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寒山寺(古吳子)

  寒山寺

  古吳子

  一、地理形勝:姑蘇城外寒山寺

  蘇州寒山寺,位于蘇州古城西七裏楓橋鎮古運河畔。唐詩“姑蘇城外寒山寺”,指的就是從蘇州阊門向西行七裏即到的寒山寺。

  寒山寺比鄰楓橋,地處古運河畔,得天獨厚。如此宏麗巍峨的寶刹傑閣,卓然雄踞。自然成爲南來北往人們心目中的遊覽勝地。

  在南宋紹定年間镌刻的蘇州城市版圖《平江圖》上就標有寒山寺(當時也稱楓橋寺)的位置,可以略見寒山寺當年寺院規模。《平江圖》碑上刻有當年平江府治的城垣及城內外的公署、園第、寺廟、街坊、河流、橋梁及近郊山川、勝迹。楓橋寺就在城外西北隅,有古驿道和大運河自西北來,一向東去阊門,一經楓橋而折南通向寺院。陸路直接折東至寺門,入內渡橋通七楹正殿,後面還有七楹副殿,左右兩側各有叁楹配殿相對;水路折東回北徑入寺內,直達寺院西北隅朝南的叁楹高敞大殿,此即當時有名的水陸院。水陸院東側有佛塔高聳。

  據《寒山寺志》載,寒山寺周圍曆史上曾有過一些名人宅院,如孝子姚淳所居之叁瑞堂,有園亭頗足雅致;松鶴堂,在寒山寺前,殷斐仲所居;一枝園,在寒山寺東,段玉裁曾寄居。段玉裁,江蘇金壇人,清乾隆舉人,爲傑出的經學家、文字、音韻、訓诂學家,于嘉慶十二年寫成《說文解字注》30卷,聲振海內,風行一時,說文之學由此而盛,東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系統地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字典,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的一部巨著,自段注說文解字出來,王念孫推崇說:“自許慎之後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江村橋附近則有義士顔佩韋宅,顔佩韋爲明天啓年間蘇州市民反閹黨魏忠賢而仗義獻身的五壯士之一。當時蘇州織造太監李實貪婪橫暴,恣意勒索,引起巡撫周起元等的不滿,但終以妨礙織造的罪名被削職;新任巡撫毛一鹭是魏忠賢的幹兒子,與李實一起殘害忠良,魏忠賢派缇騎到蘇州逮捕反對閹黨的周起元和罷官居家的吏部主事周順昌,遂激起公憤,爆發了蘇州曆史上大規模的市民抗暴鬥爭,爲首的顔佩韋、馬傑、沈揚、楊念如和周文元等五人後被害葬于虎丘山塘立五人墓,八歲童韓馨書“五人之墓”,張溥作《五人墓碑記》被收入《古文觀止》。江村橋附近有著名的漁隱小圃,漁隱小圃中有貞節堂、竹柏樓、紅惠山房、楓江草堂、吟晖亭、五硯樓等十六景。張緯馀《遊楓溪記》載:過寺濱,又折而東南,有五硯樓特起,四面洞達,可望天平、靈岩諸勝。這些宅院與寒山寺爲鄰,院主與寺僧爲友,吟詠唱和,參禅談經。又時有蘇州文人雅士至寒山寺,如清代殳丹生並寓寒山寺,與徐崧、葉燮往來唱和。寒山寺僧與諸名人高士相鄰爲友,所交皆一時賢者,格調高雅,清閑淡泊。所以蘇州寒山寺成爲天下名刹。宋元明清,曆經戰火及重新修建,楓橋塘雖然繁榮不再,寒山寺依然香火不絕。

  名聞中外的寒山寺經曆代高僧的不懈努力,一脈相承,而今塔影鍾聲,詩韻再傳,盛況更爲空前。寺當山水之間,地近市廛側畔。宗風盛聚八方香客,美景勝招內外嘉賓。到蘇州而一覽寒山寺,亦樂善之事也。現在從蘇州火車站乘遊3路至“寒山寺站”、或從阊門石路乘6路公交車至“寒山寺站”下即到,或乘3路、301路、17路、24路公交車至“何山橋站”下轉彎向北即到,也可乘旅遊船沿楓橋塘至楓橋鎮,上岸即至寒山寺,或由旅遊專線車直達寒山寺。交通十分便利,寒山寺的地理優勢顯然起了很大作用。正是:楊柳阊門路,悠悠水岸斜。乘舟向山寺,著履到漁家。這就是江南水鄉運河畔的寒山寺風光,這就是寒山寺所處的地理曆史風貌。得天時地利之便,寒山寺爲中外賓客欣然前往遊覽之處;獲曆代名人垂顧題詠唱和,使寒山寺詩韻流傳更長;有僧衆誠心所至,護持寶刹,寒山寺因而曆劫長存,其緣由此也。

  二、曆史概況:妙利宗風傳千載

  古刹寒山寺占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位置何山大橋北側、楓橋路的西端。路口朝南過去,有大型停車場可停寄汽車。寺院座東朝西,門對古運河。南側江村橋,北側即楓橋,門前爲寒山寺弄,隔河相對是新開辟的江楓洲。寒山寺在綠樹叢中掩映生輝。寺本梁天監年間妙利普明塔院也。

  照牆

  寺門前有一大照牆,屏障山門,氣勢宏偉,黃牆烏瓦,醒目眼前,與兩側黃色寺院圍牆相互呼應,構成梵宇氛圍,共組寺院景觀。寺院的黃牆,系衆生舍俗歸真的明顯界限。“黃,地之色也。”人們由對黃土地的那份特殊依戀之情,進而對黃色産生了一種特殊的崇尚心理。據五色與五行五方相配的關系,青爲東方之色,屬木;赤爲南方之色,屬火;白爲西方之色,屬金;黑爲北方之色,屬水;黃爲中央之色,屬土。黃位于中央,地位特殊,爲諸色之最,所以黃色在華夏民族的心目中就逐漸取得了一種至尊的地位。《史記·孝武本紀》載:“(太初元年)夏,漢改曆,以正月爲歲首,而色尚黃。”自漢武帝之後,黃色屬于上色,具有柔和、光明的特點,一般視爲吉祥色,含有尊貴之意,黃袍曾爲帝皇所獨用。唐高祖武德初,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黃色成爲皇帝專用的至尊之色,代表著皇家。“黃袍加身”遂成爲稱帝之舉。說的是後周顯德六年,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尉、歸德節度使趙匡胤率兵禦北漢契丹之入寇,在陳橋驿被部下將校擁立爲帝。史書上記:趙匡義、趙普入帳曰:“諸將無主,願冊太尉爲皇帝。”匡胤未及對,黃袍已加身矣。衆即羅拜呼萬歲,掖之上馬,還汴,遂取代後周而稱帝建宋。唯寺院能用黃色,一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得少林寺僧相救,故寺院得用黃色,以示他人不得侵擾;一說佛教超然世外,且天上人間,亦至尊之處。寺院圍牆取黃色,人們到此境地,崇敬之意由然而生。

  照牆兩端略呈內向八字形,檐脊飾有遊龍。牆上嵌青石叁方,每方高96厘米、寬70厘米,分刻叁個魏碑大字“寒山寺”,系晚清浙江紹興“東湖陶濬宣書”。陶濬宣(1849-1915),原名祖望,字心雲,紹興陶堰人,與反清志士陶成章同鄉,光緒二年舉人,早年即以書法聞名鄉裏,尤工魏碑,秋瑾墓有他書聯語:“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臺悲風雨,雖死不死終自由。”據說當時光緒年間銅幣上的“光緒通寶”四字就出于其手筆。紹興東郊箬蕡山經千百年鑿山采石形成懸崖峭壁和沈幽深潭,陶濬宣見其地風景绮麗,便出資築堤爲界,擘劃營構成東湖勝景,宛若巧奪天工的山水盆景。陶濬宣視此爲生平快事,遂自稱“東湖居士”,因此所書“寒山寺”後署款“東湖陶濬宣書”,不知是陶濬宣遊寒山寺所書,還是何人求得此書題,顯然這是建成東湖勝景後之作。叁方碑石系江南勒石高手周容所刻。周容(1882-1951),字梅谷,蘇州人,系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的入室弟子,壽石齋主,爲近百年來江南第一碑刻手,民國時中山陵、靈谷寺紀念碑刻均由其主持。從“寒山寺”叁字石刻,可見其年輕時准確細膩地表達原作的功力。“陶書”、“周刻”在此珠聯璧合,堪稱一絕。本輯《寒山寺》封面即原碑叁字。

  民國叁十五年(1946)昆明人趙德厚訪遊寒山寺後在《探訪寒山寺》中道:“這是天經地義,每所寺院應該有大門的,寒山寺的大門倒了,是改在後一進,……原先鑲在大門頭上的鬥大叁個“寒山寺”大字,卻利用在房背後砌了大山牆,令人看了,非常心酸!”“寒山寺”這叁塊石刻曾嵌寺內回廊間,後被遺棄在藏經樓後地下,1954年修建時發現,蘇州園林整修委員會主任謝孝思特組織將此石刻移嵌至新建的照牆中,屏障山門,成爲進寒山寺的第一景觀。人們常愛在此照牆前攝影留念,與陶書周刻“寒山寺”共存,別具韻味。

  繞過照牆爲寺門前一塊空場地,供遊客聚集後入寺。照牆後壁正中爲一幅寒山寺外景全貌圖,可一覽寒山寺梵宇雄偉全景,兩側有羅聘畫《寒山拾得圖》、俞樾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圖。八字形黃色寺牆邊左右各豎一幅寒山寺平面圖,標示著寒山寺內的殿閣分布,一目了然。寒山寺正中主軸線上依次爲照牆、天王殿、大雄寶殿、寒拾殿(含藏經樓)、普明塔院;北側爲霜鍾閣、編輯部、寒山寺書院、檔案室、羅漢堂、念佛堂、齋堂(即五觀堂)、聞鍾亭、寒拾亭、客堂、心淨樓、方丈書齋、僧寮、客房等;南側爲楓江樓、弘法堂、碑廊、鍾房、鍾樓等。人們盡可以按圖自由巡遊。

  山門

  照牆內可見寒山寺山門,面闊叁間,門上懸“古寒山寺”金字朱匾,爲“雲陽程德全題”。古寒山寺,是說寒山古寺已曆經千年,是江南著名的千年古刹。相傳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距今已一千五百年。梁武帝時大量興建寺院,佛教盛行江南,佛寺遍布吳中,唐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句,泛指這裏寺廟之盛況,寒山寺亦爲其中的佼佼者。寒山寺地冠東南,人稱霜鍾世界;水環梵刹,實開詩碑規模。來此聽鍾聲、觀詩碑的絡繹不絕。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據《續高僧傳》記載:普明本名法宗,俗姓朱,會稽人,生于梁大通年間,曆梁、陳、隋諸朝,陳太建十四年(582)入天臺,從開宗祖智者大師,後營建國清寺,曾隨乃師往來于金陵、廬山、荊州、揚州等地,名聞朝野。除個人笃志修行外,協助智者修造寺院30余處,精于鑄鍾,長于空化,影響深遠。蘇州楓橋爲當時南北水陸必經之地,普明歸葬楓橋亦屬可能,所以建有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中(627-649)天臺高僧寒山曾止于此,故名寒山寺。明代姚廣孝《寒山寺重興記》稱:“寒山子,不測人也。冠桦皮冠,著木履,被藍縷衣,掣風掣顛,笑歌自若,來此縛茆以居。”“希遷禅師于此建伽藍,遂額曰“寒山寺”。”這是寒山寺得名的由來。

  唐至德年間(756-758)…

《寒山寺(古吳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