对最高本体的冥悟契会为前提的。
“即心是佛”的命题,强调内转、内修,在自心上做工夫,凸显了道德的主体性与个体性,以更好地成就人格。马祖因材施教,对向外求佛的人讲“即心是佛”,对执著自心的人讲“非心非佛”。
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按即马祖)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曰:“且教伊体会大道。”[15]
向外觅求者就好像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啼哭的孩子一样,这要用“即心是佛”加以启导。没有从深层次理解“即心是佛”,执著其表层意义,盲目张扬自性者,犹如暂时贪恋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孩子一样,因此要以“非心非佛”化解其执。进而,马祖告诉人们,物不是物,是道的体现。这是为了避免对于“非心非佛”的执著。真正有悟性的人,任运而行,应机接物,触目即道。
大梅法常受马祖道一“即心是佛”启发,大彻大悟。此后法常把握住这一宗旨,无论马祖再说“非心非佛”,他只管“即心是佛”。马祖赞扬说:“梅子熟也”。[16]足见“非心非佛”云云只是帮助人们理解“即心是佛”的。法常对此有极深的体验,不再受各种言教遮蔽,不限于种种偏执。道德完善、生命体验,总是个体的事。马祖不仅重视内在性的开发,把“佛”与“我”统一起来,而且把修道贯穿到个人具体的生活之中。
三、“平常心是道”在修行生活中
“平常心是道”,即中国传统“极高明而道中庸”思想的蜕变。不刻意追求外在超越的理念,而是将其纳入日用常行之中。这是在自心做工夫的“即心是佛”之论的发展与补充。马祖对真正有所悟的人,不讲佛、心、物,只教他任运而行,应机接物,正是此意。
马祖强调“立处即真”的命题。“立处即真”,是人心深处佛性的自然呈现,是人在穿衣吃饭、担水运柴、待人接物、日常生活之中明了禅理,提升意境。这就把禅推进到世俗生活之中!如果说“即心是佛”使成佛的理念向内转到自心的话;那么,“平常心是道”则使成佛的道路由记诵佛经、坐禅修行转向世俗日常生命活动。马祖门人南泉回答赵州“如何是道”的提问,重申马祖“平常心是道”的命题。
赵州问:“还可趣向也无?”南泉说:“拟向即乖。”赵州曰:“不拟争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赵州于言下悟理。[17]
这就是说,佛道、佛理不是虚拟、设置的教条,不是知识理性或一般的是是非非,而是寓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体验、觉悟到的人生智慧。道不离开真实生活,不离开个体生存的具体场境。禅的智慧贯彻到平淡、凡俗的生活中,融成一体,使生活具有了不平淡、不凡俗的价值,使人们断掉妄念,摆脱烦恼,体验凡俗中的崇高、愉悦、安适。禅的智慧寓神圣于凡俗,化凡俗为神圣,不执定过去,消解物欲追逐等苦缘,当下得到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自由。
大珠慧海回答源律师“如何用功”之问,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18]一般人因俗世生活的牵累,功名利禄的追逐,人际关系的照应,总有百种思虑,千般计较,常常被折磨得寝食不安。禅的智慧,让人们空掉外在的攀援与追逐,解脱妄念、烦恼的系缚,安于自然平易的生活,在平常之中悟得生命之真;在瞬息万变中悟得当下自性是空性的东西。平常是生命的本真,平常心是空悟的智慧。否弃平常,视不常为常,被各种幻想妄念左右,就会失掉自家宝藏。马祖强调的“自家宝藏”,不仅有佛性清净心的意思,还包括众生日常的起心动念,表示一般的日常行事本身就是“一切具足”。世俗世界就是佛国净土,平常的生活蕴涵着佛法大意,人在举首投足、扬眉瞬目、自然而然之间能够显示出生命的真谛,一念回转就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超越。所以,马祖在回答百丈怀海所问“如何是佛旨趣”时,直截了当地说:“正是汝安身立命处!”[19]这些,都是否定那些只是纠缠在经典词句与祖师言论、妄想藉此证悟解脱的浮华作风,以及远离现实生活的修行方式。今天我们有很多人把“正常”与“非常”颠倒,孜孜以求现实功利,最终丧失了自我。另一方面,大珠慧海所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是一种平常心的境界,却不是简单的事,也不是排斥——反而涵盖了不平常的修持,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此境。禅是动态的解脱,不是静态的修行。禅的智慧,在随顺生活的真实中,否定分别计较之心,超越庸常,解脱牵累。马祖的贡献,即着力于使禅生活化,在随时着衣吃饭中长养圣胎,不雕凿于心计,放下过去的罪恶感或荣誉感,解除精神负担,随处任真,触境皆如。为此,他推动了禅法的革新。
马祖禅沿着慧能的智慧方向,自识本心,才是解脱的本原,返回自身,寻找吾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生命本源,肯定自家宝藏自足圆满,原无少欠,让真心真性真实地呈现出来。其要旨是创造条件,在凡俗的日用常行之中,凸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马祖禅把佛还原到人的具体生命中,又把人的凡俗生活安顿在佛的境界之中,使有限制的个体透过与佛同体的内在生命的发掘,体悟到心性的空灵与自由,从而超越限制,通向永恒。
总之,马祖禅强调个体人自身即佛,随时体道,以更简易直捷的方式当下得到解脱。他彰显了个体内在的价值,开发自身的资源。他的无修无证、无念无著之禅机,更彰显了“人”的地位、“个体性”的地位,其灵活启发的方式,更具有创造性。马祖及其禅观、禅法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举动施为、语默啼笑中,充满高峰体悟的创意。其不假外求的方式,截断众流的爆发力,借助语言又超越语言限制的佛慧,在今天的思维术、语言哲学和诠释学上都有极高价值。
结语
“平常心”是禅修者开悟后体现出来的一种境界,见到自性以后的一种本然状态,所以是没有染污,没有造作、是非、取舍、分别等相,心处于质朴、纯真、宁静、恬淡之中。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是随缘自在,处尘不染,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任运而修,广作佛事。做到理事无碍,苦乐随缘,在应机接物、流俗的变迁中把握一颗不变的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20]这首诗出自黄龙慧开禅师的名著《无门关》的第十九则,朗朗上口,最为佛弟子所称颂。饥来食,困则眠,热取凉,寒向火。平常心即是自自然然,了无造作,了无是非取舍,只管行住坐卧,应机接物。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如果着意追逐客尘,有心造作攀求,反而会丧失平常心的和谐性平衡性,而成为反常心、异常心。临济禅师在他的《临济录》一再提到无事人的概念,主张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无门慧开禅师这首诗告诉人们为什么世人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时节?返观世人有太多的闲事悬挂在心头:挂碍社会地位不够显赫,事业不够亨通发达,待遇不够优厚,夫妻生活不够融洽,儿孙不够孝顺成才,朋友待我不够敬重,所求不能满足心愿,身体多病衰弱,人我是非烦心……肚里填满名闻利养,心中充塞财势情欲,再也挪不出一丝闲情去呼吸江上的清风,欣赏山间的明月,因此春天的百花开得再绚丽,与我两不相干;冬日的皑皑白雪如何宜人,和我有何关联?我们如果能以临济无事人的平常心,去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横逆困顿,人我关系上的矛盾纠缠,必能享受山夫渔父“富贵银千树,风流玉一蓑”的风趣。
平常心是道,大自然就告诉我们这个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1]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丝毫造作。可人们却习惯向外追求与无穷地索取,人们对于生养我们的地球贪婪无度地索取破坏,等到有一天,当春天不再有花香鸟鸣,地球温室反应愈高,不再有瑞雪飘飞的冬天时,人间便没有好时节了!日常生活中给自己一点平常心的智慧,给地球一点平常心的尊重吧!找回内心的宁静,让智慧之光照亮人间!
[1]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正藏》第51册,第441页上。
[2]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见《禅门宝藏灵》卷上,《卍续藏》第113册,第985页。
[3] 《六祖法宝坛经·疑问品》,《大正藏》第48册,第352页中。
[4] 同上第361页上~中。
[5] 同上第361页中。
[6] 同上,第352页下。
[7]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正藏》第51册,第440页上。
[8] 《古尊宿语录》卷一,吕有祥等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5月版,第3页。
[9]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正藏》第51册,第440页上。
[10] 同上。
[11] 同上。
[12] 《五灯会元》卷三,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第165页。
[13] 《祖堂集》卷十四,张华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465~466页。
[14] 《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第51册,第246页下。
[15] 《古尊宿语录》卷一,吕有祥等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5月版,第5页。
[16] 《景德传灯录》卷七,《大正藏》第51册,第254页下。
[17] 《五灯会元》,卷四,第198~199页。
[18] 《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第51册,第247页下。
[19] 同上,第246页上~中。
[20] 慧开《禅宗无门关》,《大正藏》第48册,第295页中。
[21] 《论语·阳货》。
《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意蕴(禅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