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P2

  ..续本文上一页,世界就会多一份安宁,多一份和谐,多一份美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守好五戒,能消除我们心灵上的负担,能够使我们拥有一颗独立的心,能够使我们减少无谓的妄念,能够使我们干枯的心灵得到和风细雨般的滋润,能够使我们真正地实现心理健康。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三无漏学——戒、定、慧,提升生命,开显本具的佛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五)忏悔与心理疾病治疗

  我们婆娑世界的芸芸众生自无始劫以来在身、口、意上积集了太多的业障。“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一定要时时忏悔自己的思想、行为,来消罪业除障,解脱才有根基,才更有把握。

  忏,为梵语“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因此,“忏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认并对人发露所犯罪过以求容忍宽恕之义。忏悔是在自己做错事之后,知错改过的表示,也是一种不甘堕落、向上升进的心志。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重之分。同为杀生戒,杀生的果报有轻有重,它是根据所完成的因缘来决定的。

  忏悔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教徒皈依佛门之前,必须首先忏悔往业,然后方可为僧团所接纳。出家修行后,若有过犯,应随犯随悔。“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忏悔要发心,只有至诚发心,罪业才能消除。真诚的忏悔,可以洗除我们无边的罪孽,还给我们本来清净的面目,譬如磨镜,垢去而光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在犯错误,可怕的是明知是错却不肯承认错误,可怕的是不肯改正错误。面对如此众多的“可怕”,忏悔者没有胆怯,因为他们对生命真诚,对自己负责。忏悔是一种高尚而又坚强的勇气,把自己毫不留情地层层剥开,坦坦荡荡地把胸襟敞开,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解剖,把生命提升至天心月圆、水月相融的境界。忏悔不仅是流露自己内心的歉疚和羞愧,更是展示生命的纯洁与无染。把尘埃与浮华一同拂去,显示真我无与伦比的光芒,这是一个痛苦而又伟大的过程。所以忏悔不但是一种勇气,更是认识罪业的良心,是去恶向善的方法,是净化身心的力量。

  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时时处处进行忏悔,正是时时处处在远离地狱之苦。因为时时能存忏悔之心,即是时时能起警觉之心。时时能生警觉之心,即能尽力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洗涤一切烦恼垢,长养无边诸善根,消除业障,种植福田,获大安乐。忏悔无疑是世尊为沉溺于五浊恶世的众生开的一剂驱除心理恶魔、实现心理健康的良药。日日忏悔,日日改进,性情胸襟自然开阔,生活品质自然提升,必然能够获得心灵的清净。

  (六)现代典型心理问题分析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的冷漠,生活与工作节奏的越来越快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人口流动、都市化、人口老龄化、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紧张的工作环境和独生子女教育等,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成为每个人的切身问题,而且也成为一种值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当前社会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是四类人群,即:大学生、农民工、独生子女、老年人。

  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强自尊心的群体,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率人群。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受到悲观、失望、沮丧、烦恼、焦虑、紧张、抑郁、孤独、恐惧、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情绪的影响,有些人心理极度失调,甚至发生出走、自杀、凶杀等事故。

  打工族从农村来到城市,原来熟悉的、闲散的乡村生活突然变成陌生的、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生理、心理上要承受巨大压力,紧张、疲惫,心理负荷接近极限。外来打工者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加上学历、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的差距,自卑心理,社交圈窄等原因,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进而自我否定,表现出自卑、失望、苦闷甚至叛离,造成心理压力和心理孤独。因工作无着、事业受挫、感情变故等原因引发打工者伤害、报复、杀人、自杀等案例时有发生。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问题,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已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非常棘手的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是过分任性、不懂感恩,依赖型强、缺乏独立性与勇气,个人主义突出、集体意识不强。

  与独生子女现象相伴随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老年人这个群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同样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心理孤独、心理空虚、子女缺少关心导致的失落感等是广泛存在于老年人心理上的问题,也是摆在子女面前的重大家庭问题。

  众所周知,上述问题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对这些问题仅仅提出一些表面化的解决办法,虽然可能会有所改善,但是治标不治本。问题的根源是内心的贪、瞋、痴、慢、疑五毒。五毒心会驱使众生造作各种恶业而形成种种业障,使众生更生妄想执着而沉沦苦海。化解五毒,要有正知正见,要从戒律下手。如果连基础五戒都守不好,而欲治好根于心源的心理疾病那是不可能的。消除各种业障(即内心的垃圾)的方法,可以通过诵经、持咒、念佛、忏悔或观空等实行,能有善知识指导最好,这也要靠自己去求啊。

  由于戒行的亏失而导致诸多的不如意,因果不虚,自作还自受,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对此种种失意,我们应当痛加反省、痛改前非,知错就改并没有男女老少的差别。五戒是道德责任的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是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也是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所以一定要持好五戒。可以说,守好五戒不仅仅是佛弟子所必须遵循的道德与行为准则,也是构建和谐、健康、美好社会的重要轨范。

  结语

  我们处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根机浅薄、烦恼众多,容易粘滞外境、攀缘执着,常常是随波逐流、迷误彷徨。对于诸多烦恼习气,欲断难除。释尊兴无上慈悲大心,观机施教,苦口婆心和盘托出念佛法门。此法门最圆顿、最简易,契理契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横超速了,直捷稳当。依之而修,世间的种种安乐不求自得,但究竟目的是为了解决出世间的生死大事。

  只要我们能够一心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止息妄念,转杂念为一念,转恶念为善念,转邪念为正念,乃至转有念为无念,立即就可以消除内心的贪、瞋、痴,增长智慧,涵养慈悲,净化身心。不生妄念,自然就不侵犯人,更不会伤害众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便能呈现祥和的景象,所有邪恶暴戾、欺骗抢夺自然隐避不见,正义、公理、仁爱等善良道德自然推行,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念佛法门既然可以令人止恶扬善,净化身心,那么,一人念佛,一人身心清净,多人念佛,多人身心清净,社会上所有人都念佛,社会亦随之清净,一切罪恶,也就消灭于无形。至此,无穷烦恼得以止息,心理健康真正实现,乃至往生西方,圆成佛果。

  在物欲横流,生活繁忙的今天,人人都应该修持念佛法门,让心灵有一个能够得到彻底安顿的归宿。弘一大师在《人生之最后》中说:“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平日既信净土法门,谆谆为人讲说,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医药,可不谓为痴狂大错耶!”愿与诸同仁共勉之!

  

《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