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界就會多一份安甯,多一份和諧,多一份美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守好五戒,能消除我們心靈上的負擔,能夠使我們擁有一顆獨立的心,能夠使我們減少無謂的妄念,能夠使我們幹枯的心靈得到和風細雨般的滋潤,能夠使我們真正地實現心理健康。我們學佛,就是要通過叁無漏學——戒、定、慧,提升生命,開顯本具的佛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五)忏悔與心理疾病治療
我們婆娑世界的芸芸衆生自無始劫以來在身、口、意上積集了太多的業障。“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們一定要時時忏悔自己的思想、行爲,來消罪業除障,解脫才有根基,才更有把握。
忏,爲梵語“忏摩”之略譯,乃“忍”之義,即請求他人忍罪;悔,爲追悔、悔過之義,即追悔過去之罪,而于佛、菩薩、師長、大衆面前告白道歉。因此,“忏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認並對人發露所犯罪過以求容忍寬恕之義。忏悔是在自己做錯事之後,知錯改過的表示,也是一種不甘墮落、向上升進的心志。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輕重之分。同爲殺生戒,殺生的果報有輕有重,它是根據所完成的因緣來決定的。
忏悔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佛教徒皈依佛門之前,必須首先忏悔往業,然後方可爲僧團所接納。出家修行後,若有過犯,應隨犯隨悔。“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忏悔要發心,只有至誠發心,罪業才能消除。真誠的忏悔,可以洗除我們無邊的罪孽,還給我們本來清淨的面目,譬如磨鏡,垢去而光現。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其實,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在犯錯誤,可怕的是明知是錯卻不肯承認錯誤,可怕的是不肯改正錯誤。面對如此衆多的“可怕”,忏悔者沒有膽怯,因爲他們對生命真誠,對自己負責。忏悔是一種高尚而又堅強的勇氣,把自己毫不留情地層層剝開,坦坦蕩蕩地把胸襟敞開,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解剖,把生命提升至天心月圓、水月相融的境界。忏悔不僅是流露自己內心的歉疚和羞愧,更是展示生命的純潔與無染。把塵埃與浮華一同拂去,顯示真我無與倫比的光芒,這是一個痛苦而又偉大的過程。所以忏悔不但是一種勇氣,更是認識罪業的良心,是去惡向善的方法,是淨化身心的力量。
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染汙了的心,使之恢複清淨。時時處處進行忏悔,正是時時處處在遠離地獄之苦。因爲時時能存忏悔之心,即是時時能起警覺之心。時時能生警覺之心,即能盡力做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能洗滌一切煩惱垢,長養無邊諸善根,消除業障,種植福田,獲大安樂。忏悔無疑是世尊爲沈溺于五濁惡世的衆生開的一劑驅除心理惡魔、實現心理健康的良藥。日日忏悔,日日改進,性情胸襟自然開闊,生活品質自然提升,必然能夠獲得心靈的清淨。
(六)現代典型心理問題分析
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競爭的加劇,人際關系的冷漠,生活與工作節奏的越來越快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尤其是中國社會經濟正處于轉型期,人口流動、都市化、人口老齡化、高等教育擴招、大學生就業難、緊張的工作環境和獨生子女教育等,人們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成爲每個人的切身問題,而且也成爲一種值得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
當前社會心理問題比較集中的是四類人群,即:大學生、農民工、獨生子女、老年人。
當代大學生作爲具有較高智力、較高文化和較強自尊心的群體,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與沖突。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生是心理健康問題的高發率人群。在大學生群體中,有相當比例的學生不能正確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經常受到悲觀、失望、沮喪、煩惱、焦慮、緊張、抑郁、孤獨、恐懼、敵對等各種負面心理情緒的影響,有些人心理極度失調,甚至發生出走、自殺、凶殺等事故。
打工族從農村來到城市,原來熟悉的、閑散的鄉村生活突然變成陌生的、快節奏的城市生活,生理、心理上要承受巨大壓力,緊張、疲憊,心理負荷接近極限。外來打工者在城市中缺乏歸屬感,加上學曆、教育背景、生活習慣的差距,自卑心理,社交圈窄等原因,會産生嚴重的挫敗感,進而自我否定,表現出自卑、失望、苦悶甚至叛離,造成心理壓力和心理孤獨。因工作無著、事業受挫、感情變故等原因引發打工者傷害、報複、殺人、自殺等案例時有發生。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産生了一個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問題,即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獨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際已成爲家長、老師及教育界人士非常棘手的問題。他們的心理問題主要是過分任性、不懂感恩,依賴型強、缺乏獨立性與勇氣,個人主義突出、集體意識不強。
與獨生子女現象相伴隨的是,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也在逐步加快。老年人這個群體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心理健康問題的增多,同樣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心理孤獨、心理空虛、子女缺少關心導致的失落感等是廣泛存在于老年人心理上的問題,也是擺在子女面前的重大家庭問題。
衆所周知,上述問題的産生是一個長期的累積過程,産生這些問題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對這些問題僅僅提出一些表面化的解決辦法,雖然可能會有所改善,但是治標不治本。問題的根源是內心的貪、瞋、癡、慢、疑五毒。五毒心會驅使衆生造作各種惡業而形成種種業障,使衆生更生妄想執著而沈淪苦海。化解五毒,要有正知正見,要從戒律下手。如果連基礎五戒都守不好,而欲治好根于心源的心理疾病那是不可能的。消除各種業障(即內心的垃圾)的方法,可以通過誦經、持咒、念佛、忏悔或觀空等實行,能有善知識指導最好,這也要靠自己去求啊。
由于戒行的虧失而導致諸多的不如意,因果不虛,自作還自受,有什麼理由怨天尤人?對此種種失意,我們應當痛加反省、痛改前非,知錯就改並沒有男女老少的差別。五戒是道德責任的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原則,是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使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所以一定要持好五戒。可以說,守好五戒不僅僅是佛弟子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與行爲准則,也是構建和諧、健康、美好社會的重要軌範。
結語
我們處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根機淺薄、煩惱衆多,容易粘滯外境、攀緣執著,常常是隨波逐流、迷誤彷徨。對于諸多煩惱習氣,欲斷難除。釋尊興無上慈悲大心,觀機施教,苦口婆心和盤托出念佛法門。此法門最圓頓、最簡易,契理契機,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橫超速了,直捷穩當。依之而修,世間的種種安樂不求自得,但究竟目的是爲了解決出世間的生死大事。
只要我們能夠一心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止息妄念,轉雜念爲一念,轉惡念爲善念,轉邪念爲正念,乃至轉有念爲無念,立即就可以消除內心的貪、瞋、癡,增長智慧,涵養慈悲,淨化身心。不生妄念,自然就不侵犯人,更不會傷害衆生,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便能呈現祥和的景象,所有邪惡暴戾、欺騙搶奪自然隱避不見,正義、公理、仁愛等善良道德自然推行,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念佛法門既然可以令人止惡揚善,淨化身心,那麼,一人念佛,一人身心清淨,多人念佛,多人身心清淨,社會上所有人都念佛,社會亦隨之清淨,一切罪惡,也就消滅于無形。至此,無窮煩惱得以止息,心理健康真正實現,乃至往生西方,圓成佛果。
在物欲橫流,生活繁忙的今天,人人都應該修持念佛法門,讓心靈有一個能夠得到徹底安頓的歸宿。弘一大師在《人生之最後》中說:“余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說偈謝雲:“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爲人講說,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爲癡狂大錯耶!”願與諸同仁共勉之!
《五戒與現代心理健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