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寒山寺(古吴子)▪P2

  ..续本文上一页,张继的到来,遂使寒山寺一夜扬名。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人,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使张继避乱客游于江南。至德(756-758)年间,一个深秋的夜晚,中了进士而未及授于官职的张继乘船顺着大运河来到苏州,停泊在苏州城西的枫桥畔过夜,只见江畔渔火点点,正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时,耳闻得一声声沉闷而又清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来,使张继更加感受到孤寂和冷清,一夜未眠,愁绪涌上心头,诗意即生脑中,遂脱口而吟: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枫桥夜泊》描绘了一幅意境深远、情景交融、通俗生动的立体画卷。清道光年间建德章燮注释该诗称:其“月落”是见天将晓,“乌啼”是天已晓,“霜满天”是天大晓。“江枫”是岸上枫树,“渔火”是渔船灯火,“愁眠”是未曾交睫。渔火射于江岸之枫,江岸之枫其光返照于客船之内。愁眠之客,对此何能睡去。此诗为天晓回想一夜之词。“姑苏城外寒山寺”,明知姑苏城外寒山寺之钟也。“夜半”是既已天晓,计若夜半者,一夜未曾交睫也。“钟声”用如何二字夹在里面解之。“到客船”是钟声传响,无处不闻,而独到客船上,因愁人不能酣睡也。全用疑辞收,不直致。这就将全诗明明白白阐述了。如此通俗生动的诗何需横生枝节,标新立异。

  清代毛先舒在《诗辩坻》中早也指出:“张继诗“江枫渔火对愁眠”,今苏州寒山寺对有愁眠山,说者遂谓张诗指山,非谓渔火对旅愁而眠。予谓非也。诗须情景参见,此诗三句俱述景,止此句言情,若更作对山,则全无情事,句亦乏味。且愁眠山下即接“姑苏城外寒山寺”,不亦重累如此。当是张本自言愁眠,后人遂因诗名山,犹明圣湖因子瞻而名西子耳。”民间有因诗而名“愁眠山”、“乌啼山”、“乌啼桥”之类的附会之作,凡明白人心中自会明白其来由。

  张继这首有感而发吟出的诗篇,是始料所未及的。孰知从此诗韵钟声,天下传扬,“于是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而寒山寺以张继一诗,其名独脍炙人口于中国,抑且传诵于东瀛,实在是寒山寺之机缘。唐代诗人何其多,而张继亦因《枫桥夜泊》诗,与寒山寺一起千载流传,亦是一段诗文奇缘;其《枫桥夜泊》诗又经多少著名书法家书写并镌刻成碑,成为苏州寒山寺一大景观,更是艺坛胜事。寺院虽然宋代曾名“普明禅院”、“枫桥寺”,但元代以来均称“寒山寺”,唐诗成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已家喻户晓。

  寒山寺原来全盛时期面积甚广,已拆除的华盛造纸厂一带都曾是寒山寺寺院的地方。民间有“走马看山门”的说法。从北方来的过客更是“先游寒山寺,后进姑苏城”。在运河中来往的船只老远就能见到高耸的寺塔,塘岸边上黄墙梵宇连绵,寒山寺内醒世钟声时闻。宋代陆游经此有诗称:“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张孝祥诗题:“四年忽忽两经过,古岸依然窣堵波。”钟声塔影,古寺依然。翰林王珪(后任丞相)因丁母忧居苏时曾游寒山寺,并书张继《枫桥夜泊》诗,后被立为碑。元代苏州薛兰英、薛惠英姐妹诗人曾在《苏台竹枝词》中记:“门泊东吴万里船,乌啼月落水如烟。寒山寺里钟声早,渔水江风恼客眠。”寺院在千余年中虽数次毁于战火,亦遭受自己不慎引起的火灾,但都得以重新修建。

  明代就曾多次修复。洪武间,僧昌崇重建寒山寺,随后附近的慧庆、秀峰、南峰三寺及文殊、云泉、射渎等四庵都被列为寒山寺子院,寒山寺成为一方丛林;永乐三年,深谷昶公修佛殿、方丈、山门、法堂、栖禅之所;正统四年,苏州知府况锺亦曾再修,当时王珪书张继诗碑早已不存,乃由文徵明书写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嘉靖间僧本寂铸铜为钟,唐寅曾为之作《姑苏寒山寺化钟疏》;后倭寇侵苏,化钟铸炮;万历四十年僧晓山旭公募建藏经阁,王穉登曾为之作《寒山寺旭公造藏经阁疏》,僧西流明吾、松溪鉴公建成龙函阁;崇祯三年,文震孟作《寒山寺重建大雄殿记》,大雄宝殿得以重修。况锺、文徵明、唐寅、王穉登、文震孟众名流都支持参与寒山寺的修建,这是其他寺院所没有的;寺院高僧昌崇、深谷昶公、本寂、晓山旭公、西流明吾、松溪鉴公又承前启后,在各个时期都致力于寒山寺的修建,所以寒山寺历劫长存,成为吴下一大禅院,时时得以重光。

  至清顺治初,几乎被征为汛署,幸赖寺僧天与力守寺院,才免被废。康熙五十年冬,大殿又因大风,将欢门彩幡吹向烛台,不慎起火,大殿被毁,水陆院则因年久亦湮坏。至乾隆年间住持比丘宣能续建大殿、前轩。道光年间寺内又出了一桩奇案,据薛福成《庸庵笔记》所载,寺僧之老者、弱者、住持者及过客140余人忽一日尽死,寺中无一人幸免。寺内既已无人,乡保为之报县,县令前来相验。适逢一灶下养(即厨役。《后汉书》:“膳夫疱人,多著绣面衣锦。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死而复苏。县令就问他:“大家今日吃的什么?”对曰:“食面。”县令复详询煮面之人与浇面之汤,对曰:“今日值方丈和尚生日,特设素面,以供诸僧。我适见后园中有蕈二枚,紫色鲜艳,其大径尺,因撷以调羹浇汤,但觉其香味鲜美异常。未及亲尝,忽然头晕倒地,不省人事,今甫醒而始知诸僧食面死矣!不知是何故也?”县令使导至后园采蕈处,则复见有蕈二枚,其大如扇,鲜艳无匹。命役摘蕈,蕈下有两大穴。县令复集夫役,持鍬镢,循其穴而发掘之。丈余以下,见有赤练蛇大小数百尾,有长至数丈者,有头大如巨盌者。盖两穴口,为众蛇出入之所,蕈乃蛇之毒气所嘘,以自蔽其穴者。诸僧既食之,故无一生。灶下役仅嗅其香味,故幸而复苏。县令乃命储火种,发鸟枪,一举焚之。蛇之种类尽灭,而寒山寺由此亦废。咸丰四年又得以恢复,内阁中书赵文麟、前广东盐运使司运同周曾毓等捐置寺旁隙地,起造楼房二进计28间,招租收息,作为寒山寺香火,并立寒山寺香产界址。咸丰十年,从阊门至枫桥,整个枫桥塘的繁华被毁于太平天国战争。

  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蘷龙偶因校阅营伍前往枫桥,见千年古刹寒山寺一片荒芜,于是发心修建,展拓其门闾,构堂三楹,由堂而进,东西之屋各三,东屋宏敞,用作宾朋燕息之所;西屋稍閷,用作碑廊;东面隙地乃构重屋为钟楼,并铸铜为钟,悬之其上,以存古迹。宣统二年江苏巡抚程德全,偕同布政使陆锺琦等又拓而新之,予以重建。前为御碑亭,后有楼三楹,可远眺,长廊精舍,几为吴下精蓝之冠。据程德全《寒山寺志序》中云:“凡古迹当保存,惟保而能存,故于寒山寺独张其事,非徒振游观于既替,修承平觞永之雅而已。”宣统二年六月初十为重修寒山寺,程德全给盛宣怀、张之洞、张謇等人的劝募信中写道:“潘昌煦自东国来书,诏有日僧假募捐重建之名,意在越俎而谋,所据册铭疏书章程钟图等几若为彼僧所应尽义务。”因此程德全决定募修寒山寺,“以复旧观,杜异族之觊觎。”又在宣统三年闰六月十八日给越尧生的信中说:“弟今年体中颇佳,政亦稍暇,因在署前组织植园一所,百物畅茂,士女游观,即为异日公园基础。又重建寒山寺,实因外人觊觎,一意兴修,今幸落成,俾知吾国中尚有地主也。”此为程德全修寒山寺之动机所在。所言植园,其址在书院巷旧巡抚衙门蜜蜂洞一带,建园后不久即废。寒山寺经陈、程二巡抚苦心经营,使金绳宝地,焕然一新。所以由程德全题写此“古寒山寺”匾悬于此山门。

  当时寒山寺落成,陆锺琦驰书僚佐,广征联额,吴中名流纷纷前来祝贺,撰联相庆,描述了寒山寺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留下佳联数付供赏阅。

  近郭古招提,毗连浒墅名区,渔火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陆润庠

  江枫渔火,胜地重来,与国清寺并起宗风,依旧钟声闻半夜;

  木屐桦冠,仰天狂笑,有寒山集独参妙谛,长留诗句在吴中。

  —樊恭煦

  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

  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

  —邹福保

  遁迹笑丰干,从知舌粲莲花,地近虎丘曾讲法;

  宗风传剌史,幸得诗钞贝叶,劫余龙寿共藏经。

  —程德全

  踏春西去,傍十里横塘,水木湛清华,曾移茂苑扁舟,访吴铜造象,梁塔残砖,古迹重搜,余亦北平人,濡笔拟赓翁氏记;

  生佛南来,振千古名刹,池台新结构,补此天台真相,与待诏遗薪,解元妙疏,墨花争拓,客归东海澨,行滕宛载米家船。

  —陆锺琦

  木屐桦冠,世外寒岩,颂古相传如雪窦;

  钟声塔影,山塘精舍,到今依旧属云阳。

  —叶昌炽

  清末重建的寒山寺,原来外面还有寺门和围墙,进寺门有六角形御碑亭,碑的正面是程德全恭录的雍正皇帝御题《寒山子诗序》,背后是乾隆皇帝御题《寒山晓钟》诗:

  姑苏城北夜泊船,寒山钟声清晓传。

  春容断续亦同此,传不以钟以人耳。

  千秋过客不一况,或听欢欣或凄怆。

  在悬待叩总无心,此意画师何以状。

  此碑原立于今山门外的六角御碑亭内,即今照壁后的空地上。原有牌楼,后被台风吹倒。辛亥革命后,御碑亭毁,碑亦移位。现于碑廊南端建新亭,御碑移立于其中。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寒山寺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至解放前寺门和围墙已破败倾颓了。

  解放后,政府又多次对寒山寺进行修缮和增建。门前的照墙壁就是1954年整修时新建。1955年1月24日,经整修后的寒山寺首次对外开放,香火再续,游客不绝。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寒山寺一度成为造反派刑讯逼供之牢房,“可叹慈悲清…

《寒山寺(古吴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