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淨土法門的殊勝
昌蓮
原夫諸佛如來,以慈悲利物爲本懷。故示現人間,說無量法門,度無邊衆生。又爲難以憑自力斷惑證真的末法衆生,特開一仗佛力求生西方的淨土念佛法門。但末法衆生,宿業障重,不是蔑視淨土不修,就是認爲非己力堪修。由是從生至死,枉受輪回,永無出期。究其病根,就是因爲不知淨土法門的種種殊勝所致。見于此,今重整以前的筆記,略述淨土法門之殊勝如下:
淨土法門,最極簡便易行。
佛法發源于印度,流傳于中國乃至世界各地。自從傳入中國以後,就逐漸地形成了禅、教、律、密、淨五大宗派。這並不是佛陀特意所分,在經典裏亦查不出什麼宗,什麼派來,只不過是,爲了適應衆生的根性,以期一門深入,圓滿佛果。在自然的趨勢中,後人繼前人,開來學,才逐漸地建立起來的。在這五宗中,禅宗注重參究向上一著,專門從事禅修,故稱“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下則主張“教觀雙流,解行並進。”先求圓解,由解而修,由修而證。律宗則以專持淨戒爲主。如五戒、十善、具足戒、菩薩戒等。先以執身,次第攝心。因嚴持淨戒故,則能“因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斷惑證真。密宗則以結印持咒爲主,但須叁密相應。這四宗比較起來,其最初下手工夫都較困難,非一般人所能及。惟獨淨土一宗,最簡便,最直捷,易于修學。只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堅持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不至一心,只要信願堅固,亦能仗佛力“帶業往生”。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又淨土法門,不須深解,只求深信,信便能入。《華嚴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智度論》雲:“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並且一句“阿彌陀佛”,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士農工商皆能念。即就是盲聾喑啞之人,亦能一意地稱念。甚至鹦鹉八哥,學人稱念,亦得往生者,確有其事。一句“阿彌陀佛”,不論行人閑忙,上班下班,語默動止,穿衣吃飯,拉屎放尿,隨時隨地,皆可稱念。就是在迎賓送客之時,一句“阿彌陀佛”,亦可作爲相互問好的禮貌用語。正由于淨土法門簡便易行的特點,所以直至今天,仍然興盛不衰,甚至越來越適應時代的要求。印祖說:“淨土法門,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誠如所言。
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
藥無貴賤,貴在對症;法無大小,貴在契機。故釋尊說法,隨機應教,對症下藥。佛在世時,衆生根利,則千機並育,萬派朝宗。隨修一法,皆能徹知徹見。佛滅度後,根器較鈍,不能直下徹知徹見,由是萬病叢生。因爲其余法門,皆憑自力斷惑證真。小法大根不須修,大法小根不能修。惟獨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五逆十惡、阿鼻地種,亦能預入其流。所謂:“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根亦能預其流。”
一般通途法門,皆須行人憑自力斷惑證真,不假他力。迨至惑業淨盡,方可了生脫死,談何容易。經言:“斷見惑如斷四十裏流”,何況思惑乎?不用言矣!幸釋迦世尊爲末法衆生,特開一仗佛力求生西方的淨土念佛法門,否則末法衆生,欲于現生了生脫死,則是萬難萬難矣。故古德說:“修其余法門,猶如蟻子上于高山;修淨土法門,好比風帆揚于順水。由是普賢普薩于華嚴末會,贊歎如來勝功德已,乃以十大行願,勸令善才及華藏海衆,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又在方等會上,爲令叁藏學人,回小向大。則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宣說《淨土叁經》,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仗佛力求生西方的淨土念佛法門,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互贊歎流通之;後又在開權顯實,發迹顯本的法華會上,亦極力發揮“聞即往生”之旨。因其淨土法門,能普攝群機。故得釋尊處處宣揚,十方諸佛共贊流通。
淨土法門,乃一切法門之歸宿
縱觀東流一代時教,如來初成正覺,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演說華嚴大經。其末後一著,乃以十大行願導歸極樂爲一經之宗。此是如來爲法身大士宣說淨土法門,凡夫二乘在座,如聾如啞,不見不聞。又因大根雖悟,小根不聞。于是寢頓施漸,脫珍著蔽,隱無量之威德,現丈六之金身。不動寂場,遊化鹿苑。爲小乘人說《四阿含經》,因機不熟,故不說淨土;直至方等會上,根機漸熟,故說《淨土叁經》,廣談淨土法門。又經般若淘汰二乘,直至法華會上,會叁歸一,開權顯實,發迹顯本,大暢本懷。但仍極力發揮“聞即往生”的意旨。如經雲:“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可見“諸佛如來興于世,欲說彌陀本願海”。我佛所說一切法門,皆從淨土法門流出;一切行門,最後都還歸到淨土法門上來。所謂“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亦多次說到。括舉如來一代時教,不外乎禅、教、律、密、淨。禅爲佛心,教爲佛語,律爲佛身。佛以此叁法成等正覺,亦以此叁法普度群萌。衆生果能依之修行,衆生叁業可轉化爲佛之叁業,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又恐宿業障重,不易轉化。則以陀羅尼加持之力熏陶之。如蜾贏之祝螟蛉,久則化之。又恐根機陋劣,不能解脫。若再一受生,則永無出期矣。于是特開淨土法門,普令聖凡,于現生同證真常。由是可知,律爲禅、教、密、淨之基址,淨爲禅、教、律、密之歸宿。一切法門依律而建立,一切行門以淨爲歸宿。若不持淨戒,修何法門,終無所成。猶如沙灘上建高樓,未成即壞。若修其余法門,不以淨土爲歸,亦難保即生成辦。律如地球,人不能離開地球而居住;淨如空氣,人不能沒有空氣而呼吸。古德說:“淨土法門,如天普覆,似地均擎”。實乃一切法門之歸宿。
淨土法門,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門
《法華經》雲:“諸佛如來,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無非是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已”。這“一大事因緣”,就是指的淨土法門。何以故?因其余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故。上根利智者,雖能得益,但不能普攝中下之流。溯自《華嚴》大經,王于叁藏。雖爲法身大士直示:“即生成佛”之最上一乘法。但“即生成佛”者,惟有善財一人。故普賢菩薩于末後會上,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期圓滿佛果。《法華》奧藏,妙冠群經,大暢本懷。廣談“即身成佛”之一乘無上實法,但“即身成佛”者,惟獨龍女一人。故經中極力發揮“聞即往生”之意旨。由是可知,設如來不開此淨土一法門,則難暢如來出世度生之本懷,亦難滿衆生上求佛道之悲仰。故藕益大師說:“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一徑往生,永皆不退
依《淨土叁經》可知,極樂世界人,皆是蓮花化生,無有生苦,皆純童男相。壽等虛空,身無災難。經言:“極樂世界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並且常能追隨聖衆,親侍彌陀,親聞正法。又彼國之水鳥樹林,皆宣妙音,隨己根性,聞即生悟,由聞而證;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所需,皆是:“唯心所現”;一切境界,無非:“唯識所變”。極樂世界人,身則有大威力,大神通;不離當處,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諸佛國土,作諸佛事,上求下化。心則有大智慧,大辯才;能于一法中,遍知諸法實相,隨機說法,無有錯謬。又極樂世界,無有娑婆種種苦,常想身心寂滅樂。由是可知,娑婆苦不可言,極樂樂不能語。故“此土(娑婆)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極樂)往生,其成佛也易。由是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法修行,無越于此”。念佛行人,往生西方,煩惑若盡者,則高登上品,令其速證無生;帶業往生者,雖生同居土,亦能圓斷叁惑,圓證叁不退,一生成辦,圓滿佛果。
總之,淨土法門,最極簡便、易行、圓頓、直捷,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實爲九法界衆生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普度群萌之究竟法門。良以“一大事因緣”故,釋尊授記于《大集》,“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馬鳴示說于《起信》,謂“最勝方便之行”;龍樹闡述于《婆沙》,謂“易行急至之道”;智者作《十疑》而決志西方;永明著《料簡》而終生念佛;及至近代谛閑大師,“教演天臺,行歸淨土”;印光大師密護諸宗,作《決疑》而力弘淨土。釋迦世尊徹底悲心,無問自說。十方諸佛贊歎流通,曆代祖師大力宏揚。無非是爲令我等徹底谛信淨土法門,並依之修持,以期于此生成辦大事,圓滿佛果。故我等佛子,當痛念無常,正信正行,見賢思齊,慕而仰之,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惟佛是念,惟西方是求。並願諸同倫,同登彌陀願船,共入極樂蓮邦。再祈四生九有,同歸淨土法門;八難叁途,共入彌陀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