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昙鸾法師淨土思想探微——依《往生論注》爲主線(釋菩雲)▪P2

  ..續本文上一頁濁惡世,衆生煩惱厚重,又無佛住世教化群蒙,所以想得到不退轉的果位非常困難。爲了凸顯難行,他還略舉五例以爲證明。“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叁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這五點中,既有教外附佛外道及邪見,又有教內二乘種性,可最大的障礙還是僅憑自身的力量,得不到佛力的加持。于是修行起來,就好比“陸路,步行則苦”。這就是自力難行道。

  相反,還有一種易行道。你只要相信阿彌陀佛的因緣,發願往生淨土,憑借佛的大誓願力,一定能夠往生。並且,由于佛力的功德,往生之後即刻進入大乘正定之聚,也就是阿毗跋致。所以這種修行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此即他力易行道。

  昙鸾大師的“二力二道”說,究其內涵,實爲淨土宗的判教理論。此前,中國佛教已出現了判教,如涅槃學者提出頓﹑漸二教。南北朝時期,判教更爲豐富。此時,昙鸾大師以敏銳的洞察力,及自身修學的實際經驗,依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有關思想破天荒提出了“二力二道”的判教體系。不僅開創了中國淨土宗的新紀元,更在淨土宗與其他各宗派的較量中,顯示出獨具特色,超出一籌的魅力,影響了淨土宗一千多年的發展。

  2、“他力本願”說

  昙鸾法師認爲,衆生往生淨土,以及淨土菩薩﹑天人能夠修學向上,其根本皆緣自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即便《往生論》中介紹的依五念門修行,自利利他成就,可以速得佛果。可究其本源,還是依賴阿彌陀如來願力爲增上緣,此即“他力本願”說。

  《往生論》中雲:“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昙鸾解釋爲:“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立,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由于法藏菩薩因地于世自在王佛前,稱性發下四十八大願。今成佛已十劫,故因必有果,即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之力。力是從願感得,願是力的基礎,所以願、力二者皆不虛幻,都爲真實。本願就是他力,也即本願力。二者相等同,沒有差異。

  爲了證明往生成佛皆依他力本願,他又說:

  “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叁願,用證文意。願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叁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緣佛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複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叁證也。以斯而推他力爲增上緣,得不然乎!”

  昙鸾舉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重要叁願,住正定聚願﹑十念往生願﹑一生補處願,最終得出依佛願力作增上緣可以往生淨土。依佛願力可得阿毗跋致,依佛願力決定一生成佛的結論。

  十方諸佛未成佛之前,在因地都曾發下大願。如釋迦牟尼佛曾發下五百大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當然,成佛之後,因地之願也自然轉化爲果地之德,以此功德化導有緣衆生。雖然佛佛道同,可是由于願力的差異,表現在果地上也千差萬別。如有的佛國土,“但以聲聞爲僧,無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叁途。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也。又聞佛號,發無上道心,遇惡因緣退入聲聞辟支佛地者。”阿彌陀佛因地曾發願,他成佛之後,凡遇見他的人都能快速獲得無上大寶,所以稱贊其本願力究竟不可思議。

  昙鸾法師認爲極樂國土具足十種不可思議莊嚴功德力,總攝爲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業力,來自于本願,體現在極樂衆生能感受到的他力,佛法力上即是善住持力。由上述本願他力就能顯示叁種真實: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衆生真實之利。

  昙鸾法師還舉例說明了自力與他力的差異。他說:“如人畏叁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爲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他力。”他以此喻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二力之間的差異及優劣。

  昙鸾揭示出了淨土宗“他力本願”理論,將衆生得以往生及迅速成佛的重要原因,歸結爲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這一理論爲民衆皈依佛門提供了強大的心理支撐力,也有力地鼓舞了普通信衆往生成佛的信心與願望,更對淨土思想在民間廣泛流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功效。

  3、“信願持名”說

  昙鸾提出“二力二道”及“他力本願”說的根本目的,在于勸導衆生修學淨土,依彌陀本願往生成佛。那麼往生的方法,標准就顯得至關重要。

  世親《往生論》中提出修五念門行成就可以往生,分別爲禮拜門、贊歎門、作願門、觀察門、回向門。客觀地說,對于一般信徒來講,修行五念門還是具有很大難度。單就觀察一門,就會使許多人手足無措。昙鸾法師爲了化解這一問題,所以在對五念門的解釋中,確立了以信願持名爲往生正因。

  他在禮拜門中說:“菩薩之法,常以晝叁時夜叁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可淨土法門中的禮拜卻有所不同,禮拜是爲了往生,所以“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對贊歎門,他認爲:“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無礙光如來是阿彌陀如來的別號之一,取其光明遍照十方無有障礙之意。此如來名號,能夠破除衆生一切無明,能滿足衆生一切志願。所以,衆生稱佛名即如實修行,可與佛光明智慧相應。但同時他又指出,“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也?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雲何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爲物身。”也就是說明衆生稱彼名號之時,必須相信名號即是實相,具足一切功德。否則就得不到感應。

  其次,必須對名號的功德,具有堅定的信心,否則就會出現叁種不相應的情況。“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叁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此叁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如果不能堅信名號含攝一切功德,可以給予衆生一切究竟安樂,必定會産生懷疑、夾雜、間斷叁種情況。這叁者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相互循環的關系,所以念佛人首先必須建立信心,這樣修行才能名實相應,所以世親論主在《往生論》一開始就提到一心歸命。

  在本段中,昙鸾法師著重指出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具足了佛法身的一切功德。表現在外化上,即能予以衆生拔苦予樂的功效,滿足衆生往生成佛的願望。在重視持名的基礎上,他又提出,必須首先對名號産生堅信,信心持名才能獲得感應,以信爲先導,輔以持名。這一觀點,是他深入經義後作出的精辟闡釋。

  昙鸾法師解釋作願門時,指出奢摩他有叁義:其中之一爲“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他將一心專念,解作一心持名,體現了他在念佛方法中突出持名一法。

  在觀察門中,昙鸾法師認爲觀西方十七種依正莊嚴成就,能産生真實的信心,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他對他力本願信仰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第五門回向門。昙鸾法師指出有二種回向:往相回向與還相回向。他認爲回向是菩提心的體現,而具體操作方法就是發願與諸有情共生淨土。這種獨辟蹊徑的解釋,彰顯出對西方淨土強烈地欣願之心。

  昙鸾法師對五願門創造性的闡述,使得原本注重觀修的法門,轉向于側重信願持名。這在《往生論注》裏還有更多論及之處,限于篇幅不多論述。

  對于何等衆生可以往生淨土,他依據《無量壽經》和《觀經》,提出“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並以十念相續做爲往生之因。有人認爲五逆十惡業爲重,下下品十念爲輕。所以造作五逆十惡的人應該隨罪業牽引,墮落在地獄﹑系縛于叁界之內。他回答,力量輕重得從在心﹑在緣﹑在決定叁方面來比較,而不在時間長短。何謂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又何謂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衆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最後,“何謂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心間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從上叁點可看出,昙鸾認爲五逆十惡之人能夠十念往生,關鍵來自其對阿彌陀佛願力的無上信心,來自對極樂世界堅定不移﹑決定願生的向往,來自如來名號中含攝究竟圓滿的無量功德。至此,淨土法門信願持名一法初步産生。此一方法是昙鸾首倡,也是他順應時節因緣,觀機逗教的方便,對于弘揚淨土法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千載之後,依舊爲淨土學人奉爲修學指南。而昙鸾法師本人,也是身體力行,念茲在茲。他日常領衆念佛,臨終令弟子們高聲唱佛名號,面西合掌往生。

  叁、昙鸾法師淨土思想對後世影響

  昙鸾法師淨土思想,僅從“二力二道”﹑“他力本願”和“信願持名”叁方面看來,不僅促成了後期淨土思想的形成,並且對日本淨土宗也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此,稍舉一二,略加說明。

  道綽﹑善導二位法師是繼昙鸾之後專修專弘淨土的巨匠,中國淨土思想完善成型在善導手上完成。我們觀察二人思想的核心部分,大都緣自昙鸾法師。道綽法師依據《大集月藏經》將佛法判爲聖淨二門,主張時教相應,勸人往生淨土,此說明顯受到昙鸾“二力二道”說的啓發。之後,善導法師判佛法爲聲聞菩薩二藏與漸頓二教。指出淨土爲頓教攝,菩薩藏收,其實也還是源于他力易行道觀點,與昙鸾道綽二位法師一脈相承。

  “信願持名”在昙鸾法師那裏僅僅是個開端,到了道綽法師那裏得到鞏固。他首先引用昙鸾法師所舉比喻說明名號的不可思議。隨後以教赴時機論證稱名念佛爲正學,即主要的修學方法,突出持名念佛,這是對昙鸾法師思想的發展。不久,善導法師又進一步提出往生正因——“叁心”與“二行二業”說。以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爲前提,以念彌陀名號爲正行,以持名念佛爲正業。中國淨土宗信願持名的特色,最終確立。而其理論之源,依舊還是昙鸾法師的思想。

  總 結

  綜合上述,我們認爲,昙鸾大師爲淨土思想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作出積極努力,貢獻巨大,實應列入淨土宗祖師之中。可是,由于因緣限製,包含他重要思想的《往生論注》在唐末之後在中土佚失,直到近代才從東瀛請回。客觀上造成人們無法了解他的淨土思想,所以長期以來未能受到重視。今天,法師的著述得以重現,也是我等淨土行人與他因緣甚深的緣故。所以,我們唯有尊其教誨,信願持名,願與一切衆生同生淨土,才能報答其深恩于萬一。

  

《昙鸾法師淨土思想探微——依《往生論注》爲主線(釋菩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