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古吴子
一、地理形胜:姑苏城外寒山寺
苏州寒山寺,位于苏州古城西七里枫桥镇古运河畔。唐诗“姑苏城外寒山寺”,指的就是从苏州阊门向西行七里即到的寒山寺。
寒山寺比邻枫桥,地处古运河畔,得天独厚。如此宏丽巍峨的宝刹杰阁,卓然雄踞。自然成为南来北往人们心目中的游览胜地。
在南宋绍定年间镌刻的苏州城市版图《平江图》上就标有寒山寺(当时也称枫桥寺)的位置,可以略见寒山寺当年寺院规模。《平江图》碑上刻有当年平江府治的城垣及城内外的公署、园第、寺庙、街坊、河流、桥梁及近郊山川、胜迹。枫桥寺就在城外西北隅,有古驿道和大运河自西北来,一向东去阊门,一经枫桥而折南通向寺院。陆路直接折东至寺门,入内渡桥通七楹正殿,后面还有七楹副殿,左右两侧各有三楹配殿相对;水路折东回北径入寺内,直达寺院西北隅朝南的三楹高敞大殿,此即当时有名的水陆院。水陆院东侧有佛塔高耸。
据《寒山寺志》载,寒山寺周围历史上曾有过一些名人宅院,如孝子姚淳所居之三瑞堂,有园亭颇足雅致;松鹤堂,在寒山寺前,殷斐仲所居;一枝园,在寒山寺东,段玉裁曾寄居。段玉裁,江苏金坛人,清乾隆举人,为杰出的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于嘉庆十二年写成《说文解字注》30卷,声振海内,风行一时,说文之学由此而盛,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自段注说文解字出来,王念孙推崇说:“自许慎之后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江村桥附近则有义士颜佩韦宅,颜佩韦为明天启年间苏州市民反阉党魏忠贤而仗义献身的五壮士之一。当时苏州织造太监李实贪婪横暴,恣意勒索,引起巡抚周起元等的不满,但终以妨碍织造的罪名被削职;新任巡抚毛一鹭是魏忠贤的干儿子,与李实一起残害忠良,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反对阉党的周起元和罢官居家的吏部主事周顺昌,遂激起公愤,爆发了苏州历史上大规模的市民抗暴斗争,为首的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和周文元等五人后被害葬于虎丘山塘立五人墓,八岁童韩馨书“五人之墓”,张溥作《五人墓碑记》被收入《古文观止》。江村桥附近有著名的渔隐小圃,渔隐小圃中有贞节堂、竹柏楼、红惠山房、枫江草堂、吟晖亭、五砚楼等十六景。张纬馀《游枫溪记》载:过寺滨,又折而东南,有五砚楼特起,四面洞达,可望天平、灵岩诸胜。这些宅院与寒山寺为邻,院主与寺僧为友,吟咏唱和,参禅谈经。又时有苏州文人雅士至寒山寺,如清代殳丹生并寓寒山寺,与徐崧、叶燮往来唱和。寒山寺僧与诸名人高士相邻为友,所交皆一时贤者,格调高雅,清闲淡泊。所以苏州寒山寺成为天下名刹。宋元明清,历经战火及重新修建,枫桥塘虽然繁荣不再,寒山寺依然香火不绝。
名闻中外的寒山寺经历代高僧的不懈努力,一脉相承,而今塔影钟声,诗韵再传,盛况更为空前。寺当山水之间,地近市廛侧畔。宗风盛聚八方香客,美景胜招内外嘉宾。到苏州而一览寒山寺,亦乐善之事也。现在从苏州火车站乘游3路至“寒山寺站”、或从阊门石路乘6路公交车至“寒山寺站”下即到,或乘3路、301路、17路、24路公交车至“何山桥站”下转弯向北即到,也可乘旅游船沿枫桥塘至枫桥镇,上岸即至寒山寺,或由旅游专线车直达寒山寺。交通十分便利,寒山寺的地理优势显然起了很大作用。正是:杨柳阊门路,悠悠水岸斜。乘舟向山寺,著履到渔家。这就是江南水乡运河畔的寒山寺风光,这就是寒山寺所处的地理历史风貌。得天时地利之便,寒山寺为中外宾客欣然前往游览之处;获历代名人垂顾题咏唱和,使寒山寺诗韵流传更长;有僧众诚心所至,护持宝刹,寒山寺因而历劫长存,其缘由此也。
二、历史概况:妙利宗风传千载
古刹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位置何山大桥北侧、枫桥路的西端。路口朝南过去,有大型停车场可停寄汽车。寺院座东朝西,门对古运河。南侧江村桥,北侧即枫桥,门前为寒山寺弄,隔河相对是新开辟的江枫洲。寒山寺在绿树丛中掩映生辉。寺本梁天监年间妙利普明塔院也。
照墙
寺门前有一大照墙,屏障山门,气势宏伟,黄墙乌瓦,醒目眼前,与两侧黄色寺院围墙相互呼应,构成梵宇氛围,共组寺院景观。寺院的黄墙,系众生舍俗归真的明显界限。“黄,地之色也。”人们由对黄土地的那份特殊依恋之情,进而对黄色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崇尚心理。据五色与五行五方相配的关系,青为东方之色,属木;赤为南方之色,属火;白为西方之色,属金;黑为北方之色,属水;黄为中央之色,属土。黄位于中央,地位特殊,为诸色之最,所以黄色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就逐渐取得了一种至尊的地位。《史记·孝武本纪》载:“(太初元年)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尚黄。”自汉武帝之后,黄色属于上色,具有柔和、光明的特点,一般视为吉祥色,含有尊贵之意,黄袍曾为帝皇所独用。唐高祖武德初,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黄色成为皇帝专用的至尊之色,代表着皇家。“黄袍加身”遂成为称帝之举。说的是后周显德六年,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归德节度使赵匡胤率兵御北汉契丹之入寇,在陈桥驿被部下将校拥立为帝。史书上记:赵匡义、赵普入帐曰:“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皇帝。”匡胤未及对,黄袍已加身矣。众即罗拜呼万岁,掖之上马,还汴,遂取代后周而称帝建宋。唯寺院能用黄色,一说唐太宗李世民曾得少林寺僧相救,故寺院得用黄色,以示他人不得侵扰;一说佛教超然世外,且天上人间,亦至尊之处。寺院围墙取黄色,人们到此境地,崇敬之意由然而生。
照墙两端略呈内向八字形,檐脊饰有游龙。墙上嵌青石三方,每方高96厘米、宽70厘米,分刻三个魏碑大字“寒山寺”,系晚清浙江绍兴“东湖陶濬宣书”。陶濬宣(1849-1915),原名祖望,字心云,绍兴陶堰人,与反清志士陶成章同乡,光绪二年举人,早年即以书法闻名乡里,尤工魏碑,秋瑾墓有他书联语:“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据说当时光绪年间铜币上的“光绪通宝”四字就出于其手笔。绍兴东郊箬蕡山经千百年凿山采石形成悬崖峭壁和沉幽深潭,陶濬宣见其地风景绮丽,便出资筑堤为界,擘划营构成东湖胜景,宛若巧夺天工的山水盆景。陶濬宣视此为生平快事,遂自称“东湖居士”,因此所书“寒山寺”后署款“东湖陶濬宣书”,不知是陶濬宣游寒山寺所书,还是何人求得此书题,显然这是建成东湖胜景后之作。三方碑石系江南勒石高手周容所刻。周容(1882-1951),字梅谷,苏州人,系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的入室弟子,寿石斋主,为近百年来江南第一碑刻手,民国时中山陵、灵谷寺纪念碑刻均由其主持。从“寒山寺”三字石刻,可见其年轻时准确细腻地表达原作的功力。“陶书”、“周刻”在此珠联璧合,堪称一绝。本辑《寒山寺》封面即原碑三字。
民国三十五年(1946)昆明人赵德厚访游寒山寺后在《探访寒山寺》中道:“这是天经地义,每所寺院应该有大门的,寒山寺的大门倒了,是改在后一进,……原先镶在大门头上的斗大三个“寒山寺”大字,却利用在房背后砌了大山墙,令人看了,非常心酸!”“寒山寺”这三块石刻曾嵌寺内回廊间,后被遗弃在藏经楼后地下,1954年修建时发现,苏州园林整修委员会主任谢孝思特组织将此石刻移嵌至新建的照墙中,屏障山门,成为进寒山寺的第一景观。人们常爱在此照墙前摄影留念,与陶书周刻“寒山寺”共存,别具韵味。
绕过照墙为寺门前一块空场地,供游客聚集后入寺。照墙后壁正中为一幅寒山寺外景全貌图,可一览寒山寺梵宇雄伟全景,两侧有罗聘画《寒山拾得图》、俞樾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图。八字形黄色寺墙边左右各竖一幅寒山寺平面图,标示着寒山寺内的殿阁分布,一目了然。寒山寺正中主轴线上依次为照墙、天王殿、大雄宝殿、寒拾殿(含藏经楼)、普明塔院;北侧为霜钟阁、编辑部、寒山寺书院、档案室、罗汉堂、念佛堂、斋堂(即五观堂)、闻钟亭、寒拾亭、客堂、心净楼、方丈书斋、僧寮、客房等;南侧为枫江楼、弘法堂、碑廊、钟房、钟楼等。人们尽可以按图自由巡游。
山门
照墙内可见寒山寺山门,面阔三间,门上悬“古寒山寺”金字朱匾,为“云阳程德全题”。古寒山寺,是说寒山古寺已历经千年,是江南著名的千年古刹。相传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距今已一千五百年。梁武帝时大量兴建寺院,佛教盛行江南,佛寺遍布吴中,唐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泛指这里寺庙之盛况,寒山寺亦为其中的佼佼者。寒山寺地冠东南,人称霜钟世界;水环梵刹,实开诗碑规模。来此听钟声、观诗碑的络绎不绝。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据《续高僧传》记载:普明本名法宗,俗姓朱,会稽人,生于梁大通年间,历梁、陈、隋诸朝,陈太建十四年(582)入天台,从开宗祖智者大师,后营建国清寺,曾随乃师往来于金陵、庐山、荆州、扬州等地,名闻朝野。除个人笃志修行外,协助智者修造寺院30余处,精于铸钟,长于空化,影响深远。苏州枫桥为当时南北水陆必经之地,普明归葬枫桥亦属可能,所以建有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中(627-649)天台高僧寒山曾止于此,故名寒山寺。明代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称:“寒山子,不测人也。冠桦皮冠,著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希迁禅师于此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这是寒山寺得名的由来。
唐至德年间(756-758)…
《寒山寺(古吴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