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昙鸾法師淨土思想探微——依《往生論注》爲主線(釋菩雲)

  昙鸾法師淨土思想探微——依《往生論注》爲主線

  釋菩雲

  序言

  《往生論》是印度世親論師依據淨土宗根本經典《無量壽經》撰寫的一部宗經論。其結構合理,說理透徹,詳盡敘述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並以五念門作爲往生之法。元魏時代,由菩提流支在洛陽譯出。不久,昙鸾法師爲其作注,世稱《往生論注》。作者在注中對原論思想進行了深入、細致地闡發,並且有些地方還作了充分的發揮,更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如“二力二道、他力本願、信願持名”等。不僅開中國淨土思想之先河,更影響到之後一千多年淨土宗的發展。尤其道綽、善導等大德在繼承其思想的基礎上,完成了淨土思想的成型。印光法師有贊:“昙鸾法師之《往生論注》,文暢達而義深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乃淨業學人之大導師。”

  本文從昙鸾法師生平修學經曆、選擇淨土的動機、主要思想及其後世影響幾個方面予以論述。希望透過這些層面,能夠了解佛法的時空適應,讓我們了解昙鸾法師做爲一代大德審時度勢、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在此基礎上,做爲淨土行人,體察祖師濟世度生之悲願,深入理解、刻苦勤行其教誨,以信願行爲資糧,抵達西方寶所,如此方不辜負大師一片苦心。

  一、昙鸾法師選擇淨土法門的背景

  1、昙鸾法師生平

  昙鸾法師(476-542年),雁門人,生活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和東魏。童真出家,精研龍樹《四論》之學,頗有心得。後因病停止注經,感歎人生無常,欲求仙療病後再弘揚佛教。南下晤梁武帝,甚得親睐,並介紹與陶宏景,得受《仙經》十卷。返回洛陽,遇見菩提流支叁藏,向他詢問佛法中是否有長生之術勝過《仙經》。流支告訴他長生不死唯有佛法,又將《觀無量壽經》交給他,希望他依經修學。自此,昙鸾法師專修淨土、領衆念佛、自行化他、影響廣大。臨終高聲唱佛,西向而終。

  2、昙鸾法師選擇淨土的背景

  (1)社會政治因素

  昙鸾法師所處的南北朝,正是中國曆史上的大分裂時期。他所在的北魏常年戰亂不息、賦稅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公元487年大旱,孝文帝讓大批貧民外出求食。長期的社會問題激起民衆的不滿,直接導致北魏末年各地抗爭頻繁。僅從昙鸾法師出家至圓寂的五十多年中,正史記載的反抗鬥爭就近百次。

  (2)佛教內部因素

  A、末法思想出現

  國運不興,人民受殃,佛教的命運也遭受到影響。北魏建國初期,出于國家統治的需要,政府曾扶持佛教、建寺造像,化導民俗。北魏世祖太武帝原先支持佛教,後因懷疑沙門參與叛國,又聽信司徒崔浩謗佛言論,轉而信奉天師道。446年,下诏廢佛、焚毀寺院、誅殺沙門,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遭受的第一次法難。《高僧傳·昙始》記述了太武滅佛的慘狀:“分遣軍兵,燒掠寺舍,統內僧尼,先令罷道。其有逃竄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斬。一境之內,無複沙門。”法流東土,剛剛起步,就遇滅頂之災。法難之後,末法思想在佛教徒中盛行,體現在對《仁王經》、《像法決疑經》等經典的特別重視與關注。

  B、注重實踐

  南北朝時期,南方佛教學者重視義學,提倡講誦佛典,于是形成專攻某部經論的學派。如成實﹑涅槃﹑毗昙﹑叁論等。各學派的形成與發展體現了南方佛教尚辨析﹑重義理的特點。北方佛教,由于人文地理環境的差異,相對于南方佛教而言,形成重實踐,輕義學的特色。又以禅學特別興盛,不務玄談。如以僧稠爲代表的四念處禅法以及菩提達摩的大乘壁觀禅法等。這種注重實踐的特質,有利于促進佛教在民間擴大影響,廣泛爲普通僧侶及民衆所接受。而民衆信仰的興盛反過來又促進了側重實踐的這一特點。後來,民衆性極強的淨土教在北方的風行,以及昙鸾大師的大力宣揚淨土與此不無聯系。

  C﹑彌勒淨土思想的衰弱

  彌勒淨土思想的急劇萎縮,也爲彌陀淨土思想在北方迅速傳播提供了良機。自道安大師發願往生兜率內院以來,彌勒淨土信仰在社會上就大爲流行。南朝義學大師支道林曾撰寫《彌勒贊》,贊歎彌勒菩薩的功德。北方在太武滅佛之後,北魏文成帝下诏恢複佛教。總體上說,彌勒下生信仰成爲北魏中期佛教主流,這集中反映在那時的佛教造像之中。在當時修建的敦煌雲岡龍門等佛教石窟中,普遍開鑿的是高腳彌勒像,還鑿有彌勒龛。當時,造像之中,以彌勒像爲最多,釋迦觀音像次之、彌陀像較少,並且時代也較晚。值得提出的是,當時一般信衆對于淨土思想並不了解,彌陀信仰多與彌勒下生信仰混同,也爲後來彌勒信仰衰退,民衆歸投彌陀信仰留下了空間。

  利用彌勒下生信仰造反,是導致彌勒信仰危機的直接因素。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冀州僧人法慶領導五萬余人謀反,他自稱“大乘”,並提出“新佛出世”的口號,一時之間發展迅速,危及到國家政權,北魏出動十萬軍隊才把這場起義鎮壓下去。可時隔兩年,“大乘”余黨複相聚集,並且攻入瀛州,最終被刺史宇文福鎮壓。由于一再發生彌勒教徒造反事件,統治者對彌勒信仰的支持轉移至彌陀淨土。

  D、修學方法的簡便易行及超越特性

  北方佛教具有注重實踐的特點,信仰者絕大多數是普通信徒、僧侶,他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導致了需要一種直截了當,方便易行,具有普通民衆性的修行法門。

  北朝民間佛教信仰表現是義邑的形成和流行,其主要成員由民間信徒和僧侶,以村族爲主體的民間佛教團體。他們每月舉行兩次齋會,以五戒爲標准,相互督察,日常誦習《提謂波利經》,主要內容是守五戒、持齋修行和提倡善惡因果,投生天、人善道,作爲信徒的追求。盡管如此,相對于淨土經典揭示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種種清淨莊嚴。他方彼佛的本誓願力,以及持名信願,即得往生之便利,且一旦往生彼國,即永無墮落煩憂,究竟安樂的保證,對于普通信徒看來,具有強烈的震撼性與向往性。這也間接促使了淨土思想在民間迅速傳播。

  (3)個人修學實踐因素

  除了上述社會政治,佛教狀況兩個因素之外,我們以爲其最直接,本質的原因還是來源于昙鸾法師個人修學實踐的經曆。昙鸾法師早年接觸佛教後,專修《四論》,有感于《大集經》文義晦澀,故著手作注。最初體現出他的大乘利他精神,這點必須高度重視。而且這種精神,伴隨著他一生。從尋求長生不老尋訪仙藥,與菩提流支叁藏的問答,接受《觀經》以至特倡他力本願,信願持名,以及五逆十惡之人往生等。從另一方面看,昙鸾法師本人作爲佛教徒,想要利益衆生,還承擔了自身迅速成佛的使命,可正如他本人在《往生論注》中所說,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太難。相反,以信阿彌陀佛往生淨土的易行道則容易。不僅易行而且更可以迅速圓滿佛果。這一切都以阿彌陀如來的大願爲增上緣。也就是說,一旦往生西方淨土,在彌陀本願的加持下,可以最快速度成辦生死大事,究竟成佛。這種法門,在一個悲心深重,慈悲濟世的菩薩行人看來,無異久旱之甘霖。所以,他在閱讀了《觀經》及《往生論》之後,立即堅定不移地將心安住在淨土法門上。

  此外,昙鸾法師選擇淨土法門,也來自于他一生之中對印度龍樹菩薩的景仰崇敬。他終生服膺龍樹之空宗思想,以龍樹爲根本老師,即便修學淨土之後,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這點在《往生論注》裏充分體現出來。文章在論及體相之時,完全引用般若的空有中道觀來诠釋,他還大量引用龍樹《大智度論》作爲譬喻,闡明文義。龍樹菩薩以初地菩薩的身份往生淨土,大爲激發他求生淨土的好樂。他在《贊阿彌陀佛偈》中,這樣贊歎“本師龍樹摩诃薩,誕形像始理頹綱,關閉邪扇開正轍,是閻浮提一切眼。伏承尊悟歡喜地,歸阿彌陀生極樂。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又, “南無慈悲龍樹尊,至心歸命頭面禮,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總之,因自身修學的宗趣爲內因,當時社會政治環境以及佛教狀況爲外因,淨土法門中阿彌陀佛的他力本願爲強緣,最終導致了昙鸾法師選擇淨土法門作爲自利利他,度衆成佛的方法。

  二、《往生論注》的“二力二道”、“他力本願”及“信願持名”說

  中國淨土宗始自慧遠大師創于廬山,並以他與123位同仁發願往生淨土做爲象征性的標志。

  遠公及蓮社成員修習觀想念佛,以期現身見佛往生淨土。這種觀想念佛也是一種念佛禅,對于修學人的根機有較高的要求,並且要求持戒、修定、觀想,精勤用功才能獲得念佛叁昧。當然,這種方法非常殊勝,且高妙無比。又經一代大師遠公的提倡,于是吸引了一批僧俗二衆的精英,如慧永、劉遺民、宗炳等人的參與,起到了爲淨土宗開創門戶的作用。遠公圓寂後,其門人在南方各地宣揚淨土,並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可是,與其他學派及思想比較起來,其修學方法的高峻與無法普及性便凸顯出來。于是顯得曲高和寡,少人問津。導致淨土思想發展緩慢,這種情況持續了百余年,直到昙鸾法師出現,在其大力闡揚,並開創性發揮之後,淨土法門才逐漸在社會上推廣開來。

  他在修學淨土的過程中,産生了獨特的思想體系,並集中反映在《往生論注》之中。本文限于篇幅,僅介紹其中幾個重要觀點。即“二力二道”,“他力本願”以及“信願持名”說。

  1、“二力二道”說

  所謂二力,即指自力、他力,二道則是難行道與易行道。昙鸾依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的相關文字而發展出修行成佛的兩種方法。他指出,“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于五濁惡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在昙鸾眼中,當時社會已經是五…

《昙鸾法師淨土思想探微——依《往生論注》爲主線(釋菩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