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昙鸾法师净土思想探微——依《往生论注》为主线(释菩云)

  昙鸾法师净土思想探微——依《往生论注》为主线

  释菩云

  序言

  《往生论》是印度世亲论师依据净土宗根本经典《无量寿经》撰写的一部宗经论。其结构合理,说理透彻,详尽叙述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并以五念门作为往生之法。元魏时代,由菩提流支在洛阳译出。不久,昙鸾法师为其作注,世称《往生论注》。作者在注中对原论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阐发,并且有些地方还作了充分的发挥,更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如“二力二道、他力本愿、信愿持名”等。不仅开中国净土思想之先河,更影响到之后一千多年净土宗的发展。尤其道绰、善导等大德在继承其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净土思想的成型。印光法师有赞:“昙鸾法师之《往生论注》,文畅达而义深邃,洵足开人正智、起人正信,乃净业学人之大导师。”

  本文从昙鸾法师生平修学经历、选择净土的动机、主要思想及其后世影响几个方面予以论述。希望透过这些层面,能够了解佛法的时空适应,让我们了解昙鸾法师做为一代大德审时度势、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在此基础上,做为净土行人,体察祖师济世度生之悲愿,深入理解、刻苦勤行其教诲,以信愿行为资粮,抵达西方宝所,如此方不辜负大师一片苦心。

  一、昙鸾法师选择净土法门的背景

  1、昙鸾法师生平

  昙鸾法师(476-542年),雁门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和东魏。童真出家,精研龙树《四论》之学,颇有心得。后因病停止注经,感叹人生无常,欲求仙疗病后再弘扬佛教。南下晤梁武帝,甚得亲睐,并介绍与陶宏景,得受《仙经》十卷。返回洛阳,遇见菩提流支三藏,向他询问佛法中是否有长生之术胜过《仙经》。流支告诉他长生不死唯有佛法,又将《观无量寿经》交给他,希望他依经修学。自此,昙鸾法师专修净土、领众念佛、自行化他、影响广大。临终高声唱佛,西向而终。

  2、昙鸾法师选择净土的背景

  (1)社会政治因素

  昙鸾法师所处的南北朝,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他所在的北魏常年战乱不息、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487年大旱,孝文帝让大批贫民外出求食。长期的社会问题激起民众的不满,直接导致北魏末年各地抗争频繁。仅从昙鸾法师出家至圆寂的五十多年中,正史记载的反抗斗争就近百次。

  (2)佛教内部因素

  A、末法思想出现

  国运不兴,人民受殃,佛教的命运也遭受到影响。北魏建国初期,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政府曾扶持佛教、建寺造像,化导民俗。北魏世祖太武帝原先支持佛教,后因怀疑沙门参与叛国,又听信司徒崔浩谤佛言论,转而信奉天师道。446年,下诏废佛、焚毁寺院、诛杀沙门,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遭受的第一次法难。《高僧传·昙始》记述了太武灭佛的惨状:“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先令罢道。其有逃窜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法流东土,刚刚起步,就遇灭顶之灾。法难之后,末法思想在佛教徒中盛行,体现在对《仁王经》、《像法决疑经》等经典的特别重视与关注。

  B、注重实践

  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学者重视义学,提倡讲诵佛典,于是形成专攻某部经论的学派。如成实﹑涅槃﹑毗昙﹑三论等。各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南方佛教尚辨析﹑重义理的特点。北方佛教,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相对于南方佛教而言,形成重实践,轻义学的特色。又以禅学特别兴盛,不务玄谈。如以僧稠为代表的四念处禅法以及菩提达摩的大乘壁观禅法等。这种注重实践的特质,有利于促进佛教在民间扩大影响,广泛为普通僧侣及民众所接受。而民众信仰的兴盛反过来又促进了侧重实践的这一特点。后来,民众性极强的净土教在北方的风行,以及昙鸾大师的大力宣扬净土与此不无联系。

  C﹑弥勒净土思想的衰弱

  弥勒净土思想的急剧萎缩,也为弥陀净土思想在北方迅速传播提供了良机。自道安大师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以来,弥勒净土信仰在社会上就大为流行。南朝义学大师支道林曾撰写《弥勒赞》,赞叹弥勒菩萨的功德。北方在太武灭佛之后,北魏文成帝下诏恢复佛教。总体上说,弥勒下生信仰成为北魏中期佛教主流,这集中反映在那时的佛教造像之中。在当时修建的敦煌云冈龙门等佛教石窟中,普遍开凿的是高脚弥勒像,还凿有弥勒龛。当时,造像之中,以弥勒像为最多,释迦观音像次之、弥陀像较少,并且时代也较晚。值得提出的是,当时一般信众对于净土思想并不了解,弥陀信仰多与弥勒下生信仰混同,也为后来弥勒信仰衰退,民众归投弥陀信仰留下了空间。

  利用弥勒下生信仰造反,是导致弥勒信仰危机的直接因素。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冀州僧人法庆领导五万余人谋反,他自称“大乘”,并提出“新佛出世”的口号,一时之间发展迅速,危及到国家政权,北魏出动十万军队才把这场起义镇压下去。可时隔两年,“大乘”余党复相聚集,并且攻入瀛州,最终被刺史宇文福镇压。由于一再发生弥勒教徒造反事件,统治者对弥勒信仰的支持转移至弥陀净土。

  D、修学方法的简便易行及超越特性

  北方佛教具有注重实践的特点,信仰者绝大多数是普通信徒、僧侣,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了需要一种直截了当,方便易行,具有普通民众性的修行法门。

  北朝民间佛教信仰表现是义邑的形成和流行,其主要成员由民间信徒和僧侣,以村族为主体的民间佛教团体。他们每月举行两次斋会,以五戒为标准,相互督察,日常诵习《提谓波利经》,主要内容是守五戒、持斋修行和提倡善恶因果,投生天、人善道,作为信徒的追求。尽管如此,相对于净土经典揭示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种种清净庄严。他方彼佛的本誓愿力,以及持名信愿,即得往生之便利,且一旦往生彼国,即永无堕落烦忧,究竟安乐的保证,对于普通信徒看来,具有强烈的震撼性与向往性。这也间接促使了净土思想在民间迅速传播。

  (3)个人修学实践因素

  除了上述社会政治,佛教状况两个因素之外,我们以为其最直接,本质的原因还是来源于昙鸾法师个人修学实践的经历。昙鸾法师早年接触佛教后,专修《四论》,有感于《大集经》文义晦涩,故着手作注。最初体现出他的大乘利他精神,这点必须高度重视。而且这种精神,伴随着他一生。从寻求长生不老寻访仙药,与菩提流支三藏的问答,接受《观经》以至特倡他力本愿,信愿持名,以及五逆十恶之人往生等。从另一方面看,昙鸾法师本人作为佛教徒,想要利益众生,还承担了自身迅速成佛的使命,可正如他本人在《往生论注》中所说,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太难。相反,以信阿弥陀佛往生净土的易行道则容易。不仅易行而且更可以迅速圆满佛果。这一切都以阿弥陀如来的大愿为增上缘。也就是说,一旦往生西方净土,在弥陀本愿的加持下,可以最快速度成办生死大事,究竟成佛。这种法门,在一个悲心深重,慈悲济世的菩萨行人看来,无异久旱之甘霖。所以,他在阅读了《观经》及《往生论》之后,立即坚定不移地将心安住在净土法门上。

  此外,昙鸾法师选择净土法门,也来自于他一生之中对印度龙树菩萨的景仰崇敬。他终生服膺龙树之空宗思想,以龙树为根本老师,即便修学净土之后,也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这点在《往生论注》里充分体现出来。文章在论及体相之时,完全引用般若的空有中道观来诠释,他还大量引用龙树《大智度论》作为譬喻,阐明文义。龙树菩萨以初地菩萨的身份往生净土,大为激发他求生净土的好乐。他在《赞阿弥陀佛偈》中,这样赞叹“本师龙树摩诃萨,诞形像始理颓纲,关闭邪扇开正辙,是阎浮提一切眼。伏承尊悟欢喜地,归阿弥陀生极乐。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又, “南无慈悲龙树尊,至心归命头面礼,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总之,因自身修学的宗趣为内因,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以及佛教状况为外因,净土法门中阿弥陀佛的他力本愿为强缘,最终导致了昙鸾法师选择净土法门作为自利利他,度众成佛的方法。

  二、《往生论注》的“二力二道”、“他力本愿”及“信愿持名”说

  中国净土宗始自慧远大师创于庐山,并以他与123位同仁发愿往生净土做为象征性的标志。

  远公及莲社成员修习观想念佛,以期现身见佛往生净土。这种观想念佛也是一种念佛禅,对于修学人的根机有较高的要求,并且要求持戒、修定、观想,精勤用功才能获得念佛三昧。当然,这种方法非常殊胜,且高妙无比。又经一代大师远公的提倡,于是吸引了一批僧俗二众的精英,如慧永、刘遗民、宗炳等人的参与,起到了为净土宗开创门户的作用。远公圆寂后,其门人在南方各地宣扬净土,并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可是,与其他学派及思想比较起来,其修学方法的高峻与无法普及性便凸显出来。于是显得曲高和寡,少人问津。导致净土思想发展缓慢,这种情况持续了百余年,直到昙鸾法师出现,在其大力阐扬,并开创性发挥之后,净土法门才逐渐在社会上推广开来。

  他在修学净土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并集中反映在《往生论注》之中。本文限于篇幅,仅介绍其中几个重要观点。即“二力二道”,“他力本愿”以及“信愿持名”说。

  1、“二力二道”说

  所谓二力,即指自力、他力,二道则是难行道与易行道。昙鸾依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的相关文字而发展出修行成佛的两种方法。他指出,“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在昙鸾眼中,当时社会已经是五…

《昙鸾法师净土思想探微——依《往生论注》为主线(释菩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