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前佛教辦學現存的幾種流弊(開通)

  當前佛教辦學現存的幾種流弊

  開通

  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多年,在中國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弘傳。尤其在近代,中國佛教界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等思想理念,意在于更好地使佛教深入民間、深入社會,並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出積極的貢獻。其實,佛法是佛陀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人類也是九法界衆生之一,佛陀的教法中本來就有“人生佛教”、“人間佛教”,而現在提出這些理念,不過是對原始佛教理念的回歸而已。懂得了這個道理,作爲我們佛教徒應好好反省一下:當前佛教在其自身的建設中是否符合這些理念?後學不才,通過一些佛教報刊雜志的閱讀,發現並總結出當前佛教在其自身建設與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流弊,障礙了佛教的健康發展。

  一、教界存在有四大誤區

  當前佛教存在的誤區現象比較突出的有四種:即鬼神化、來世和化、哲理化、和學術化。(見《人世間》濟群法師談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揚一文)

  先談佛教“鬼神化”的誤區。濟群法師在文中這樣說:“當今經忏佛事在很多寺院比較盛行,使很多人將佛教當作是爲鬼神服務的手段,從而背離了佛教的人本精神。這裏我不是否定臨終關懷及超度鬼神的作用,而是反對將鬼神超度作爲佛教服務的第一宗旨,甚至以經忏佛事爲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要知道我們出家的目的何在?我們出家的目的是弘法利生,解脫自己以及衆生的生死大事。這裏所說的“利生”是指利叁界六道一切衆生,不僅僅是利鬼神類的衆生。然而,欲弘法利生,先須自利,也就是自己能依教起修,學修並進,這是利生的資糧。倘若自己對佛法還不了解,行持更不談,又怎能去度衆生呢?這時,你拿經忏來超度鬼神,鬼神豈能被你超度出來?因爲你的修行不夠,鬼神不能仗你的功德得以解脫。再加上以經忏佛事獲取經濟利益,便種下了將來墮叁途的業因,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說出來實在可畏!我們出家人在受施主供養的同時,一定要自度利他。否則,將辜負出家時的初衷啊!

  那什麼是佛教的人本精神呢?佛教的人本精神,即“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人生佛教理念是民國時期太虛大師提出的。當代已故佛協會長趙樸初居土繼承了這一思想,提出了“人間佛教”的理念。這兩種理念的本質是相同的,它們與以往的傳統佛教相比,似乎是獨立于各宗派之外而又含容于其中的新生事物,但究其思想內容,並非創新之見。正如文章開頭所言,這兩種思想只不過是對原始佛教的回歸,與其它宗教的以神爲本不同,佛教的立足點是人本的。釋尊是以人的身份修道成佛的,他的出世雖是要普度一切衆生,但重點還是在人,所以說,人道是六道的樞紐。佛教有叁世說,佛陀設教的目的是希望衆生獲得現世樂、來世樂、涅槃究竟樂,但我們要知道,無窮的過去是以現在爲歸宿的,無盡的未來是以現在爲開始的。因而,在原始佛教中,更重視當下生命的改善,無論是生活還是修行,都建立在珍惜當下、把握當下的前提下。而這也正符合佛教的因果原理,由如是因感如是果。我們都希望有美好的未來,這就應該認真對待現有的人生,現有的每一寸光陰。

  通過以上佛教人本精神的介紹,我們出家人特別是那些喜歡搞經忏佛事的出家人,應深刻明白,正信的佛教是立足人本的,“普度一切衆生,但重點在人”,不光在于鬼神和死人,活人才是主要普度對象。

  再談佛教“來世化”的誤區。末法時期淨土法門的弘揚,使很多人覺得學佛只是爲了求得來世,是老之將至時才需要關注的問題。這裏所說的“來世化”,並不是否定佛法對來世的關心,而是反對無視現實人生,僅是以求得來世快樂作爲學佛目標。印祖在文鈔中苦口婆心地勸導我們:“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生所作,種種功德,不求來世人天福報,不求現世長壽康甯,唯求臨終往生西方。切不可以念佛無漏之善因,僅求來世有漏之福報。福報一盡,則永墮叁途。如摩尼珠,用彈簧雀。結果是所得者少,所失者多。豈不是惜哉。”(增廣冊一,《與某居士書》〈代了馀師作〉中之開示)所以,我們千萬不能誤解淨土法門是專爲求來世樂的法門,否則,我們便誤解佛祖極力推崇淨土法門的良苦用心了。通過淨土經論的學習,我們對于淨土法門也有不少了解和受益。例如經典所說的“淨業叁福”、“叁輩往生”都十分重視現實人生的修爲,以它們作爲往生的資糧。如果一個修習淨土法門的人,只知一心念佛,卻少了現實人生中修行的助緣,將來往生恐怕會落空。《彌陀經》有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從何而來?當然是當下的積累,在現實人生中精進用功,依教奉行,而這同時也讓你獲得了現實樂的法益。法師們常開示我們說:“持戒念佛之人是最有福慧之人,破戒造惡者是最愚癡貧賤之人”。所以淨土念佛法門乃末法時期真正能令我們離苦得樂之唯一法門。這裏所得之“樂”,不光有將來的往生之樂,同時也有現實人生中種種修行之樂啊!

  下面再談佛教“哲理化”和“學術化”的誤區。濟群法師在文中說的對“哲理化”的佛教只適應具有相當文化層次的僧伽來學習研究,普遍民衆沒時間也沒能力深入。這裏我並不是否定對佛教哲理的探討,而是反對把學習佛法當作哲學研究的本末倒置的做法。至于“學術化”的佛教,也只是部分學者的專業,這裏我也並不否定學術研究的價值,而是反對學佛者以學術研究作爲唯一目的。我們若將佛法當作哲學或學術去研究,雖然這些學術成果從文化的傳承來看固然有一定的意義,但卻無益于我們現實人生,更無法引發衆生的信仰。民國時的歐陽竟無老人曾說過:“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爲當今社會所必需”。既然佛法不是學問,我們爲何要去把它當作學問去研究呢?就算佛法是學問,它在空間上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時間上是叁世相續的,你又能窮其究竟嗎?那佛法是什麼呢?佛法是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教育我們怎樣做人與怎麼由做人而成佛。既然佛法是教育,那有什麼好研究的,難道對佛所說的教法,你不信?要知道古往今來接受佛陀教育而轉凡成聖的人不計其數。但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要“研究”佛法,恰當地說應該是我們要解悟佛法,“研究”一詞不恰當。佛陀是大教育、是真理,教育導人入聖,真理恒常不變,沒什麼好研究的。研究要出新成果,難道你要通過你的研究重創造一個新真理來取代佛法恒常不變的真理嗎?那是不可能的,畢竟你還是個惑業未斷的凡夫,而佛是叁覺圓滿的聖人,是宇宙人生真理的實踐者,對佛的教導,我們應深信不疑。所以“研究”佛法准確的應說成解悟佛法。再說,解悟佛法是在“信”的基礎上深入經藏的,而研究佛法則不然,它不一定以“信”爲基礎。什麼叫解悟佛法呢?解悟佛法也就是從文字般若理解明了佛所說的宇宙人生真相。然後依解起修,學修並進,才能在今生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如果光一味地去解悟佛法,卻不去依解起修,就算你把叁藏十二部都解悟透了,最後還是不能了脫生死,充其量堪稱你是個佛學大家。這樣不但於己無益,更讓其他人視之而對佛法心灰意冷。正如上面論點所說:“若將佛法哲理化,不但無益于現實人生,更無法引起衆生的信仰。”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應反省自身,在以後學習、解悟佛法的同時,應依解起修、學修並進,然後在自度的基礎上去度衆,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綜上所述,人生佛教理念正是針對以上幾種流弊而提出的,使佛法回歸其原有的人本精神,爲社會大衆提供健康的人生觀和生活方式。

  二、教界應處理好叁個問題

  自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至今,教界的佛弟子做出很大的努力,特別是從黨的宗教政策恢複以來,許多佛教場所開始致力于弘法教育事業、慈善事業,力圖改變佛教在人們心中的消極影響,發揚大乘佛教積極入世的精神。這確實值得贊歎,但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一味強調入世,對佛教的健康發展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教界許多高僧大德提出當前佛教發展要處理好“學術與信仰、出世與入世和內修與外弘”叁個問題。我也很贊同這一觀點。

  目前,教界辦學也在與學術接軌,但過分強調學術,往往會造成信仰的淡化,結果是得了學位卻丟了果位。對于“學術與信仰”的關系論證在上面佛法“學術化”的闡釋中已詳說過,且不談。

  第二,是“出世與入世”的問題。我們有很多出家人在修行和境界都未達到一定程度之時便急于入世,其實這樣容易被五欲六塵所淹沒,使菩提心被名利心取而代之。當今社會物質文明迅速發展,人類對物欲的渴望與要求十分熾盛,而精神文明相對空乏。我們出家人若沒有很好的道心和很深的定力,千萬不能急于入世度衆。通過經教的學習,我們深刻了解到末法時代衆生根性陋劣,業重慧淺,我們只有努力堅固我們的菩提心,積累我們的福德智慧,這些都具足了,等到機緣成熟,方可入世度衆,這樣才能得到自利利他的功德。關于“出世與入世”的問題,我最後重申,總結一句話:沒有造就出豎固的菩提心,切不可做入世事,這個出世心便是菩提心、清淨無染又能自他兩利的真心。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要好好反省一下:這個出世心我們具足了嗎?如果具足了,就放心大膽地去做弘法利生的入世事吧!如果沒有具足,當下就應該生大慚愧心,然後精進學修,完善自我。對于正在接受佛學院教育的我們來說,更應該學修並進將我們所解悟的佛法運用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而這個學修的過程正是健全我們這顆菩提心的過程。我希望我們出家衆,也包括本人在內,在對待“出世與入世”的問題上,謹慎再叁。

  關於“內修與外弘”的問題,也是同樣的道理,一些修行具有相當成就的前輩高僧,尚且會因事務纏身而影響到自己的修行,更何況我們這些修行不夠的人呢。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中特別強調菩提心要以出離心爲基礎,這一過程對我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們沒有經曆一定的聞思階段,沒有叁學的熏修,相應的僧格和素質還沒有培養起來,就急于“入世”、“外弘”,往往是很難把握發展的方向。豈不見有些出家人因定力的不夠和菩提心的缺乏,而于“入世”、“外弘”時脫去袈裟,卷進了滾滾的紅塵中。在此,吾人絕無“以僧謗僧”之心想,只是想說明“內修”的重要性而已。所以,我認爲正確處理好以上叁個問題是佛教健康發展的保障。

  叁、佛學院僧才培養力度不夠

  原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居士在世時多次強調指出中國佛教面臨的最大問題:“第一,是僧才的培養,第二,也是僧才的培養,第叁,還是僧才的培養。”爲什麼趙樸老一再強調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呢?因爲我們出家人,特別是多年輕一代的出家人,肩負著續佛慧命、荷佛家業,弘傳佛法的重任。拿什麼來肩負?只有培養出有較深佛學造詣,較高修行定力和較好管理水平的僧才,方可肩負弘法利生這一重任。爲此全國各地陸續辦起了幾十所佛學院以造就佛門人才(弘法人才、修行人才、管理人才)。佛學院的開設,爲教界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畢業僧,但真正能夠走向社會弘法利生的人才卻極爲有限。原因何在?濟群法師在《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傳》一文中作了比較深刻全面的回答,我看了之後,很是贊同他的看法。他這樣寫道:“目前佛學院的教育,雖然在課程設置上涉及面很廣,但其弊端在于,任何一門課程設置內容的傳授都是浮光掠影式的。學僧通過幾年(一般是兩年或四年)的學習,往往只掌握了一些支離破碎的佛學知識,未能對某個宗派或某一經論有深入的了解。再從另一方面來說,佛學院的教學沿用了社會辦學的模式,基本局限于知識的傳授,對僧弘法能力的培養,既沒有安排弘法布教的相關課程,實際的鍛煉機會更少。而學僧在畢業之後,更難有進一步的深造和學習的環境。目前國內衆多佛學院中,能招收研究生的佛學院極爲稀少。沒有紮實的佛學基礎,又如何能走向社會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再者,從佛教界的大環境來說,弘法的氣候也沒有形成。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教界有不少人也熱衷于權利與經濟之爭,將發展旅遊和經忏佛事作爲寺院的重點建設,沒有將荷擔如來家業作爲出家人應盡的本份。因此,即使有一些學有所成也有心從事弘法事業的僧才,卻沒有因緣去成就他們。綜上種種原因,致使能夠走向社會弘法的法師寥寥無幾。這不能不說是教界在培養人才上的缺陷啊”!

  在現在這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裏,我們佛教徒應該大膽地弘揚佛陀的教法,對各種階層的人們進行廣泛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佛法,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養。怎樣達到這一目標呢?我們只有在加強佛教自身建設,避免各種流弊的情況下,方可達到這一目標。中國近代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曾說過:“佛教必須是實際的,佛教必須是人間的,佛教必須是科學的,佛教必須是世界的。”讓我們把佛教文化從庭院深深的寺院推向人間,使它從古卷青燈的氛圍走向當代社會,運用于人們方方面面的實際生活之中,這樣,人類的精神才會閃耀出佛法中蘊涵的高尚品德和深邃智慧的文明之光。

  

《當前佛教辦學現存的幾種流弊(開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