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張繼的到來,遂使寒山寺一夜揚名。
張繼,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人,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登進士第。安史之亂使張繼避亂客遊于江南。至德(756-758)年間,一個深秋的夜晚,中了進士而未及授于官職的張繼乘船順著大運河來到蘇州,停泊在蘇州城西的楓橋畔過夜,只見江畔漁火點點,正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時,耳聞得一聲聲沈悶而又清遠的鍾聲從寒山寺傳來,使張繼更加感受到孤寂和冷清,一夜未眠,愁緒湧上心頭,詩意即生腦中,遂脫口而吟: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這首七絕《楓橋夜泊》描繪了一幅意境深遠、情景交融、通俗生動的立體畫卷。清道光年間建德章燮注釋該詩稱:其“月落”是見天將曉,“烏啼”是天已曉,“霜滿天”是天大曉。“江楓”是岸上楓樹,“漁火”是漁船燈火,“愁眠”是未曾交睫。漁火射于江岸之楓,江岸之楓其光返照于客船之內。愁眠之客,對此何能睡去。此詩爲天曉回想一夜之詞。“姑蘇城外寒山寺”,明知姑蘇城外寒山寺之鍾也。“夜半”是既已天曉,計若夜半者,一夜未曾交睫也。“鍾聲”用如何二字夾在裏面解之。“到客船”是鍾聲傳響,無處不聞,而獨到客船上,因愁人不能酣睡也。全用疑辭收,不直致。這就將全詩明明白白闡述了。如此通俗生動的詩何需橫生枝節,標新立異。
清代毛先舒在《詩辯坻》中早也指出:“張繼詩“江楓漁火對愁眠”,今蘇州寒山寺對有愁眠山,說者遂謂張詩指山,非謂漁火對旅愁而眠。予謂非也。詩須情景參見,此詩叁句俱述景,止此句言情,若更作對山,則全無情事,句亦乏味。且愁眠山下即接“姑蘇城外寒山寺”,不亦重累如此。當是張本自言愁眠,後人遂因詩名山,猶明聖湖因子瞻而名西子耳。”民間有因詩而名“愁眠山”、“烏啼山”、“烏啼橋”之類的附會之作,凡明白人心中自會明白其來由。
張繼這首有感而發吟出的詩篇,是始料所未及的。孰知從此詩韻鍾聲,天下傳揚,“于是黃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吳中寺院,不下千百區,而寒山寺以張繼一詩,其名獨脍炙人口于中國,抑且傳誦于東瀛,實在是寒山寺之機緣。唐代詩人何其多,而張繼亦因《楓橋夜泊》詩,與寒山寺一起千載流傳,亦是一段詩文奇緣;其《楓橋夜泊》詩又經多少著名書法家書寫並镌刻成碑,成爲蘇州寒山寺一大景觀,更是藝壇勝事。寺院雖然宋代曾名“普明禅院”、“楓橋寺”,但元代以來均稱“寒山寺”,唐詩成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已家喻戶曉。
寒山寺原來全盛時期面積甚廣,已拆除的華盛造紙廠一帶都曾是寒山寺寺院的地方。民間有“走馬看山門”的說法。從北方來的過客更是“先遊寒山寺,後進姑蘇城”。在運河中來往的船只老遠就能見到高聳的寺塔,塘岸邊上黃牆梵宇連綿,寒山寺內醒世鍾聲時聞。宋代陸遊經此有詩稱:“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張孝祥詩題:“四年忽忽兩經過,古岸依然窣堵波。”鍾聲塔影,古寺依然。翰林王珪(後任丞相)因丁母憂居蘇時曾遊寒山寺,並書張繼《楓橋夜泊》詩,後被立爲碑。元代蘇州薛蘭英、薛惠英姐妹詩人曾在《蘇臺竹枝詞》中記:“門泊東吳萬裏船,烏啼月落水如煙。寒山寺裏鍾聲早,漁水江風惱客眠。”寺院在千余年中雖數次毀于戰火,亦遭受自己不慎引起的火災,但都得以重新修建。
明代就曾多次修複。洪武間,僧昌崇重建寒山寺,隨後附近的慧慶、秀峰、南峰叁寺及文殊、雲泉、射渎等四庵都被列爲寒山寺子院,寒山寺成爲一方叢林;永樂叁年,深谷昶公修佛殿、方丈、山門、法堂、棲禅之所;正統四年,蘇州知府況锺亦曾再修,當時王珪書張繼詩碑早已不存,乃由文徵明書寫張繼《楓橋夜泊》詩碑;嘉靖間僧本寂鑄銅爲鍾,唐寅曾爲之作《姑蘇寒山寺化鍾疏》;後倭寇侵蘇,化鍾鑄炮;萬曆四十年僧曉山旭公募建藏經閣,王穉登曾爲之作《寒山寺旭公造藏經閣疏》,僧西流明吾、松溪鑒公建成龍函閣;崇祯叁年,文震孟作《寒山寺重建大雄殿記》,大雄寶殿得以重修。況锺、文徵明、唐寅、王穉登、文震孟衆名流都支持參與寒山寺的修建,這是其他寺院所沒有的;寺院高僧昌崇、深谷昶公、本寂、曉山旭公、西流明吾、松溪鑒公又承前啓後,在各個時期都致力于寒山寺的修建,所以寒山寺曆劫長存,成爲吳下一大禅院,時時得以重光。
至清順治初,幾乎被征爲汛署,幸賴寺僧天與力守寺院,才免被廢。康熙五十年冬,大殿又因大風,將歡門彩幡吹向燭臺,不慎起火,大殿被毀,水陸院則因年久亦湮壞。至乾隆年間住持比丘宣能續建大殿、前軒。道光年間寺內又出了一樁奇案,據薛福成《庸庵筆記》所載,寺僧之老者、弱者、住持者及過客140余人忽一日盡死,寺中無一人幸免。寺內既已無人,鄉保爲之報縣,縣令前來相驗。適逢一竈下養(即廚役。《後漢書》:“膳夫疱人,多著繡面衣錦。長安爲之語曰:“竈下養,中郎將。””)死而複蘇。縣令就問他:“大家今日吃的什麼?”對曰:“食面。”縣令複詳詢煮面之人與澆面之湯,對曰:“今日值方丈和尚生日,特設素面,以供諸僧。我適見後園中有蕈二枚,紫色鮮豔,其大徑尺,因撷以調羹澆湯,但覺其香味鮮美異常。未及親嘗,忽然頭暈倒地,不省人事,今甫醒而始知諸僧食面死矣!不知是何故也?”縣令使導至後園采蕈處,則複見有蕈二枚,其大如扇,鮮豔無匹。命役摘蕈,蕈下有兩大穴。縣令複集夫役,持鍬镢,循其穴而發掘之。丈余以下,見有赤練蛇大小數百尾,有長至數丈者,有頭大如巨盌者。蓋兩穴口,爲衆蛇出入之所,蕈乃蛇之毒氣所噓,以自蔽其穴者。諸僧既食之,故無一生。竈下役僅嗅其香味,故幸而複蘇。縣令乃命儲火種,發鳥槍,一舉焚之。蛇之種類盡滅,而寒山寺由此亦廢。鹹豐四年又得以恢複,內閣中書趙文麟、前廣東鹽運使司運同周曾毓等捐置寺旁隙地,起造樓房二進計28間,招租收息,作爲寒山寺香火,並立寒山寺香産界址。鹹豐十年,從阊門至楓橋,整個楓橋塘的繁華被毀于太平天國戰爭。
光緒叁十二年江蘇巡撫陳蘷龍偶因校閱營伍前往楓橋,見千年古刹寒山寺一片荒蕪,于是發心修建,展拓其門闾,構堂叁楹,由堂而進,東西之屋各叁,東屋宏敞,用作賓朋燕息之所;西屋稍閷,用作碑廊;東面隙地乃構重屋爲鍾樓,並鑄銅爲鍾,懸之其上,以存古迹。宣統二年江蘇巡撫程德全,偕同布政使陸锺琦等又拓而新之,予以重建。前爲禦碑亭,後有樓叁楹,可遠眺,長廊精舍,幾爲吳下精藍之冠。據程德全《寒山寺志序》中雲:“凡古迹當保存,惟保而能存,故于寒山寺獨張其事,非徒振遊觀于既替,修承平觞永之雅而已。”宣統二年六月初十爲重修寒山寺,程德全給盛宣懷、張之洞、張謇等人的勸募信中寫道:“潘昌煦自東國來書,诏有日僧假募捐重建之名,意在越俎而謀,所據冊銘疏書章程鍾圖等幾若爲彼僧所應盡義務。”因此程德全決定募修寒山寺,“以複舊觀,杜異族之觊觎。”又在宣統叁年閏六月十八日給越堯生的信中說:“弟今年體中頗佳,政亦稍暇,因在署前組織植園一所,百物暢茂,士女遊觀,即爲異日公園基礎。又重建寒山寺,實因外人觊觎,一意興修,今幸落成,俾知吾國中尚有地主也。”此爲程德全修寒山寺之動機所在。所言植園,其址在書院巷舊巡撫衙門蜜蜂洞一帶,建園後不久即廢。寒山寺經陳、程二巡撫苦心經營,使金繩寶地,煥然一新。所以由程德全題寫此“古寒山寺”匾懸于此山門。
當時寒山寺落成,陸锺琦馳書僚佐,廣征聯額,吳中名流紛紛前來祝賀,撰聯相慶,描述了寒山寺的曆史風貌和人文景觀,留下佳聯數付供賞閱。
近郭古招提,毗連浒墅名區,漁火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結構,依舊楓江野渡,客船夜半聽鍾聲。
—陸潤庠
江楓漁火,勝地重來,與國清寺並起宗風,依舊鍾聲聞半夜;
木屐桦冠,仰天狂笑,有寒山集獨參妙谛,長留詩句在吳中。
—樊恭煦
塵劫曆一千余年,重複舊觀,幸有名賢來作主;
詩人題二十八字,長留勝迹,可知佳句不須多。
—鄒福保
遁迹笑豐幹,從知舌粲蓮花,地近虎丘曾講法;
宗風傳剌史,幸得詩鈔貝葉,劫余龍壽共藏經。
—程德全
踏春西去,傍十裏橫塘,水木湛清華,曾移茂苑扁舟,訪吳銅造象,梁塔殘磚,古迹重搜,余亦北平人,濡筆擬赓翁氏記;
生佛南來,振千古名刹,池臺新結構,補此天臺真相,與待诏遺薪,解元妙疏,墨花爭拓,客歸東海澨,行滕宛載米家船。
—陸锺琦
木屐桦冠,世外寒岩,頌古相傳如雪窦;
鍾聲塔影,山塘精舍,到今依舊屬雲陽。
—葉昌熾
清末重建的寒山寺,原來外面還有寺門和圍牆,進寺門有六角形禦碑亭,碑的正面是程德全恭錄的雍正皇帝禦題《寒山子詩序》,背後是乾隆皇帝禦題《寒山曉鍾》詩:
姑蘇城北夜泊船,寒山鍾聲清曉傳。
春容斷續亦同此,傳不以鍾以人耳。
千秋過客不一況,或聽歡欣或淒怆。
在懸待叩總無心,此意畫師何以狀。
此碑原立于今山門外的六角禦碑亭內,即今照壁後的空地上。原有牌樓,後被臺風吹倒。辛亥革命後,禦碑亭毀,碑亦移位。現于碑廊南端建新亭,禦碑移立于其中。1937年日軍侵占蘇州,寒山寺一度淪爲日軍倉庫、馬廄。至解放前寺門和圍牆已破敗傾頹了。
解放後,政府又多次對寒山寺進行修繕和增建。門前的照牆壁就是1954年整修時新建。1955年1月24日,經整修後的寒山寺首次對外開放,香火再續,遊客不絕。1963年被列爲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期間,寒山寺一度成爲造反派刑訊逼供之牢房,“可歎慈悲清…
《寒山寺(古吳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