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與現代心理健康
天心月圓
前 言
《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淨業叁福明確宣示“具足衆戒”。持戒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叁業,要從自己做起,要從起心動念做起。《楞嚴經》雲:“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念佛正是攝心之法,即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念佛能淨叁業,治一切煩惱心病。現代衆生煩惑日重,由貪瞋癡染濁心所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故而略述根本五戒之對治,以及念佛法門之殊勝利益。
(一)以戒爲師
《佛遺教經》記載世尊教導說:“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意謂:“你們在我滅度以後,應該尊重並愛護戒律,如同黑暗中遇到光明,貧窮人得到寶藏。應當知道,這就是你們的大導師,就和我住世教導一樣。”後世我們就把這句話概括爲“以戒爲師”。波羅提木叉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敬法,也就是敬解脫,要修善法,對治不善法,而得到解脫。佛滅度後,以戒爲師。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等于佛住世。持戒如暗遇明,可消除愚癡、無明;持戒又好比貧人得寶,能增長善根福德。
在浩如煙海的佛經中,記載了很多佛陀告誡弟子以戒爲師的諄諄教導。在佛陀49年的教化生涯中,非常強調戒律的重要作用,對弟子常常是耳提面命。
(二)戒律主旨及根本五戒
一般人一聽到佛教的戒律,往往很難理解。他們想當然地認爲人應該順其自然,痛快淋漓地盡情享受才對。爲什麼還要受戒?受戒那不是自找麻煩嗎?這事不能做,那事也行不得,好好的一個人,爲什麼要受束縛?俗話說:“鋼刀雖利,不斬無罪之人。”國家的法律,對于守法的公民,根本是不起作用的。爲了警策大家、保護大家,不要闖紅燈,不因一念之差而造成千古之恨,所以要有法律。佛教之所以有戒律,也是如此。
其實佛教戒律的製定,不是佛陀對于弟子們的一種束縛,而是佛子的解脫之道,也是佛教的防腐劑和保鮮劑。佛教只要戒律存在,就能正法常住。佛弟子只要嚴持戒律,佛教就能興盛。而衆生只要持戒,就自然國泰民安、富足祥和,普現清淨國土。這才是佛陀製定戒律的根本精神。
“戒”和“律”兩個字的含義,各有所指。“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惡(諸惡莫作),若作惡便是犯戒。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應該的行爲,不可造作惡業。除此之外,佛陀又規定:應該去做的善事必須去做(衆善奉行),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也就是說,該持的就持,該去做的就去做,該去做的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個字:“止”和“持”。止就是“諸惡莫作”,持就是“衆善奉行”。簡單地說,“戒”是不能如此,“律”是應當如此。“戒”和“律”合起來通用,則是“止”和“持”——停止和前進。一般人對佛教戒律認識不夠,只知其有消極一面的防非止惡,卻未看到尚有積極一面的衆善奉行。這樣就會失之偏頗,就無法真正了解佛教戒律的精神。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多種,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五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其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爲本質就是罪惡的,因此稱爲性戒。不飲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質雖非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引起世人誹謗,或誘發其他的性罪,因此稱爲遮戒。五戒雖然分別爲五,其根本精神則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監獄裏的犯人不自由,大都是因爲犯了五戒。五戒乃一切世出世間諸善法戒之基石。五戒是諸佛的根本,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叁世諸佛皆以五戒爲根本。
(叁)五戒與心理健康標准
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殺人,小至殺死雞鴨、蟑螂、蚊蟻等,都是殺生。此外,浪費時間,也是殺生,因爲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與此戒律相對應,佛教要求佛弟子不得食肉。《涅槃經》說:“食肉者斷大慈種。”“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衆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戒殺生,主要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培養我們對于生命的敬畏意識。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不但不殺,還要心存仁愛,以寬容之心待人接物,減少暴戾之氣。
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的、有間接的,有的有形、有的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汙吏的徇私舞弊,是間接的盜。敲詐勒索,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混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簡單地說,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許可便占爲己有,就是偷盜。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但不應偷盜,還要勤行布施。布施的功德不在數量的多少,一分錢,一句話,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微笑,只要是利益他人的都要布施。善行不見得就要驚天動地,重要的是要從點點滴滴做起,並持之以恒,變成自己習慣的一部分,從別人的快樂之中體驗到快樂。
所謂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關系以外的男女愛欲行爲。例如強奸、嫖妓、一夜情、同性戀、外遇、強迫別人從事賣淫等有傷社會風化的行爲,都是犯了邪淫戒。一個人犯了邪淫,不但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麻煩和痛苦。不邪淫,能使一個人克製自己的欲念,忠于自己的伴侶,有助于建立幸福的家庭,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妄語,就是說虛妄不實的話,包括挑撥離間的兩舌、惡毒傷人的惡口、雜穢不正的绮語。不妄語就是要避免說假話,即不刻意誇大事實或掩蓋實情,這樣可以培養我們形成誠實守信的美德,獲得他人的信任。
飲酒使人思想遲鈍,神志昏亂。在酒精的作用下,一個人可能做出許多粗心、危險甚至不道德的事。凡是能刺激神經,使人喪失理智、敗壞德行的東西,諸如大麻、鴉片、海洛因、搖頭丸等,都屬不飲酒戒之範疇。持不飲酒戒,使人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不僅爲家庭帶來快樂,爲社會帶來安甯,而且還能促進禅定的修習。
現在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學習壓力的增加,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惡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飽受心理疾病之苦,如恐怖、焦慮、抑郁、無助,甚至精神分裂、人格變態等。于是,人們開始探討心理健康的標准問題。但是,心理健康的標准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課題,不同的心理學派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標准。現在心理學比較認可的心理健康有五條:(1)意志健全、行爲協調;(2)情緒穩定、心境樂觀;(3)有主觀幸福感;(4)適應環境,在人際關系中和諧相處;(5)正確認識現實,看問題能持客觀的態度。
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意志健全、行爲協調。
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情緒穩定、心境樂觀。
不邪淫而守禮,自然有強烈的主觀幸福感。
不妄語而誠實守信,自然能適應環境,人際關系和諧相處。
不飲酒而清心寡欲,自然能正確認識現實,看問題能持客觀的態度。
從上可以看出,五戒與現代心理學的心理健康標准是不謀而合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大膽地推論說,佛教戒律對調節和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有極爲重要的借鑒和啓發意義。
(四)五戒與心理疾病預防
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人類正處于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然而,人的精神並未能與科技和經濟同步提高,反而呈逐步下降之勢,信仰崩潰、價值紊亂,成爲全球普遍的社會問題。浮躁、不安、厭倦、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與自己、他人及自然界隔離等如瘟疫般流行;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縱欲主義、享樂主義泛濫;道德淪喪,人情冷漠,滋生出貪汙腐化、營私舞弊、吸毒販毒、拐騙扒竊、賣淫嫖娼等社會毒瘤,犯罪率直線上升;恐怖事件連續不斷。在這種社會情形下,抑郁、焦慮、神經衰弱、失眠、強迫症、癔病、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患者越來越多。
我們之所以産生心理疾病,是因爲我們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無非是五欲六塵,那就是怎麼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樂,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妙觸,整天胡思亂想。很少有人去考察生命的內在,只知道隨著欲望而忙碌。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感到煩惱、自卑、痛苦。即使欲望暫時實現了,又生怕會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們的身心在欲望的苦海中沈浮,頭出頭沒,備受煎熬。執著于外境使我們迷失了自己。
正如《法華經》所言:“衆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于此叁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爲患。”由于一味地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己爲物,失于本心,爲物所轉。”因此現代人盡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爲迷失了自己的緣故。
在我們的人性中,貪、瞋、癡是危害我們心理健康的叁種主要毒素,當它們發作時,就會帶來殺、盜、淫、妄的行爲。而這些行爲不僅會縱容我們的煩惱,助長人性中邪惡的力量,傷害到我們的心靈健康,更會侵犯到他人的利益,由此造成無量無數無邊的罪惡,飽受六道輪回之痛苦。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佛就是無上大醫王啊!要實現心靈甯靜,身心健康,就要遵從諸佛、菩薩、祖師的教導,還要靠自己去實行。對于心理疾病,預防爲先,戒律就具有防非止惡的功能,能調伏我們的身、口、意叁業,使之舍染取淨,沒有持戒的基礎,就得不到真實的利益。作爲佛弟子的基本行爲規範,正是著眼于現實人生的道德培育和心靈重塑。五戒是良醫,受持五戒,幫助我們克服貪、瞋、癡的煩惱習氣,要求我們製止不善的行爲。如果多一個人學佛,多一個人受持五戒…
《五戒與現代心理健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