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浊恶世,众生烦恼厚重,又无佛住世教化群蒙,所以想得到不退转的果位非常困难。为了凸显难行,他还略举五例以为证明。“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这五点中,既有教外附佛外道及邪见,又有教内二乘种性,可最大的障碍还是仅凭自身的力量,得不到佛力的加持。于是修行起来,就好比“陆路,步行则苦”。这就是自力难行道。
相反,还有一种易行道。你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因缘,发愿往生净土,凭借佛的大誓愿力,一定能够往生。并且,由于佛力的功德,往生之后即刻进入大乘正定之聚,也就是阿毗跋致。所以这种修行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此即他力易行道。
昙鸾大师的“二力二道”说,究其内涵,实为净土宗的判教理论。此前,中国佛教已出现了判教,如涅槃学者提出顿﹑渐二教。南北朝时期,判教更为丰富。此时,昙鸾大师以敏锐的洞察力,及自身修学的实际经验,依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有关思想破天荒提出了“二力二道”的判教体系。不仅开创了中国净土宗的新纪元,更在净土宗与其他各宗派的较量中,显示出独具特色,超出一筹的魅力,影响了净土宗一千多年的发展。
2、“他力本愿”说
昙鸾法师认为,众生往生净土,以及净土菩萨﹑天人能够修学向上,其根本皆缘自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即便《往生论》中介绍的依五念门修行,自利利他成就,可以速得佛果。可究其本源,还是依赖阿弥陀如来愿力为增上缘,此即“他力本愿”说。
《往生论》中云:“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昙鸾解释为:“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立,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由于法藏菩萨因地于世自在王佛前,称性发下四十八大愿。今成佛已十劫,故因必有果,即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之力。力是从愿感得,愿是力的基础,所以愿、力二者皆不虚幻,都为真实。本愿就是他力,也即本愿力。二者相等同,没有差异。
为了证明往生成佛皆依他力本愿,他又说:
“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文意。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昙鸾举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重要三愿,住正定聚愿﹑十念往生愿﹑一生补处愿,最终得出依佛愿力作增上缘可以往生净土。依佛愿力可得阿毗跋致,依佛愿力决定一生成佛的结论。
十方诸佛未成佛之前,在因地都曾发下大愿。如释迦牟尼佛曾发下五百大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当然,成佛之后,因地之愿也自然转化为果地之德,以此功德化导有缘众生。虽然佛佛道同,可是由于愿力的差异,表现在果地上也千差万别。如有的佛国土,“但以声闻为僧,无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等是也。又闻佛号,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阿弥陀佛因地曾发愿,他成佛之后,凡遇见他的人都能快速获得无上大宝,所以称赞其本愿力究竟不可思议。
昙鸾法师认为极乐国土具足十种不可思议庄严功德力,总摄为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业力,来自于本愿,体现在极乐众生能感受到的他力,佛法力上即是善住持力。由上述本愿他力就能显示三种真实: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
昙鸾法师还举例说明了自力与他力的差异。他说:“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他力。”他以此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二力之间的差异及优劣。
昙鸾揭示出了净土宗“他力本愿”理论,将众生得以往生及迅速成佛的重要原因,归结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这一理论为民众皈依佛门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力,也有力地鼓舞了普通信众往生成佛的信心与愿望,更对净土思想在民间广泛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
3、“信愿持名”说
昙鸾提出“二力二道”及“他力本愿”说的根本目的,在于劝导众生修学净土,依弥陀本愿往生成佛。那么往生的方法,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
世亲《往生论》中提出修五念门行成就可以往生,分别为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客观地说,对于一般信徒来讲,修行五念门还是具有很大难度。单就观察一门,就会使许多人手足无措。昙鸾法师为了化解这一问题,所以在对五念门的解释中,确立了以信愿持名为往生正因。
他在礼拜门中说:“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可净土法门中的礼拜却有所不同,礼拜是为了往生,所以“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对赞叹门,他认为:“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无碍光如来是阿弥陀如来的别号之一,取其光明遍照十方无有障碍之意。此如来名号,能够破除众生一切无明,能满足众生一切志愿。所以,众生称佛名即如实修行,可与佛光明智慧相应。但同时他又指出,“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也?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也就是说明众生称彼名号之时,必须相信名号即是实相,具足一切功德。否则就得不到感应。
其次,必须对名号的功德,具有坚定的信心,否则就会出现三种不相应的情况。“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如果不能坚信名号含摄一切功德,可以给予众生一切究竟安乐,必定会产生怀疑、夹杂、间断三种情况。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循环的关系,所以念佛人首先必须建立信心,这样修行才能名实相应,所以世亲论主在《往生论》一开始就提到一心归命。
在本段中,昙鸾法师着重指出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具足了佛法身的一切功德。表现在外化上,即能予以众生拔苦予乐的功效,满足众生往生成佛的愿望。在重视持名的基础上,他又提出,必须首先对名号产生坚信,信心持名才能获得感应,以信为先导,辅以持名。这一观点,是他深入经义后作出的精辟阐释。
昙鸾法师解释作愿门时,指出奢摩他有三义:其中之一为“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他将一心专念,解作一心持名,体现了他在念佛方法中突出持名一法。
在观察门中,昙鸾法师认为观西方十七种依正庄严成就,能产生真实的信心,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他对他力本愿信仰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第五门回向门。昙鸾法师指出有二种回向:往相回向与还相回向。他认为回向是菩提心的体现,而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发愿与诸有情共生净土。这种独辟蹊径的解释,彰显出对西方净土强烈地欣愿之心。
昙鸾法师对五愿门创造性的阐述,使得原本注重观修的法门,转向于侧重信愿持名。这在《往生论注》里还有更多论及之处,限于篇幅不多论述。
对于何等众生可以往生净土,他依据《无量寿经》和《观经》,提出“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并以十念相续做为往生之因。有人认为五逆十恶业为重,下下品十念为轻。所以造作五逆十恶的人应该随罪业牵引,堕落在地狱﹑系缚于三界之内。他回答,力量轻重得从在心﹑在缘﹑在决定三方面来比较,而不在时间长短。何谓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又何谓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最后,“何谓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心间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从上三点可看出,昙鸾认为五逆十恶之人能够十念往生,关键来自其对阿弥陀佛愿力的无上信心,来自对极乐世界坚定不移﹑决定愿生的向往,来自如来名号中含摄究竟圆满的无量功德。至此,净土法门信愿持名一法初步产生。此一方法是昙鸾首倡,也是他顺应时节因缘,观机逗教的方便,对于弘扬净土法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千载之后,依旧为净土学人奉为修学指南。而昙鸾法师本人,也是身体力行,念兹在兹。他日常领众念佛,临终令弟子们高声唱佛名号,面西合掌往生。
三、昙鸾法师净土思想对后世影响
昙鸾法师净土思想,仅从“二力二道”﹑“他力本愿”和“信愿持名”三方面看来,不仅促成了后期净土思想的形成,并且对日本净土宗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稍举一二,略加说明。
道绰﹑善导二位法师是继昙鸾之后专修专弘净土的巨匠,中国净土思想完善成型在善导手上完成。我们观察二人思想的核心部分,大都缘自昙鸾法师。道绰法师依据《大集月藏经》将佛法判为圣净二门,主张时教相应,劝人往生净土,此说明显受到昙鸾“二力二道”说的启发。之后,善导法师判佛法为声闻菩萨二藏与渐顿二教。指出净土为顿教摄,菩萨藏收,其实也还是源于他力易行道观点,与昙鸾道绰二位法师一脉相承。
“信愿持名”在昙鸾法师那里仅仅是个开端,到了道绰法师那里得到巩固。他首先引用昙鸾法师所举比喻说明名号的不可思议。随后以教赴时机论证称名念佛为正学,即主要的修学方法,突出持名念佛,这是对昙鸾法师思想的发展。不久,善导法师又进一步提出往生正因——“三心”与“二行二业”说。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为前提,以念弥陀名号为正行,以持名念佛为正业。中国净土宗信愿持名的特色,最终确立。而其理论之源,依旧还是昙鸾法师的思想。
总 结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昙鸾大师为净土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出积极努力,贡献巨大,实应列入净土宗祖师之中。可是,由于因缘限制,包含他重要思想的《往生论注》在唐末之后在中土佚失,直到近代才从东瀛请回。客观上造成人们无法了解他的净土思想,所以长期以来未能受到重视。今天,法师的著述得以重现,也是我等净土行人与他因缘甚深的缘故。所以,我们唯有尊其教诲,信愿持名,愿与一切众生同生净土,才能报答其深恩于万一。
《昙鸾法师净土思想探微——依《往生论注》为主线(释菩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